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芬,李敏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 潍坊 262400)
临床中,经前期综合征(PMS)主要是指女性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的精神、躯体及行为方面反复性改变的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1]。该病在中医中属于经行前后诸症[2],有研究认为经前期综合征病位多在肝肾[3],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肝郁肾虚型为该病常见证型,隔药灸脐通任法疗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灸脐法是将药物置于脐部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属于皮肤给药的途径范畴。任脉为阴脉之海,任主胞宫,可调节阴经气血,可调节月经。故本研究选取灸脐通任法治疗肝郁肾虚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丰有吉主编第2版《妇产科学》拟定:(1)患者在月经前7天出现下列症状之一,且已经存在3个月经周期。躯体症状包括乳房胀痛、肢体浮肿、头痛、腹痛、腰酸、臀部疼痛、大腿内侧或腹股沟疼痛。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易怒、情绪不稳定、疲乏过度、敏感以及饮食、 睡眠、性欲改变。行为改变包括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减退,意外事故倾向、易有犯罪行为或自杀意图。(2)月经期4天内症状减轻或消失,且月经期13天内未再发作。(3)预期上述症状在其后2个月经周期内重复出现。(4)在没有服药、饮酒及摄入激素等情况下症状呈现。主要依靠周期性躯体、精神和行为症状诊断,符合(2)-(3)项,参照(4)项,即可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主症:①腰膝酸软;②头晕头痛;③经前乳房胀痛;④心烦易怒。次症:①腹痛;②大腿内侧或腹股沟疼痛;③疲乏无力;④思想不集中;⑤胸闷不舒,善太息;⑥背痛;⑦性欲下降或厌恶房事。舌象:舌红少苔,苔薄或薄黄。脉象:脉细或细数或弦细数。符合以上标准,结合舌脉象,即可辨为肾虚肝郁证:A.主症4项必备;B.具备2项主症及2项次症者。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肝郁肾虚经前期综合征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先将所有纳入的所有病例编为1-60号。随机数字为奇数的为治疗组,偶数的为对照组。治疗组年龄19-43岁,平均(28.4±4.2)岁,病程1-6年,平均(3.4±0.2)年。对照组年龄20-41岁,平均(28.1±3.9)岁,病程1-5年,平均(3.2±0.1)年。两组人员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该研究同时获得伦理委员会准许。
1.2.1 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具体为,选取穴位:三阴交、太冲、关元、百会、内关、足三里、血海、肝俞、肾俞。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利用针灸针刺(华佗牌,30号1.5寸),除百会平刺0.5-1.0寸之外,其余穴位均直刺进针,得气后采用补平泻法,即为进行均匀提插捻转。针刺后留针30min,在患者月经来潮前的5-7d开始针刺治疗,1次/d,每个月经周期均接受5-7次治疗。
1.2.2 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脐治疗,具体为:将中药熟地、当归、白芍、柴胡、川芎、香附、杜仲、五灵脂等中药按比例混合进行超微粉碎,之后将小麦面粉采用温水调匀,并将其制成适合肚脐大小的面圈,在面圈底面中心挖一小孔同时在其上部周围捏起高约1cm左右的边,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后,将面圈放置于其肚脐之上,使其神阙穴经由中间露出。然后采用药末将面圈填满,并将高2cm、直径1.5cm的艾柱放于药末之上,并点燃艾柱,待艾柱即将燃尽时采用余火点燃下一柱,连续实施1.5h艾灸,药灸结束后采用医用胶布将药末固封,留置脐中6-8h,1次/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将三个月经周期作为一疗程(注意艾灸时间避开月经期)。
1.3.1 评估并比较两组疗效,其主要判定标准为:若患者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均消失,症状积分降为0则为痊愈;若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主症状积分降低6分,次要症状降低2分则为有效;若患者症状均好转,且主症状积分降低3分,次症状降低1分则为有效;若症状积分均未达到上述标准,且无任何改善则为无效。
1.3.2 检测并比较两组内分泌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抽取两组人员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其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以及E2/P指标。
试验组和对照组间临床疗效的比较采用Wilcoxon Mann-Whitney U检验,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组间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分析软件采用SPSS 19.0软件包,小概率事件标准α=0.05。
秩和检验结果显示:Z值为-3.155,P值为0.00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值为6.667,P值为0.010),两者均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后E2、PRL及E2/P指标均降低,而P指标升高,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内分泌指标(±s)
表2 比较两组内分泌指标(±s)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E2(ng/L) P(ug/L) PRL(ug/L) E2/P对照组(n=30) 治疗前 130.4±12.7 8.3±1.3 20.6±2.4 15.8±3.8治疗后a 126.4±11.7 9.4±1.5 18.8±2.5 13.5±3.4试验组(n=30) 治疗前 132.6±13.0 8.2±1.5 20.6±2.8 15.9±4.0治疗后ab 116.9±8.9 13.1±2.4 16.6±2.1 8.9±2.0
一般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等,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经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治疗后比较治疗组E2、PRL及E2/P指标均降低,而P指标升高(P<0.05)。说明,对肝郁肾虚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采用隔药灸脐治疗,有助于临床症状的减轻或消失,内分泌指标可得到明显改善,提高患者工作生活质量。采用隔药灸治疗,其中包含的中药制剂对于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较好的抑制功能,具有舒缓、解痉平滑肌的效果;还能够促使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得到改善,使其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有效调节;同时还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显著提升。
现代医学认为,PMS发病机制涉及精神、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脑神经递质、卵巢激素、精神社会因素、前列腺素作用、维生素B6缺陷[4]等,中医认为,女性月经周期中气血变化影响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的月经机制理论,与西医学的“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一子宫”的作用环路是相对应的[5],若妇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任不通,冲不盛,则容易出现气血、脏腑失调。肝藏血,主疏泄,其次,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二者与女子月经关系密切,肝郁肾虚型为经前期综合征的常见证型,疏肝补肾对该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艾灸为纯阳之火,利用脐部皮肤薄、敏感度高,药物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之力,可以使药物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理冲任,温补下元。人体的神阙穴--脐,从西医角度来讲,脐部角质层最薄,脐下无脂肪组织,药物容易渗透,而且脐部皮肤除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之外,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易于药物吸收,它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经气之汇海,通过任、督、冲、带脉而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可循经络贯穿全身,治达病所而起到治疗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药物温脐可以补冲通任,理气养血,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既借助脐本身的经络贯属,又借助药物属性,从而达到疏肝补肾,通任调经的目的,改善一系列月经相关躯体症状及精神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