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与“郭兴福教学法”

2021-05-12 12:20罗元生
党史纵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战术战士教学法

罗元生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郭兴福教学法”,掀起了闻名全军的群众性大练兵热潮,科学回答了“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全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如今,经过近60年的传承发扬,“郭兴福教学法”已经积淀为我军一种独特的军事文化现象。而当初这个教学法的发现培养与总结推广,离不开开国少将李德生的关怀与指导。

发现:3个试验班现场汇报作业,郭兴福这个典型走进李德生的视野

李德生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曾率部参加襄樊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可谓是久经沙场、骁勇善战。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德生素来对军事训练非常重視。1960年,在全军大抓训练改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新形势下,任南京军区第十二军军长的李德生开始着手解决考虑已久的部队战术训练与实战要求充分统一的问题。

1960 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明确的军事训练方针和原则,但训练方法不改革,这些就难以得到落实。1961年初春,年度训练刚刚开始,李德生就带领十二军军、师、团联合工作组,来到三十四师一○○团二连蹲点。当时战术训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模式化、走过场,教练员讲得多、示范少,不会纠正动作;思想政治工作与训练工作脱节,影响练兵积极性;训练不符合实战要求,也不符合人民解放军传统练兵的方法。李德生认为,首先要确定训练改革的指导思想——“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从战争的实际出发,从人民解放军的实际出发,苦练灵活、过硬的近战杀敌本领。

李德生要求 9 个步兵团团长亲自抓训练改革,每团先抓1个班。在此基础上,为了尽快取得试验成果,李德生决定抽 3 名有实战和训练经验的干部担任教练班长。军作训参谋宋文皋负责教班战术,师作训参谋吴亚东负责教单兵战术,二连副连长郭兴福负责教小组战术。

白天,李德生深入现场,具体指导训练,发现问题就地研究解决;晚上,他带领军、师领导开会交流情况,讨论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大家共同研究确定了十二军训练改革的基本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验、不断改进,训练改革很快取得了初步成果。

1961 年 5 月,十二军召开了营以上军事主官现场会,观看 3 个试验班现场汇报作业。李德生首先声明:这次试验,不是示范,是抛砖引玉,大家要用是否符合实战要求这把尺子来衡量,挑毛病、找问题、想点子。与会者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现场汇报结束后,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100 多条意见和建议。总的认为,3 个战术课题的作业,突破了过去模式化的旧程式,看了很受启发。其中以郭兴福任教的小组战术为最好,他吸取了班战术和单兵战术教学的优点,教得比较活、比较细。

郭兴福这个典型就是这样被发现并走进了李德生的视野。

培养:李德生的“三问”,使郭兴福好几夜都没有睡好

对于取得的初步成果,李德生比较满意。但是,他觉得这次战术改革试验的口子开得还是大了一些,决心集中力量从单兵抓起,并指定由郭兴福任教,继续试验。

为了把试验搞好,李德生亲自传授郭兴福当年自己参加延安留守兵团时开展群众性练兵的经验体会,让郭兴福深刻领会训练方针的精神实质,要求一切从实战出发。一次,郭兴福带领的二连接到上级命令,实施紧急战备集合,全副武装跑了5公里多,又接受新的命令,改变方向,翻过 10 多个山头,渡过 3 道河,来到了指定地点。全师的连以上干部已集合在这里,李德生命令二连立即实施实弹射击,要求 36 个靶子一齐打,8 分钟射击完毕。郭兴福立即指挥全连射击,但成绩很不理想。这一次李德生同郭兴福谈了一下午。

李德生问郭兴福:“在深山密林里,刮着狂风,下着暴雨,既没有地图,又没有指北针和向导,你们连能不能夜行百里?”郭兴福想了想说:“根据现在的情况,不行!”

“在各种距离上,在表尺规定的射程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一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 李德生又问。

“还是不行!”郭兴福回答。

李德生再问:“在200米以内,在猛烈的敌火下,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用刺刀、枪托消灭敌人?”

“不行!”郭兴福还是这两个字。

最后,李德生对郭兴福说: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一定要从实战要求出发,要练出过硬的本领。

李德生的话,尤其是那“三问”,使郭兴福好几夜都没有睡好。

还有一次,战士们训练时,李德生冒雨赶来动员:“打仗是不论季节和气候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有时零下 40 多度还在打仗。平时训练也要不分季节天候,下雨正是苦练硬功的好机会。”郭兴福就带领着战士们在风雨里苦练。雨下了一个星期,战士们就连续在雨中练了一个星期。

李德生耐心、细致地教育帮助郭兴福领会训练方针,改进训练方法;郭兴福把首长的指导和要求融入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郭兴福的教学水平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教的单兵进攻战术,最大特点是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传统的练兵方法,较好地贯彻了军委的训练方针和原则,没有模式化的东西,而且注意做现场思想鼓动工作,使人耳目一新。

李德生还多次找郭兴福谈话,教育他树立对战争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战士负责的思想,自觉地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即使工作再忙,李德生也要抽时间到现场检查训练情况。有一次,下着瓢泼大雨,连队在农村野营,李德生乘坐的小车过河时车轮子都被淹没了,还是赶到现场看了郭兴福的作业,并与郭兴福一同研究、解决问题。

“苗子”:郭兴福的良好素质,是创造“郭兴福教学法”的基础

郭兴福是一位高素质的军事训练标兵。1948年9月,郭兴福在济南解放时参军,在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当战士,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上海、漳厦等战役,因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功。1951年2月,21岁的郭兴福到步兵学校深造。在校4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十二军三十四师军士教导营任排长。在军士教导营工作的4年里,他对分队战术和技术训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李德生认为郭兴福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一方面,他思想政治觉悟高,革命事业心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具有不怕苦、不怕死的军人素质;另一方面,他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悟性好,语言表达能力强。郭兴福的良好素质,是他创造“郭兴福教学法”的基础。

郭兴福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是从 1961年3月初开始的,更确切点说,是从李德生的那“三问”开始的。部队训练年年搞,但年年都是老一套,费劲不小,收获不大。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兵练好呢?郭兴福开始认真动脑筋了。接受战术改革试验任务后,郭兴福就边学边干边摸索。他善于学习,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刚开始进行战术改革试验的时候,郭兴福与两名参谋分别担任教练员。尽管首长讲了很多,但他心里没底,感到压力很大。他布置班长带着战士练卧倒、起立、匍匐前进,自己则去看两名参谋教学,向他们请教。他汲取了两名参谋教学中的长处,改进自己的战术教学。汇报会上,大家一致反映郭兴福教的小组战术最好。郭兴福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凡要求战士们做到的,他自己先拿出标准的示范动作。要战士练,他先练;要战士跳沟,他先跳;要战士下水,他先下。在郭兴福的启发带动下,战士们个个自觉苦练。

郭兴福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知道战场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在训练中,他大胆改变过去在战术训练中战士只知道根据上级的口令和手势做动作的呆板训练方法,代之以用情况进行诱导的灵活训练方法。他把战场上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情况,用口述或情况显示等办法摆出来,诱导战士们做动作。有些时候,战士们在复杂情况面前想不出办法,或做错了动作,郭兴福在纠正时从不发火,而是自己先做个错误的,然后再做个正确的,让战士们研究错在哪里、对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严格要求。

郭兴福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在创造“郭兴福教学法”,他只是纯粹地抱着为搞好部队训练的想法,本着“练为战”的思想,全身心地努力着。

2009年7月,郭兴福入选全军“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总结:李德生向采访组郝云虹一行介绍了正在进行的训练改革试点情况,并邀请他们观看郭兴福教练的单兵进攻战术

1961 年夏天,总参谋部《军训通讯》杂志社副主编郝云虹率领的采访组,来到驻浙江金华的部队了解训练情况。李德生向郝云虹一行介绍了正在进行的训练改革试点情况,并邀请他们观看郭兴福教练的单兵进攻战术。尽管那天是在野外 37.5℃的高温下操演,但战士们在训练中仍然始终热情饱满,认真演练;研究问题时,严格对比正误,争相示范动作,气氛热烈活跃。采访组的同志们连声称好。郝云虹当即提议,可以将郭兴福组织训练的这种方法叫“郭兴福教学法”,并加以认真总结,进行推广。

10 月 2 日,《军训通讯》专门出版增刊介绍与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增刊刊登了《彻底革新训练方法使少而精落实——二连单兵战术训练的经验》《郭兴福单兵小组教学实施笔记——“进攻中的战士”》两篇文章,并专门配发了《既严又活》的评论。

“郭兴福教学法”的经验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严”和“活”这两个字。所谓“严”,主要是指严格质量要求。就是说要练好基本功,必须扎扎实实地训练,必须把紧质量关。比方利用地形,“郭兴福教学法”归纳成 3个“方便”和 3个“自下而上”,遵循这些原则就是正确的,违背了就是错误的。对于每一个具体动作的要求也十分细致。尤其是在战术训练中,综合运用技术训练的成果,把动作做得更出色。一个简单的射击动作,在以往可能是用手比画一下了事,而“郭兴福教学法”要求战士独立自主地观察目标、测量距离、装定表尺、选定瞄准点,发现战士动作哪怕是极细小的问题,立即用情况启发战士纠正。所谓“活”,可概括为“情况活”“教法活”“动作活”。“情况活”是指处处都用情况诱导动作。“敌人”刚露头,战士马上射击;“敌人”一中断射击,战士立即前进;“敌人”射击,战士近迫作业、滚进、爬进、跃进;“敌人”躲在堑壕里,战士射击、投弹、赶上去刺杀,真像战场上一样。要求战士处处、时时、步步都和狡诈的“敌人”斗心窍、赛智慧、比勇敢。“教法活”,是指教学法中训练方法多种多样。指定甲做爆破手时,中途突然改变情况又启发乙去连续爆破;说明某个动作对的同时,也说明怎样做是不对的。 “动作活”,则是“情况活”“教法活”的自然结果。

1963 年 5 月,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为便于部队学习推广,将“郭兴福教学法”归纳为 8 条经验,即:摸清底细,因人施教;分清层次,由简到繁;归纳要领,做出样子;情况诱导,正误对比;重点提问,反复练习;民主教学,运用骨干;评比竞赛,广树标兵;宣传鼓动,抓活思想。

在李德生的关怀和帮助下,“郭兴福教学法”终于形成了。

推广:在李德生的亲自倡导下,“郭兴福教学法”从十二军走向南京军区,再走向全军

李德生总结了郭兴福在创造教学法实践过程中,具备的深钻苦练、虚心学习和依靠群众的3 个基本特点。良好的训练方法,来源于正确的训练思想。而正确的训练思想是通过深钻毛泽东军事思想、军委的方针与原则和我军的战斗条令及传统经验形成的。文化程度不高的郭兴福靠着顽强的毅力深入钻研,终于领会了精神实质,并联系实际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虚心学习、依靠群众则是“郭兴福教学法”形成的重要源泉。郭兴福的苦练精神同样令人钦佩。要教别人练好硬功夫,自己首先具备硬功夫。为此,他早起晚睡,风雨无阻,苦练不止。李德生认为要把“郭兴福教学法”学到手,也必须从这里入手。

与此同时,李德生认为,郭兴福的教学方法既然是从广大官兵中涌現出来的,就应当回到基层干部、战士中去。这样,官兵易学易懂易用,“郭兴福教学法”也能到风雨中闯一闯。他最后决定,让“郭兴福教学法”深入各师各团的连队去实践,让广大官兵去检验、推敲,达到充实、丰富、发展、提高的目的。

1961年秋,十二军采用现场汇报表演的形式,首先在三十四师内观摩、训练。同时指定各团组织一个干部班试用“郭兴福教学法”。李德生、谭友夫带着郭兴福,召开干部、战士座谈会,收集情况,听取意见,指导改进教学方法。“郭兴福教学法”无论到哪里试用,都立即获得好评。郭兴福走到哪里,哪里就立即出现一个新的训练高潮。

从此,学习郭兴福、宣传郭兴福、培养郭兴福式教练员的帷幕正式拉开。为了推广郭兴福的教学经验,集团军在教导队办了一期培训班,抽一些连长、指导员来让郭兴福培训。十二军领导机关作出决定,授予郭兴福“优秀教练员”的称号。

1962年3月,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认真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通知》,并指派郭兴福到部队作教学表演。

“郭兴福教学法”是对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郭兴福个人努力相结合的产物。1964 年初,中央军委号召全军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热潮,接着开展了军事训练大比武活动。参加比武表演的人数达到1.37万余人,参观学习的约9万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观看了北京军区、济南军区的军事汇报表演,对部队的训练成果和比武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为标志的群众性练兵运动走向全军。

(责任编辑:林晓清)

猜你喜欢
战术战士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战术引导模式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鸡蛋战士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国际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