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卉,钱 晶,卞兰峥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眼科,江苏 南京 210023)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斜视类型[1],多项研究表明,间歇性外斜视对患儿及其父母生活质量均会产生影响[2-4]。近期研究结果显示,斜视儿童消极态度出现的时间呈低龄化趋势[5-7],年幼儿童便能产生对斜视儿童的偏见,更好地理解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心理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指导医生确定手术时机,还可帮助护士及患儿父母更好地应对幼儿斜视。本研究使用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生活质量评估量表(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IXTQ)评估年龄、斜视类型和斜视度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活质量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8月于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各5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
1.2.1 根据完成问卷儿童眼位情况分组 ①间歇性外斜视组:选择2019年1~8月在我院因间歇性外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儿50例,男20 例,女30例;平均年龄(8.3±4.2)岁(5~16岁)。入选患儿均未进行手术矫正或其他辅助疗法;患儿无其他急慢性眼病、颜面部畸形或因其他疾病引起眼部异常的疾病(包括上睑下垂和面神经麻痹等);患儿无神经系统及精神异常、无发育延迟,意识清楚且智力正常;无需要矫正的屈光不正;年龄5~16岁。5~<8岁儿童尚未发展出完善的自我意识,而8岁之后的儿童自我认知发育较为成熟[8],因此本研究将患儿分为5~<8岁组和8~16岁组。②正常对照组:于2019年1~7月对南京市1所小学正常儿童(除外所有眼病者)50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检查资料完整的健康儿童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5~16岁。
1.2.2 根据斜视类型分组 ①基本型:远近外斜视度相近。②集合不足型:视近的外斜视角度大于视远的外斜视角度至少10 PD。③分开过强型:视远的外斜视角度大于视近的外斜视角度至少10 PD。
1.2.3 根据斜视角度分组 ①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远近斜视度20~39 PD。②大角度间歇性外斜视:远近斜视度40~60 PD。
1.3 量表填写 使用IXTQ量化儿童生活质量,由调查人员直接将量表发放给研究对象。采用统一指导语,使研究对象充分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Child-IXTQ量表的测评。调查人员核查问卷无误后收回。5~<8岁的儿童完成12个问题的简易问卷:回答包括“从来没有”、“有时候”和“很多时候”3个选项,分别记为100、50和0分,并辅以特定表情帮助其理解和回答问题。8~16岁的儿童完成12个问题的复杂问卷:回答包括“从来没有”、“偶尔”、“有时候”、“经常”和“总是”,分别记为100、75、50、25和0分。IXTQ量表得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的平均值,最高分为100分(即最佳生活质量),最低分为0分(即最低生活质量)。如果某一条目未得到答复,则分数计为剩余条目得分的平均值。
5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单眼30 min遮盖后看远斜视度数为(35.65±8.6)PD,看近斜视度数为(33.8±9.0)PD;基本型 IXT 30例,分开过强型IXT 3例,类似分开过强型 IXT 7例,集合不足型10例。小角度组29例,大角度组21例。 100例受试儿童均完成了IXTQ量表的测定,间歇性外斜视组:5~<8岁23份,8~16岁27份;正常对照组:5~<8岁22份,8~16岁28份。
2.1 生活质量与年龄的关系 间歇性外斜视组患儿年龄与IXTQ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2=0.437,P<0.001),正常对照组两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2=0.016,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8~16岁儿童量表得分高于5~<8岁儿童,正常对照组5~<8岁、8~16岁儿童量表得分均高于间歇性外斜视组5~<8岁、8~16岁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正常对照组5~<8岁和8~16岁儿童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间歇性外斜视组及正常对照组儿童量表得分比较
2.2 生活质量与斜视类型和术前斜视度的关系 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IXT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度较大组患儿IXTQ得分略低于斜视度较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斜视类型对评分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5~<8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IXTQ得分较8~16岁儿童低,消极的社会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而正常儿童IXTQ得分并不具有年龄依赖性,表明IXTQ表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准确量化间歇性外斜视对患儿心理的影响。
Terry等[9-10]发现戴眼镜对斜视感知有影响,为避免眼镜佩戴本身影响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本研究对象均未包括戴镜儿童。本研究以5岁作为研究的起点,因为5岁之前的儿童尚无完善的沟通技巧和语言接受功能[11-12],将其纳入进来,可能会使结果产生很大偏椅。Yamada[9]发现,在大多数项目上,年龄较小儿童生活质量评分(5~<8岁)和年龄较大(8~16岁)儿童相似,但年龄较大儿童得分有偏高趋势;Lukman等也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负面的社会态度有所减少[13-14],但均未进行详细研究。
本研究发现与普遍认知相悖,因为年龄较大患儿自我认知更趋完善且更加关注个人形象。一些学者提出可能是大龄儿童更加成熟,接受力更强,能发展出更好的应对机制来缓解斜视的负面影响[9,13]。Johns选取3~8岁儿童进行研究发现低龄和大龄儿童的认知功能存在差异[15],即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量表各条目的理解能力可能随着年龄而不同,进而导致年长儿童得分高于年幼儿童。亦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5~<8岁的儿童使用简易量表,其分辨能力低于5个答案的复杂量表,这可能导致年幼儿童得分偏低[16]。
本研究也对斜视角度和斜视类型与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生活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斜视角度越大,间歇性外斜视存在显斜时,外观上越明显,更易被他人发现,从而对患儿生活质量产生影响。Nelson等[17]对≥15岁斜视术后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发现,斜视角度≥25 PD组对自尊心影响较<25 PD组明显。但本研究并未发现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活质量与斜视角度存在关联,这与Lim[18]和Wang[19]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和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生活质量依次提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探讨5~16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生存质量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患儿年龄愈大,生活质量反而愈高。提示医护人员在对年幼(5~<8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实施综合性干预时,不仅要关注视功能以及外观,还应重视其心理状态,加强其心理疏导,这样不仅能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更能提高患儿护理和检查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