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从广义上来说,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1]。从狭义上讲,即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粮农组织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农业部在遴选时也认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等特征。对于“传统村落”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生存、生活的基本载体[3]。其作为传统村落,是农业社会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是中国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4]。狭义上来说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3部门共同发布的《传统村落名单》的入选村落,认为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两者都是人们了解农业遗产的重要来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都是传统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同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治地区,大致为今天长治市的管辖范围,此处更多的是强调一个自然地理的范畴,而未用“长治市”这一政治意味更强的概念。之所以选择长治地区作为典型范例,是因为长治地区几乎全境位于太行山的腹地,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占有很大比例,山区农业特征较为明显,国土面积较大,被列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名录”的典型农业遗产较多,对其研究更具有典型性。
长治地区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太行山南段,东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相邻,整体处于黄土高原之上。境内地形差异较大,多丘陵、山地,其中,丘陵和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33.4%和50.7%,山地区海拔达到1100m以上[5]。山地农业的特征较为明显。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交替处,大陆性特征明显。春、夏日照时间长、降水较多、积温较高,冬季易受霜冻等灾害,故农业生产基本为一年一熟。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长治地区的旱作梯田景观以及旱地栽培技术,使得传统村落建筑独具一格。
这一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秦朝就设置了上党郡。此后,也多为晋东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因交通不便、农业发展受限等原因,经济开发较为滞后。近代以来,虽然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诸多红利,经济发展的模式有了改变,但由于与外界的交流不畅通,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较为传统。直到建国后,这一地区才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虽然长治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都是以农业为主,与工业发达地区经济差距较大,但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风貌保留了下来,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长治地区目前还未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分别为沁县沁州黄小米栽培系统、平顺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壶关旱作梯田系统,同时在2016年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山西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处,长治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占到1/2。现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69处,分5批入选。其中平顺县27处,上党区13处,壶关县9处,黎城县8处,潞城区、沁源县、武乡县均为3处,潞州区、沁县、长子县均为1处。
图1 长治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图
图2 长治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图
从图1、2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分布与传统村落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如平顺县的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是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平顺县被认定的传统村落多达27处,分布集中对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积极作用。
目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遴选与认定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对于其研究和保护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概念还未被人所熟知,其生态、经济、文化方面的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故存在诸多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3.1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宣传与保护力度较弱
在农业文化遗产方面,发掘和保护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可谓任重道远。许多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现实价值和系统性与活态性特点缺乏认识[6]。在传统村落方面,居民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意愿和行为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其感知意向对村落文化传承具有显著影响[7]。缺乏宣传,使得居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不高。
1.3.2 农业文化遗产地方品种保护利用问题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优良品种的普及,农作物品种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倾向[8]。平顺大红袍花椒、沁县沁州黄小米都是经过时间积淀的优良品种,在对其保护利用方面,对于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利用不够充分,农业文化遗产相关产业链未能充分带动等方面存在问题。
1.3.3 传统村落的现状不容乐观
传统村落要实现活态保护,必须正视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的提升和人居环境条件的系统性改善[9]。现阶段农村公共设施落后,对传统老旧建筑的修缮未能及时跟进。居住环境得不到改善以及经济发展处于劣势,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面临村庄空心化的速度加快等问题。
除此之外,两者缺乏协调保护的机制,这些都是制约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因素。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都是传统农业社会留下的宝贵财富,广义上来说,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都是优秀的农业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开发保护因素中有重叠的部分。狭义来说,入选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住建部等部门“传统村落名录”等更是国家层面承认的,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资源。对于这些农业遗产资源的利用保护应当被重视。而在具体的利用保护层面,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虽由不同的主管部门确认,但其在保护内容上拥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以及利用保护上都需地方政府管理,所以两者的协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
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协同保护,提高了保护效率,使两者的保护能够融合,节省了政府保护的经费,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进行传统村落旅游景区划定等问题上可以更好地进行协调。同时,两者协同一致,也更有利于科学、技术和社会诸多方面因素在其保护利用中发挥作用。
农田景观类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农业景观可协同开发,特产类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特产可共同打造品牌效应等。两者在保护利用中包含着诸多相融的因素,促进了利用保护。
科学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协同保护中也是重要的推动力。科学的应用是3个因素中较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是重要的方面,如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方面,可以传承优秀的建筑资源、改良农业生产环境等;也可以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做好总体协调工作。故科学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在技术方面,利用前沿的科学理论,促进技术方面的革新。关注技术的革新,积极进行更新换代,如在农业文化遗产的更新换代方面,可利用新型育种技术保护优良种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效率,增强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量。技术的应用也是在三者推进协调发展中最有力的措施。助力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更新换代。
在社会方面的开发保护是最广泛的,涉及内容较多。从政治方面来说,需要政府的统筹兼顾;从经济方面来说,保护开发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密切的,其产生的效益对于拉动经济的增长是非常有利的;在文化教育方面,对地方来说,深入挖掘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后人教育的重要素材。此外,在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也有重要推进作用。可以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总体是为了社会发展服务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传统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在科学方面,注重科学研究,长治地区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较少,高校有长治学院和长治医学院等本科院校,但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均较少。因此需要地方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山西省内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农业科学院的重要资源,做好本土化的科学研究,在科学管理方面,长治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对其管理还相对薄弱。在社会、市场引进的开发资源方面,政府应加大监督,防止过于市场化;而社会、市场力量对这些农业文化进行开发时,应多吸纳旅游管理、农村发展、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对这些农业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开发。在政府本身管理方面,2008年,长治市文化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虽有重叠,但未完全包含,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农业农村局或文化局下设农业遗产开发管理小组,对开发保护的事宜进行科学调控。
在技术方面,当下应积极采用国内旅游开发方面的新成果,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文化遗产及传统村落进行建档,GIS因有其独特的地理数据存储管理、空间综合化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特点,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信息进行保存和再现,成为信息整合与再利用的工具。GIS在村落历史地理信息汇聚与空间规划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其可将输入系统的空间地理数据与已保存的旧有数据进行聚合与重叠,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功能实现对村落原生地理面貌的可视化重构[10]。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建档,可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水平,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无人机的运用近年来在城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级无人机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行动方便,其遥感功能适合在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管理方面广泛应用。倾斜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无人机遥感为文物保护、城乡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11]。无人机将在应急救灾、地形信息搜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方面,保护利用的措施更加多样。农民是农业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与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农业社会。保护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可以对传统村落及遗产地农民进行简单培训,提高认识、锻炼技能。在具体的保护中,政府可以利用引导、补助的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加强对自家祠堂、民居以及本村庙宇的修缮意识,维持传统村落的面貌,减缓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中分布分散保护困难的困境。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名录的入选是对长治地区优秀农业遗产的肯定,对于长治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方面,农业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的挖掘,是很好的地方课程教育的素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长治地区农业遗产的了解,引导学生对农业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地方特产的开发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特产类的农业文化遗产以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对特产的销售是一个很好地促进,如沁州黄小米、大红袍花椒,此外,近年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也在进行,沁州黄小米已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政府已对其进行生产地划定保护,在市场上已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大红袍花椒也在2019年开始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申请认定的工作。这些都为地方农产品的销售拓展了影响。此外,也可以适当加长农产品的加工链,不仅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创收,还能使更多年轻劳动力回流,减缓村庄空心化的趋势。
在旅游开发方面,积极引入市场资源,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和传统村落进行开发。如,长治市融合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近年来专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并已在平顺县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文化主题客栈悬崖居。此外,壶关旱作梯田系统被评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挥地方特色农业景观方面,可以借鉴同为梯田景观的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的旅游开发经验开发旅游景点,发展观光农业;借鉴内蒙古敖汉汉作系统的农业生产开发经验,挖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休闲体验式乡村游。而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神北村、河东村、树掌村、大会村亦是入选“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供研究,对旅游开发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此外,树掌镇一带的旱作梯田景观最为壮丽,与传统村落协同开发,可以增加更多的文化底蕴,形成集中的旅游观光地带,是一个不错的开发思路。
太行山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落后于同时期的其它地区,尤其是长治地区,市中心位于太行山腹地,影响较大。但在新时期国家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影响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太行山区,曾一度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壶关、平顺等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各方面都加大了扶贫力度,助力太行山区的贫困县脱贫。在共同努力下,2018年沁源县正式脱贫摘帽,2019年武乡县、沁县相继退出贫困县,2020年壶关县、平顺县也相继脱贫。国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极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力量。
在经济发展中也可看出近年来长治地区取得的成绩。依托传统能源经济发展,2019年长治市GDP为1652.1亿元,位居山西省第2名,在新型产业,农村旅游业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也能为长治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力量。
在2019年5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就批复了《山西省长治市全域旅游规划》,其中就提到了农业、林业、水利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又联合提出《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提到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太行精神保护传承弘扬,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太行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生态优先、严守太行山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太行山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级战略措施的实施,对太行山区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是较大的,其中特别提出要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如今,我国高铁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国家也在科学地布局高铁线路,由于长治地区位于太行山腹地,高铁的修建较为困难,长治地区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少有的未通高铁的地区之一。但随着高铁技术的不断完善,晋东南山区修建高铁也被提上了议程。2016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印发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就将太原到郑州的高铁规划为八纵之一,途径晋东南的长治、晋城2市。实际早在2009年,郑州至焦作的高速铁路就开始动工,2016年,山西段正式开工,2020年12月实现全线贯通。
郑太高铁的贯通拉近了长治与太原及郑州等城市的距离,也将使长治到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加便捷、快速。同时,对于对外交流,引进产业,拉动旅游有着非凡的意义。高铁的开行缩短了乘车时间,对于周边城市到长治的短程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高铁沿线县城均有设站,也促进了乡村游。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遗产的典范,传统村落是传统农业遗产的载体,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入选,是长治地区打造自己名片重要的可利用资源。统筹协调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长治地区以及太行山区整个发展定能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社会诸方面积极作用,在农业遗产的开发保护上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2021年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这些农业遗产融合开发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措施,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