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平,苗亚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外伤性出血两种类型,其中又以前者最为常见[1]。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根本原因是患者脑表面或者脑底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诱因。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患者头痛剧烈,无法正常休息和睡眠,甚至还会引发再出血[2]。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普遍症状,很多患者因此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脑血管与神经功能,我院对蛛网膜下腔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现报告如下。
本组9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选自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经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属于由动脉瘤引起的自发性出血,符合中华神经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提出的诊断标准[3],生命体征稳定,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昏迷、休克、意识丧失、沟通障碍、行为异常的患者。对照组48例,男、女患者分别有29例、19例;年龄最低24岁、最高75岁,平均(49.63±7.28)岁;其中22例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6例行保守治疗;动脉瘤直径:4mm~16mm,平均(9.4±2.2)mm。实验组48例,其中31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年龄分布:23岁~77岁,平均(48.37±5.92)岁;动脉瘤直径最小5mm、最大15mm,平均直径(9.2±1.8)mm;治疗方案:开颅动脉瘤夹闭术19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22例、保守治疗7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高度重视患者的病情观察,杜绝一切可能造成患者血压、颅内压上升的刺激因素;维持呼吸道通畅,发现患者存在异常表现时立即通知医生。
实验组患者采用前瞻性护理:①头痛护理:通过按摩、药物、冷敷等方式减轻头痛症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叮嘱患者尽量保持冷静,放松身心,通过冥想转移注意力,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不采用药物止痛,以免患者产生药物依赖。
②再出血的预防: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情况合理调整术后体位,保持头高足低位,做好头部的固定措施,叮嘱患者卧床休息,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后咳嗽、打喷嚏等因素引起颅内压上升[4]。饮食方面,以纤维素丰富、低糖、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用新鲜蔬菜与豆类,保证营养的充足与均衡。
③动脉瘤破裂的预防:手术前,将患者安排在安静、采光良好的病房,严格控制出入人员,禁止大声喧哗,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叮嘱患者不可用力排便、咳嗽和打喷嚏。加强血压的监测,严格控制血压,避免颅内压和血压升高而造成动脉瘤破裂。
④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容量、意识变化、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并遵医嘱应用尼莫地平进行干预,实现抗血管痉挛的效果。
⑤并发症的预防:如果患者术中使用了肝素等抗凝药物,术后拔掉鞘管后,护理人员应按压穿刺部位30min,之后连续止血加压包扎24h,有效预防穿刺部位血肿。密切关注患者的运动神经、生命体征,术后6~18h,如果患者存在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表现,应高度警惕脑血管痉挛[5],可静脉泵入纤维宁。
⑥活动干预:当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可开始康复指导,通过床上被动运动、按摩等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肌肉与韧带挛缩。循序渐进的过渡到床上主动运动,然后尝试下床站立、行走。
⑦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情绪、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叮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剧烈起伏。早睡早起,不可从事超负荷的脑力与体力劳动;定期监测血压水平,戒烟戒酒。建立随访制度,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现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时应及时疏导。
①意识障碍:采用Glasgow评分从语言、运动反应、睁眼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5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的意识障碍越严重。
②脑血管痉挛:测量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血流速度越慢,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就越高。
③康复效果:采用神经系统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痊愈:意识正常、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自理,肌力IV级~V级。显效:意识明显改善,无头痛,基本可生活自理,肌力>III级。好转:意识状况与头痛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无法生活自理,肌力I级~II级。无效:患者的意识状态、头痛症状、肌力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实验组、对照组Glasgow评分分别为(9.08±1.43)分、(8.24±1.36)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08.52±11.73)cm/s、(93.85±9.46)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Glasgow评分与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Glasgow评分与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
组别 n Glasgow评分(分) 脑动脉血流速度(cm/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48 6.82±1.25 9.08±1.43 75.54±10.26 108.52±11.73对照组 48 6.84±1.17 8.24±1.36 76.03±9.52 93.85±9.46 t 1.1452 8.3659 1.0741 10.2873 P 0.419 0.000 0.317 0.000
实验组、对照组的康复有效率分别达到了81.25%、52.08%;χ2检验结果9.188,P值0.002,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n,%)
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都是动脉瘤引起的,这也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出血性脑病,剧烈的头痛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对临床工作的开展造成干扰。所以,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除了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之外,临床护理同样十分重要。
前瞻性护理的精髓在于“预防”[7],是在各种风险事件、不良事件发生前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患者的临床安全性。一方面可以让患者体验到充足的安全感,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另一方面,更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其临床配合程度,为各项治疗措施与护理操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前瞻性护理更加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与内心感受,结合患者的需求调节病房温湿度,保持良好的光照与室内空气质量,将患者置于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外界因素的刺激与干扰。同时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头痛症状,以及容易出现的高风险事件(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常见并发症提前采取干预措施,为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了可靠保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Glasgow评分、脑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康复有效率达到了81.25%,而对照组仅有52.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以证明前瞻性护理的应用优势。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是因血细胞遭到破坏后释放出大量活性物质引起的,这也是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重要诱因。临床干预时,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镇痛措施,不可盲目的应用止痛药物。综上,将前瞻性护理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防止脑血管痉挛,为患者的顺利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