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聪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茶叶产地,江南宜兴也是江苏茶叶的主产地之一,在历史上唐代的时候,宜兴紫笋茶被选为贡品,有着“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美誉,在今天,宜兴“阳羡雪芽”和“宜兴红”两个茶叶品牌都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有名茶的地方必然有与之匹配的好茶具,紫砂就是上天赐予宜兴的珍贵礼物。在传说中“始陶异僧”为宜兴的人们指明了紫砂的蕴藏之地,宜兴的紫砂艺人把几千年的陶瓷历史之中传承下来的技艺和紫砂良好的透气性和可塑性结合起来,捏塑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精品。当我们在人间四月禅茶季来宜兴旅游的时候,可以惊喜地发现在大片竹林的掩映之下,茶香徐徐,从紫玉金砂之中倾注而出的不仅是香醇可口的琼浆玉液,更是江南文化的彰显和中国历史的传承。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石瓢壶》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角形形态,体态比较的清瘦,架子非常立体,给人一种三角形的稳定性,壶身的线条干脆利索,壶底的三足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视觉体验。壶嘴炮管直流,出水非常爽利,我们熟悉紫砂壶的朋友都知道,石瓢壶最为称道的一点就是出水,可以说是百试不爽的杀茶利器,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典型的三角形形态设计,和壶身结合起来,呈现平行四边形,观之非常的和谐自然,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通转也非常流畅,适合把玩,上面的桥型壶钮则是很好地凸显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和韵味,为硬朗的壶身增加了许多的阴柔之美。此壶壶身还有着细致的陶刻装饰,也是非常传统的竹枝和小鸟的搭配,凸显了创作者的人文审美和艺术感悟。在紫砂艺术的历史上,如果要选一款最为典型的器型的时候,石瓢可以说是当仁不让,在我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也是参考和临摹了许多的经典之作,从子冶石瓢、曼生石瓢,到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等都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感悟到大师们的创作态度。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石瓢壶》,在延续了传统石瓢造型的基础之上,细节的处理和氛围的营造都是颇具功力,是一把非常实用,气韵不凡的紫砂艺术精品,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可以感受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和紫砂文化的匠心传承。
石瓢壶,在紫砂圈里面素有“跌不破的形”之称,意思就是说,无论石瓢壶的外观怎么改变,基本的三角形态要保留。石瓢,在历史上是从“石铫”演化而来,石铫是一种陶制的小烹器。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中写道:“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銚行相随。”庞树柏也在《吴门梁溪纪游杂诗》记载到:“人在四围晴翠里,石銚松火品新泉。”从石铫到石瓢的过程,是后来的紫砂艺人在演绎之中取名,其中的依据可能是顾老根据“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又说是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制作的瓢壶铭文:“煮白石,青灰透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和“梅花一瓢,东阁招邀”,这也是顾老为之更名的直接依据。总之,通过布衣壶宗、紫砂泰斗顾景舟的改名,石瓢更加充满了文人雅韵,器型的变化也比较多样,景舟石瓢相较于过去的形态,又多了几分丰腴和敞口的实用性,再后来的石瓢变幻多种多样,给我们带来许多的艺术体验。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石瓢壶》就是在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的传承之中,把紫砂最为基础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通过作者精湛的传统技艺和巧妙的精心布局,让我们沿着紫砂巨匠们扎实的脚印穿越历史,感悟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在紫砂艺术之中,传统的器型有很多,但是像石瓢一样长盛不衰,深受壶友爱戴,由此衍生出来许多器型的还是不多见,除了良好的实用性之外,石瓢壶上面的装饰也是非常的丰富多彩,无论是竹、梅的点缀,还是书法篆刻的抒怀,都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内心,从而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成为茶座之上不可或缺的把玩雅器,陪伴着我们享受生活,启迪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