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兰 李晓萍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慢阻肺;生活质量;肺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7-0106-02
慢阻肺,又名COPD,是临床中常见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1],出现气喘、咳痰、咳嗽甚至呼吸困难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粉尘、吸烟及空气污染为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因素,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2],是居全球死亡率前五位的疾病,目前对于该疾病无具体的治疗措施。有研究表明,对于慢阻肺患者采取优质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消除病情[3]。延续性护理是新型护理模式,是保障患者院外康复进展及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旨在探索延续性护理对慢阻肺患者的效果观察及生活质量评分影响,如下文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确诊为慢阻肺,将其根据单双号分组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具体资料如下:纳入标准:经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确诊为慢阻肺者;BMI指数在18.5~27.5间者;可正常沟通交流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家屬知情参与者;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排除标准:老年痴呆患者;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不能正常沟通者;基线资料不全及失联患者。观察组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0.48±5.46)岁,病程10~34年,平均病程(22.72±7.90)年,住院时间8~17d,平均住院时间(9.91±1.92)d,根据文化程度划分,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12例、初中28例、小学10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39±5.31)岁,病程10~33年,平均病程(22.67±7.85)年,住院时围8~16d,平均住院时间(9.71±1.80)d,根据文化程度划分,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13例、初中26例、小学11例。两组慢阻肺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仅实施院内护理干预,在患者出院时叮嘱相关事宜,告知患者戒烟,按时吃药的重要性。
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准备,在患者出院前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观察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饮食要求、用药情况、呼吸功能锻炼的情况及联系方式,为患者发放医护人员的联系卡及科室的联系方式。②制定延续性护理计划,确定人员,由1位主治医师及4名临床经验丰富、语言能力强的护理人员担任,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动员家属配合进行。③护理计划落实,指导患者及家属维持房间内清新的空气,避免空气因素影响患者,依据患者的自身指标及喜好情况调节饮食,配置合理的膳食,并对饮食的合理性进行说明;叮嘱每天需坚持吸氧治疗,时间需在12小时以上,最佳的吸氧时间在活动前及夜间,并教会患者家属如何进行氧气的湿化管理及控制氧流量;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茶碱、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提高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特别是记忆力不佳的患者,需叮嘱其家属提醒患者按时、按剂量用药;在与患者交谈时,需注意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患者的解答需要有耐心,并指出其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改正,还需宽慰患者,告知患者合理用药、戒烟戒酒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训练,依据患者的气喘情况进行指导活动;当患者出现咳嗽、发热或气喘加重时,告知患者需及时就医;每月将患者集中起来讲课一次,再次告知患者如何正确用药,如何进行呼吸肌功能的锻炼等,在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建立微信群,将患者本人及家属拉入群中,每天分享关于慢阻肺的注意事项,时刻与患者保持紧密的联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选择χ2检验,当数据存在统计差异,用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肺功能指标 观察组患者经延续性护理后的FEV1、FVC、P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具体如下:观察组:FEV1护理前(1.21±0.31)L、护理后(2.63±0.55)L,FVC护理前(1.59±0.32)L,护理后(2.85±0.34)L,PEF护理前(2.81±1.13)L/s,护理后(4.85±1.68)L/s。对照组FEV1护理前(1.23±0.28)L、护理后(1.65±0.31)L,FVC护理前(1.58±0.31)L,护理后(1.84±0.31)L,PEF护理前(2.80±1.09)L/s,护理后(3.02±1.37)L/s。
2.2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经延续性护理后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具体如下: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护理前(57.71±3.19)分、护理后(78.22±4.95)分,心理功能评分护理前(61.19±3.14)分、护理后(80.63±4.74)分,社会功能评分护理前(63.46±4.91)分、护理后(79.50±5.91)分,物质生活评分护理前(61.31±4.96)分、护理后(80.96±4.71)分。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护理前(56.80±3.21)分、护理后(67.96±4.35)分,心理功能评分护理前(60.06±3.22)分、护理后(71.39±4.50)分,社会功能评分护理前(62.43±4.57)分、护理后(69.95±6.63)分,物质生活评分护理前(62.07±4.53)分、护理后(71.35±4.57)分。
3讨论
慢阻肺高发于老年群体[4],主要以气短、咳嗽及呼吸不畅为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受限导致气流无法传递为主要原因,患有慢阻肺疾病的患者的肺部功能显著降低[5]。有研究表明,慢阻肺是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的疾病,已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6],且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压力。有研究表明,多数慢阻肺患者在发病入院得到治疗好转后出院返回家庭之后,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康复训练不佳,用药知识欠缺等[7],上述问题极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但通过后期的院外护理可保障患者在院外的安全性,促使患者机体康复,恢复肺部功能。
延续性护理是指医院至家庭的延续,包括经医院科室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及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持续性的指导及随访[8]。传统的概念认为,对于患者的护理只限于住院期间,当患者出院后便终止了护理措施,虽然大多数的慢阻肺患者在院内可解决诸多健康问题,但在出院后便又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身体出现不适,提高了再次就医率,也增大了患者的家庭压力,但通过延续性护理,可使出院患者在恢复期间得到持续性的医疗保健,以此促进机体康复,避免病情恶化再次入院[9]。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延续性护理后的FEV1、FVC、P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说明通过延续性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提高肺活量;且觀察组患者经延续性护理后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说明通过延续性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该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制定延续性护理计划从而落实,通过院外的环境护理、用药护理、功能锻炼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线上、线下的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了患者本人及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还引导患者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作息,例如戒烟戒酒、按时用药等,以此改善了患者的身体情况,提高了肺部功能,提升了生活质量。卢艳辉学者[10]也在《延续性护理对慢阻肺患者戒烟依从性以及肺功能的影响》一文中表明,通过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降低了患者的吸烟率,提高了患者的戒烟依从性,提高了肺部功能,提升了生活质量,与本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慢阻肺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肺功能,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可在医院中进行推广、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