梁子彪,张树林,杨龙和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广州510640)
某项目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公园西门对面,南邻中国大酒店。地块总用地面积为2.34万m2,本项目为地上16 层,地下3 层的集展览、会议、办公、商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楼,结构高度64.9 m,总建筑面积约为13.6 万m2。其各层主要功能如下:地下4 层为已建运行中地铁2号线,地下3层为机械车库、设备用房;地下2 层为汽车库、设备用房;地下1 层为配套商业、会展厨房、卸货区等;首层~6 层为报告厅、宴会厅、会展中心等;7 层~16 层为2 栋办公塔楼[1],整体建筑效果及功能示意如图1、图2所示。
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特征周期0.35 s,抗震设防分类裙楼为乙类,裙楼以上为丙类。基本风压值为0.50 kN/m2。
塔楼(南、北塔)共16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裙楼6 层,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为剪力墙、框架。裙房跨越地铁的大空间区域为钢结构桁架体系,采用14 根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支承钢桁架,钢管混凝土柱尺寸为□1 800×1 400×40、□1 400×1 400×40,内灌C40混凝土。裙房典型层结构平面如图3所示。
图1 建筑效果图Fig.1 Architectural Rendering
图2 典型剖面示意图Fig.2 Diagram of a Classic Section
图3 典型层结构平面布置Fig.3 Structural Floor Plan of a Classic Storey
本项目为大底盘多塔结构,具有4 项一般不规则(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尺寸突变、竖向构件不连续)、1项特别不规则(复杂连接)判别为结构抗震超限。
针对结构不规则情况,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设计根据结构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及需要加强的关键部位,依据《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DBJ 15-92—2013》第3.11.1 条的规定,结构总体按C级性能目标要求[2],如表1所示。
表1 构件性能水准Tab.1 Seismic Performance Level of Components
本项目按照单塔和整体模型分别计算取包络进行设计,提高底部加强区及裙楼上两层范围剪力墙及框架柱配筋率,剪力墙竖向配筋率提高至0.5%、底部加强区剪力墙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框架柱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大配筋,且配筋率不小于1.6%。裙楼屋面上、下各2 层的塔楼周边竖向构件抗震等级设为特一级。
根据建筑功能需要,裙房区域宴会厅需要3、4 层通高,平面尺寸为48 m×54 m,活荷载5 kN/m2。宴会厅正下方是1、2 层通高的展厅,为了满足下部展厅净高,3 层楼面结构、设备总高度需控制在2.3 m 内。本项目采用双榀立体钢桁架,与平面桁架相比,空间立体桁架增大了整体结构的抗弯刚度和平面外的稳定性[3]。利用桁架上下弦杆间的空间走设备管线。桁架布置模型如图4⒜所示。
立体桁架上弦、下弦的梁高为400 mm,截面H400×500×30×30,上下弦桁架的弦杆中心间距为1.78 m,如图4⒝所示。
图4 双榀立体桁架模型及剖面Fig.4 Model and Section of Double Space Truss
经对比分析,采用立体桁架具有以下优势:
⑴立体桁架与框架柱连接节点处应力更为均匀。
⑵立体桁架超静定次数比单榀高,抗连续倒塌能力强。
⑶单榀桁架重量降低一半,施工难度降低。
⑷构件钢板厚度降低一半,焊接应力降低,可靠性提高。
⑸楼层组合次梁跨度减小15%,立体桁架上弦与楼板的组合能力大幅提高,提高了结构安全度。
对于大跨度屋盖的竖向舒适度问题国内外已经进行了一定研究,主要是通过结构自振频率、均方根加速度以及楼盖峰值加速度等指标进行舒适度评价[4]。本项目大跨度楼盖48 m×54 m,桁架上下弦外皮尺寸2.18 m,跨高比22,楼盖刚度小,需进行舒适度分析以验算是否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采用有限元程序Midas/GEN 对该结构进行减振前后的动力特性分析(见图5)。单人步行激励曲线取IABS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的曲线(见图6),公式如下[5-6]:
式中:Fp为行人激励;t为时间;G为体重;fs为步行频率;α i为第i阶简谐波动载因子,本文只取前三阶计算α1=0.4+0.25(fs-2),α2=α3=0.1;φ1=0,φ2=φ3=π/2。人的重量参考ISO 标准建议取作70 kg/人,步频取为2.08 Hz、2.17 Hz(见表2)。[7]
对于所定义的人行荷载工况,结构最大响应加速度为0.198 3 m/s2;结构加速度超出规范要求的加速度限值0.15 m/s2,需对该结构进行减振设计。
图5 结构振型Fig.5 Modes of the Vibration
图6 IABSE行人荷载样条曲线Fig.6 A Spline of Pedestrian Excitation from IABSE
表2 步行分析工况定义Tab.2 Definition of Walking Loading Layout
针对本结构进行TMD减振设计与分析,通过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结果以及反复试算,制定了TMD布置方案及其参数(见图7),结果表明通过在各榀桁架设置调频质量阻尼器,可以有效抑制楼盖在人行荷载激励下的振动[8]。加速度峰值在不同激振荷载下减振率分别为52.98%、55.79%、28.82%;减振后,加速度峰值最大为0.093 2 m/s2,小于0.15 m/s2,满足结构舒适度要求。
图7 每榀桁架TMD布置大样Fig.7 Layout Plan of TMD on Single Truss
裙房核心区1平面尺寸为48 m×54 m,在第5、6层范围内结合建筑分隔墙的位置设置2道跨层钢桁架,桁架间距18 m,跨度48 m,如图8、图9所示。该范围内2层楼面、1层种植屋面的荷载全部由这两榀桁架承担,桁架上下弦截面采用箱型截面,截面尺寸为□900×800×35×35。桁架之间采用18 m 跨度的组合梁,钢梁高度700 mm。既可以满足建筑大空间的需求,又有足够的安全度。
图8 3层楼面桁架平面布置Fig.8 3-story Floor Truss Layout Plan
图9 跨层桁架剖面示意图Fig.9 Section Diagram of Span Truss
裙房核心区2 平面尺寸为20 m×48 m,首层为展厅主入口,下部地铁区域原有基础、结构不足以承担上部的新增荷载,故采用设置在第2、3 层的钢桁架转换。3-3剖面处桁架端部采用交叉撑增加结构的赘余度,确保结构的安全,如图10⒜所示。
如图10⒝所示,2-2 剖面处同样在第2、3 层处设置跨层钢桁架,将结构恒荷载传到地铁范围外的基础上。为了减少对建筑使用的影响,桁架端部未设置交叉斜撑,而是利用首层入口门柱、隔墙的位置设置落地钢结构柱,在施工阶段钢柱与桁架不连接,待上部各层施工完成之后再将桁架与钢柱连接,后连接节点如图11所示。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反映施工过程结构状态,刚度变化[9]。结合施工阶段进行分析设计,既可将占比重较大的恒荷载向外传递至地铁区域外新建基础上,原有基础只承担附加的部分活荷载而不需要加固,又不损失结构刚度,结构的可靠性大幅提高,提高了结构抗震能力,同时保证了楼盖舒适度需求。
图10 转换桁架剖面示意图Fig.10 Section Diagram of Transfer Truss
图11 后连接钢柱大样Fig.11 Detail of Post-connected Steel Column
支承跨层钢桁架的结构柱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柱截面为□1 800×1 400×40,内灌C40 混凝土。钢桁架端部节点承担了巨大的荷载,受力复杂,是桁架的关键部位,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进行节点有限元分析,如图12所示。
混凝土按照文献[10]附录C 提供的受拉、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作为混凝土本构骨架曲线,钢材采用等向强化二折线模型及von Mises屈服准则,强化段的强化系数取0.01。分析表明节点区应力均匀,能够有效将荷载传递到型钢混凝土柱上,如图12所示。
图12 桁架节点有限元分析Fig.12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Joint of the Truss
⑴本项目是在建筑功能、净高及场地因素等非常严苛的条件下进行的结构设计,结合施工在施工阶段跨中支点不设置竖向约束,使用阶段进行连接的设计手段,既不用加固地铁区域原有的桩基础,又不损失结构刚度及抗震性能,提高结构安全性。
⑵充分结合建筑及设备专业,利用隔墙位置设置跨层钢桁架,在不影响建筑效果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了48 m 跨度的跨越,将总共4 层的楼盖重量成功地传递到地铁之外的结构柱上,既实现了大空间又保证了结构合理性。
⑶3 层大空间区域采用2.18 m 高的立体双榀钢桁架跨越48 m 的地铁区域,设备管线从桁架中间穿过,既保证了建筑净高的要求,又方便狭小空间钢结构的吊装施工,降低了焊接应力。
⑷采用有限元对大跨度楼盖进行舒适度分析,采取TMD减振设计,确保楼盖的舒适性。
本项目充分结合建筑、结构、设备、地铁、施工等因素进行精心设计,可为今后复杂条件下的结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