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我们老人家,只晓得不饿着、不冻着孩子就行了,哪里晓得怎么管教孩子。今天听了这个讲座,我才知道管教孩子并没有那么难。”4月9日,在衡东县白莲镇尚德学校“家校共育·送培到校”现场,王奶奶拉着主讲人——衡东县进修学校校长、县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动中心负责人颜亚华的手如是说。
这是衡东县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动中心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颜亚华介绍,为促进家校协同育人,衡东县通过公益讲座,向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方略等。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全省各地家校合作遍地开花、全面铺开,不少县市区教育系统都在积极探索开展家校沟通、家校活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方式,让家校共育走向深度。
沟通有“术”,把家长变为“自己人”
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星期,中方县中兴学校二年级三班原班主任因病住院,黄西作为新进教师被学校推选为了新班主任。这一决定,却引起了该班众多家长的抵触和不满。家长群内种种言论让黄西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应,她既尴尬又委屈,一度想辞去这一职务。
学校立即安排资历丰富的骨干教师对黄西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先让家长发泄情绪,用良好的态度获取家长信任,把家长变成‘自己人……”借鉴诸多成功经验,经过半学期的磨合,黄西成功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可,所带班级还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
“做好家校沟通,班主任是关键。”中兴学校校长胡应明表示,该校将家校沟通与合作作为教师专项能力,列入教师培训和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除了常规的班主任通识培训和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之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班主任论坛”,由优秀班主任分享亲身经历的家校合作案例,共享沟通策略,切实解决年轻教师的困惑。
除了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之外,为家长拓宽交流平台、创新交流方式也成为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一门学问。
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魅力之城小学在2016年便成立了集办事指引、政策咨询、信访接待、举报受理等于一体的“教育阳光服务站”,由校长丁君囡“兼任”专干,并招聘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来电咨询,为家长答疑,解决诉求。利用阳光服务站,一位远在美国的家长成功远程咨询到了孩子的入学问题;有家长反映学校附近某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孩子上下学存在安全隐患,学校便第一时间联系交警部门妥善解决……许多问题在学校层面便得到解决,家校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也与日俱增。
但值得注意的是,“家校沟通面对的不是某一位家长,而是一个家庭整体。”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微善德育”课题主持人王振介绍,目前很多家庭由母亲照顾孩子,父亲忙于工作缺席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敏感、容易叛逆,一方的参与远远不够。为此,学校召开了一次只有父亲参加的家长会,倾听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意见。”王振表示,这次会议也加强了老师对家长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小姜经常不完成作业,会上,小姜父亲表示,他更关注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品德素养的培养,不会给孩子学业压力。通过交流,双方最终达成了“育人”也“育才”的一致目标。
特色课堂,让家长不做“旁观者”
让家校共育成为可能,部分家长需要转变“甩包袱”的观念,这是采访中,多名校长的心声。
“让家长看到自己的责任,要给他们参与学生成长过程的可能。”会同县城北学校校长饶菊芳介绍,2018年9月办学初期,家校冲突明显,学校制定并实施家长义工进学校、家长进课堂、家长进运动会等家校活动方案,让家长融入办学、改变观念。
饶菊芳介绍,活动主题由家长和班主任共同商定,每一位家长都能站上讲台。教室里,食堂里,操场上,吹唢呐、绣十字绣、包饺子、跳广场舞……精彩的活动一场接一场上演,一些情绪和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
学生小张的爸爸是一名厨师,应班主任粟云芳之邀上了一堂厨艺课,精湛的厨艺赢得了师生的一致称赞,一向沉默少语的小张也竖起了大拇指,还出乎意料地与他聊起了自己的心事。张爸爸内心有了一丝触动。“原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如此深刻。”不久后,他辞去了外地的工作,留在家乡陪伴女儿,以往“教育孩子,有学校就够了”的执念也土崩瓦解。
“学校留守儿童高达70%,并不能要求每一位家长都如此选择。家校共育活动最主要的是尽可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不再当一个‘旁观者。”饶菊芳介绍,目前学校形成了“学思行”家校合力模式,家长与老师一起“共学、齐思、力行”,在活动中更新观念,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记者对比多所学校的实践发现,各类特色德育活动已然成为撬动家校关系、转变家长观念的支点。
永兴县朝阳实验小学结合该县打造“书香永兴”的举措,将家校共育与建设“书香校园”紧密结合,打造了“亲子共读半小时”“故事妈妈进课堂”、评选“书香家庭”“阅读明星”、招募家长志愿者管理图书室、书吧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该校校长江可介绍,阅读教育不仅架起了父母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对全面育人、素质教育的理解。
该校学生小田面对父母“成绩名列前茅”的强烈期盼,心理压力骤增,书籍成为她唯一的心灵栖息地。五年级时,小田被评为学校的“阅读明星”,小田父亲第一次走上讲台,作为优秀家长代表发言,那一刻,他很自豪,也领会到了老师经常说的“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要理解、尊重孩子的爱好”。之后,小田父母没有缺席学校任何一场阅读活动,还经常在寒暑假带着孩子参观各类图书馆。
家教指导,助家长“持证上岗”
采访中,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在教育中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并非他們漠视孩子的成长,而是对孩子教育“不得法”,有心无力。
2020年5月,江华瑶族自治县20多所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骨干教师成立了“家庭教育微团队”,旨在帮助家长正视育人难题、掌握育人方法、提升育人能力。
“团队目前共有42位专家成员,每周深入各学校、社区、农村,通过送教、讲座、团建等方式,为家长答疑解难。”团队主持人刘宇雁介绍,团队开发了隔代教育、家教家风等8类课程,学校自主“点单”后再由团队开展送教。截止目前,团队共举办家校共育主题式讲座20多场、团建活动30余场,大型亲子活动10余场。
此外,该县还开发了线上家长学校,聘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进行直播,县教育局组织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参与,并对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刘宇雁告诉记者,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家长习得基本的教育方法,学会正确处理孩子的成长问题,“持证上岗”,成为众多学校或教育部门开展家校共育的“通关密码”。其中成立“家长学校”,是最常见的形式。
每年9月开学第一周,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小学会针对一年级新生和家长举办一场特殊的“入学礼”。
“那一周,学校围绕幼小衔接工作,为家长灌输孩子成长新阶段的育人方式和技巧,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该校班子成员虞茜告诉记者,作为省级示范性家长学校,该校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家校共育方式,从一年级的“入学礼”到六年级的“毕业礼”,家校共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学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是带娃主力军。起初‘家长学校开课时,他们十分随意,有的不按时参加,有的边听边干针线活,还有的随意接听电话。”吉首市乾元小学德育校长魏立透露,面对这一现象,学校和班主任请家长现身说法,讲述的偷拿手机玩游戏、孩子娇生惯养等生动案例,直击爷爷奶奶教育的难点,他们慢慢地开始准时上课。
魏立表示,家校共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会一直探索,寻找更多方法和路径,提升家长素养,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最大的力量。
其实,不仅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也十分关注家校共育。2021年1月19日,湖南发布《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家庭教育指引,要求幼儿园、中小学等学校应当建立家校协同共育机制,指导家长科学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在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各校正逐步加大对家校共育“通关密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