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萍 尹昱昊 武鹏飞
“朔州市朔城区精心打造小而美、美而优、优而特的乡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好了,环境变了,设施优了,和城里的学校没有多大差别,有些设施还比城里学校的好。”凡是看过这些学校的人,无一不羡慕,感叹把这样的学校搬进城里也不逊色。
“2004年我来到小霍家营学校,当时学校环境差,教學设备落后,学生多教室少,只能靠复式教学。如今,破旧的活动房变成了干净整洁的餐厅,落后的设备被多媒体替代,安全有监控,校园全硬化,教室修葺一新,孩子们上学不再受苦,我心里比蜜还甜。”小霍家营学校校长王凤喜说,党的教育政策好,农村孩子上学都享受到免费教育和营养餐补助,还不时有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捐赠一些棉衣、水杯、床单等生活用品和书籍、彩笔之类的学习用具。
王凤喜切实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变化。近年来,朔州市朔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特别是2020年以来,围绕打造高质量转型发展“幸福之城、首善之区”的目标,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民生事业来抓,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的历史新征程,按照“定方略、补短板、抓提升”三步走发展思路,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围绕“定方略”,出台了《朔城区教育优先发展五年规划纲要(2018—2023年)》《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朔城区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引领。围绕“补短板”,实施了以乡村学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优化调整了乡村教育布局,深入推进了联盟办学、区管校聘,配齐配强了中小学领导班子,推进了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围绕“抓提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擦亮了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的“精神底色”
全区教育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这一根本遵循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中、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打好人生角色、补好精神之“钙”的同时,在距离城区37公里处的利民镇中心校,规划改建了占地面积为12345平方米,集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自然风光、特色农业、传统文化、风景名胜为一体的、市区首个中小学研学基地,并开发了一套本土教材(红色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名人名匠、民间故事),设置了四个陈列室(红色、长城、农耕、民俗),打造了四条线路(红色、绿色、银色、金色),开辟了六大基地(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教职员工的培训基地、城市居民的旅游基地、地方风味的餐饮基地、地方特产的集散基地、文人墨客的采风基地),构建了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在城市中心地段修建起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鄯阳书院。两个重点项目都已正式启动运行,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同时,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师德师风集中整治,下重拳整治群众反映的师德师风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刀刃内向动真碰硬。从8个方面严规矩,10个方面严查摆,4个方面严测评,4个等次严考核,全面覆盖,人人体检,敞开校门,征求意见,严格程序,不走过场,见诸行动,边查边改,明察暗访,全程监督。局机关干部全员下沉,分片包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真正做到思想重视,部署及时,查摆认真,整改到位。全区出台了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学校建立起了工作责任制,教师签订了承诺书,师德师风整治、师生人身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年内无重大安全事故,为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围绕“抓提升”,始终瞄准人民享有更加公平教育这一目标任务,以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从“上得了学”到“上好学”,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所有家长的期盼。为了实现这样的期盼,朔城教育正在深化改革中不断明确路线图,从化危为机谋发展,教育驶入“快车道”,主动作为争先干,基建跑出“加速度”,到慎终如始抓防控,学校系好安全带……一系列举措大力度推进,一个个问题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之处着力,各项教改次第展开。
化危为机谋发展,教育驶入“快车道”。一是教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教科研学一体化推进。建立起拥有15名专职、198名兼职教研员的教研队伍;由区政府聘请54名专兼职督学;成立有53个集体和971名个人会员的教育学会,补齐了教育教学短板,填补了教育教学空白,夯实了义务教育根基,按下了教育教学提升的“快捷键”。区教育局局长魏立山将这三支队伍称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要经过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努力,借助“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区平台,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二是成立16个名师工作室,覆盖各学校各学科,旨在由名师引领,通过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打造“团队合作、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的专业型创新型教师群体,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人才强区的集聚地、教学教研改革的新高地。三是六条战线协同作战,即“中考策略空中线、心理健康疏导线、家校合作共育线、班主任教学论谈线、校长提升论坛线、18个学科研讨线”,做到线上全覆盖、线上线下相衔接,点上有特色、质上重提升。
一组组数据无声地讲述着这一年教科研的进展历程:
“六条战线”开展以来,共组织空中课堂114期,心理健康微课67期,家校共育讲座66期,班主任论坛55期,校长论坛44期,18个学科研讨18期。期期互动积极,点评精彩,场面热烈。
“三驾马车”、名师工作室活动丰富多彩,各学科教学名师及教研员听课找问题、交流想办法、点评促提升的学习与研究活动共62期。
请专家业务培训6期,涉及中考备考、名师线上线下现场观摩、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各类竞赛、演讲比赛、课堂实录大赛4次,各种教科研课题研讨会3次,教师线上研讨、线下培训9次。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分析会3次,质量跟踪监测2次,中高考备考研讨会5次。
被确认的9个省级课题实验校分不同的课题展开课题研究。
先后召开“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启动会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工作推进会。
15所中小学建立精品录播互动教室,5所中小学建立常态化互动录播室,其中七中常态化互动录播覆盖全校。全区所有学校全部实现校际间零距离沟通。
教育督导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圆满完成。聘请国家、省、市级教育督学对全区直属23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督导综合考核评价,明确找准了全区教育的定位,为“十四五”教育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慎终如始抓防控,学校系好“安全带”。学校疫情防控是安全的重中之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的好转,朔城教育构建起了“一室两员一师雙联”学校疫情防控常态化、长效化体系。“一室”即医务保健室。全区公办学校(园)都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务保健室。硬件上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医疗器械不少于31种;软件上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和学校基础档案,承担师生日常健康检查、体质测量、近视预防、校园灭菌、健康教育、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等预防处置。“两员”即医务保健员和卫生防疫员。推选24名医务保健员和48名卫生防疫员,一对一联系,点对点服务,负责卫生防疫和应急处置工作,实现医务保健和卫生指导全覆盖。“一师”即心理健康咨询师。抽调36名有资质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每人对接一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线上线下指导。“双联”即乡镇中心校与乡镇卫生院。城镇学校与周边医院建立联系制度,1名医务人员盯紧1所学校,按照就近管理原则,对各校实行联防联控。
校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朔城区先后出台了《规范学校食堂管理七项要求》《规范学校门卫安保管理五项要求》《规范校园安全管理六项要求》。在师生人身安全上,配齐配备了安全副校长和安全检查员,建立了校领导、教师值班护学制度,完善了一日工作流程,实现了定点、定岗、定责。安装了一键报警装置,设立了交警执勤护学岗,开办了家长学校,开展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在食品安全上,严把食堂环境卫生关、从业人员关、采购关、存放关、操作关、消毒关,各校餐厅全部实现明厨亮灶,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所有餐具全部进行消毒,并做好食品留样。严格落实了校领导陪餐制、食堂安全排查跟进制、人员分工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主动作为争先干,基建跑出“加速度”。区一中鄯阳校区改扩建项目第一期主体工程基本结束,神头职中综合实训楼全部建成,区七幼改建项目全部完工,七小、利民、南榆林和三中完成整合。九小综合楼、八中实验楼建设项目已立项,沙塄河、贾庄、滋润等8所乡村美丽学校初具规模,和丽、安泰和朝阳3所新建校顺利移交,并配齐班子、充实教师。区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全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三步走举措,推动了全区教育发展,2019年和2020年高考连创佳绩,不断标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孟子盛同学以700分的优异成绩勇夺全省第二名、全市第一名,李科等4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600分以上学生达230余名,一本达线首破千人大关,达1100余人,二本达线近3000人。朔城区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试验区”,区一中获批“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朔城区一中、七中被教育部认定并命名为“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排球、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朔城区教育工作将按照“1234”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全省教育强区)、突出两大建设(党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项改革(体制机制、人事制度、教科研)、实现四大突破(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提质、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奋力书写朔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朔州市朔城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栗树林
(投稿邮箱:95812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