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茜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发生破裂进而使血液流入蛛网下腔,临床上将这种情况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其中自发性出血比较常见,占比超过50%,具有发病急、病情不稳定、容易二次出血等特点,患者以喷射状呕吐、头痛、可能出现瘫痪等为主要症状,血液刺激患者产生剧烈头痛,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或引起短暂性意识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存质量。相关研究指出[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会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患者生命安全,可见科学、合理的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极为重要。本文将针对前瞻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痉挛、神经功能及康复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CT检查、腰穿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相关标准;患者初次发病;所有患者无听力障碍或理解障碍;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情况下参与本次实验。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沟通障碍的患者;排除不配合治疗的患者。组中36例为男性,38例为女性,年龄介于34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45.34±4.3)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3-38小时,平均时间(18.58±3.7)小时;单纯性出血68例,伴有脑室出血6例;将组中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护理,主要包括[2]:常规脑出血护理,神经外科护理,专科护理,病情监测及神经功能检查等。观察组则给予前瞻性护理,具体方法:①制定前瞻性护理对策,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针对各个风险给予针对性护理,第一、头痛护理。患者发病后可能初选剧烈头痛,密切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呕吐、再出血等症状;这时可使用冷敷、按摩、药物等方法镇痛,对于可以耐受疼痛的患者,指导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改善头痛,深呼吸放松身心,鼓励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镇痛[3];对于无法忍受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的疼痛描述,告知患者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强忍痛苦,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适当的给予镇静剂和脱水机进行治疗。第二、预防血管痉挛。医护人员仔细为患者检查血管痉挛症状,及时关注患者意识、血氧饱和度、血容量等,如出现任何一个症状都应遵医嘱用药,预防血管痉挛。第三、再出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峰值为5-11天,前瞻性的护理要点是消除复发的危险因素,预防再出血。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血液升高、焦躁不安、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等再出血的临床表现[4]。如有发现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对症处理;将导致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告知患者,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开一切造成血压升高和颅内压升高的因素,例如情绪波动、打喷嚏、严重咳嗽、精神紧张等。②心理护理。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由于发病急、头疼剧烈,再加上对疾病的陌生,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诸多不良情绪,在治疗前,应将疾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消除患者与家属的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建立治疗信心。针对患者心理情况作出针对性疏导,减少一切刺激因素,及时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到随着出血停止及血肿吸收,头痛症状就会减轻,进而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促进其情绪稳定[5]。③生活护理。饮食上依据患者健康状况制定饮食计划,鼓励患者多使用纤维素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高蛋白的食物;状态不佳患者应给予流质食物,多吃鱼类、豆制品,保障营养均衡,饮食应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在病情恢复期可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果蔬,保障水分的摄入,避免便秘的发生。环境上,家属陪护人员减少至1人即可,控制探视人数,确保患者住院环境安静适合休息,在护理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发出较大噪音,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可以按照患者喜好布置病房,控制好室内温湿度,以人体舒适感为主;将床提高30°,以便患者在休息时能够促进血液回流至颅内,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的症状[6]。卧床护理,患者长时间卧床可能导致压疮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需定期为患者清洁皮肤,保持床位的清洁性;患者取仰卧位时需将头偏向一侧,清理患者口腔、气道分泌物、呕吐物等;为患者勤翻身、拍背、吸痰,如痰液比较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稀释便于咳出;指导患者在休息时取正确体位,此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伤到患者。
痊愈:患者意识恢复正常,头疼消失,肌力达到Ⅳ-Ⅴ级,生活达到自理;显效:经治疗患者意识恢复显著,头疼消失,肌力达到Ⅲ级以上,生活可以基本自理;好转:患者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症状有所好转,头疼并未消失但有所减轻,肌力为Ⅰ-Ⅱ级,无法生活自理;无效:患者观察指标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测定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评价脑血管痉挛情况;Glasgow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分析文中数据,SPSS 21.0统计学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也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具有进展快、危害大等特点,临床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大程度上是脑动脉瘤破裂造成的,不仅发病急,死亡率也很高,相关调查显示,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可达40%左右,再出血的死亡率更可高达70%,在我国每年约有3万多人受到该疾病的影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临床实践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痛,头痛发生的极为突然且疼痛异常剧烈,进而增加了患者情绪波动,而如果波动过大,体内血压就会明显增加从而导致出血加重,致使患者而死亡。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疼痛管理方面愈加重视,因此通过大量时间表明,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提高预后效果,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护理方法效果不甚理想,护理不够全面性,无法对即将发生的症状给予预防,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前瞻性护理核心内容是在各种症状发生前开展护理,以将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降到最低,对并发症开展前瞻性护理,有效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前瞻性护理措施,护理后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表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可改善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