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5-12 19:49籍丹宁李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应用型大学培养模式

籍丹宁 李静

[摘 要] 针对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内涵进行简单分析,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构建递进化、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科特征、产业发展现状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这是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的科学方向,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未来產业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地方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内容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及丰富培养路径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岗—课—赛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SJGY20200649);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GBD1317097)

[作者简介] 籍丹宁(1976—),女,辽宁昌图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1-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1-19

地方应用型大学主要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社会经济发展而培养人才,将培养具有高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实践水平的人才为己任。地方应用型大学关注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尽管难以像研究型大学一般开展高端原创性研究,但是在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应用方面具有较高优势。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变革,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应用型大学教学中,也需要基于市场发展环境创新。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够打破常规行业的限制,将更多的行业外内容引入其中,实现价值的拓展,内容的突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学校与行业的融合等。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未来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将基于当前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教研工作提供参考。

一、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内涵分析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提出,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创造型人才[1]。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能够基于问题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创造能力。

(二)方案和过程

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学校与地方合作、产业与教育合作、专业与创业融合等方式,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打破产业与教育的分离现状,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与发展平台,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2]。跨界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将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课堂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构建递进化的教育体系。其中第一课堂即为学生学习的课堂,第二课堂指的是在学校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比如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创新创业锻炼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三课堂指的是学生在校园外、境内所参与的各类创新创业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比如创业企业调研活动,企业实习或者亲自创业活动等[3]。第四课堂即为学生在境外参与的各类创新创业学习活动,比如学校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等。

(三)目标与方向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科特征、产业发展现状等,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等,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4]。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完成综合项目锻炼活动,实现学科专业从单一性向多学科融合的变化,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养及职业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的合理方向

基于当前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而言,尽管近年来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资金投入显著增加,但是一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多部门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5]。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科研工作等相互脱节,学生创业项目设计的科学含量相对较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碎片化的特征,未能够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且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参与的实践项目较少,缺乏良心互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积极性较差[6]。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足,难以聚集各方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力量,需要积极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为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条件。

跨界即为突破原本行业的限制,将其他行业有价值的内容或者创新性的行为融入其中。跨界是对专业内容创新的重要表现,能够将不同专业内容相互融合,渗透全新的思维理念与生活模式,突破常规竞争的困境[7]。跨界思维,即为使用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新颖的思维理念[8]。学生需要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主动向外界学习,注重理性与感性内容的交汇,实现跨文化、跨领域及跨行业的转变。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一些成功的案例。21世纪是商业发展模式的竞争,也是跨界商业模式的竞争,需要基于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这是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表现在学科之间的跨界、创新,是理工科与文化内容的融合,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对现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及社会的进步可产生重要影响[9]。现代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紧跟学科跨界形成的新知识、新技术。

(三)产业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经济最大的特点即为跨产业竞争,比如微信软件的应用,直接影响着电话、短信的收费情况,特别是在当前微信软件普遍使用的情况下,人们甚至可能会使用微信直接语音交流,电话交流功能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产业发展的动态,保持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思想。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创新教育理念,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模式的分析,积极学习其他地区、国家的教育经验。首先,是需要跨界开展教育活动,跳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基于市场、产业及学科交汇分析的视角,构建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学科教育的内容。比如可以设置教育部本专业目录中没有,且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新能源需求及产业需求的专科、专业内容等。其次,地方应用性大学需要跨界进企业,企业则需要跨界进入到大学。充分发挥大学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坚持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教育目标设置为培养适应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以全新的理念、新颖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均能够达到世界级的人才标准,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与国际化理念。比如国际发展的观念,全球开放的创业意识等。尊重国外的民族风俗与宗教理念,积极应用国际教育资源,构建教育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为学生未来创新创业工作服务。

(二)创新课程设计,保持课程体系整体性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借助跨界思维整合课程资源,保证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性与完整性。比如地方应用型大学可以设置具有跨学科性质,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中介类型”课程。通识教育中的“识”,不仅仅是“知识”,也是“见识”。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等产生一定的认知,传输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本科通识教育的内容与主修课程学习的内容相互融合,形成密切关联的课程学习体系,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可产生重要影响。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期间,需要根据跨界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在课程设计中具体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大学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其二是学科内容与体系的构建;其三是管理、组织实施效果的设计;其四是课程配置、条件的构建;其五是课程评价的设计。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保持宏观性、综合性思考的理念,根据跨界创新的原则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例如,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设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短期培训课程等,如“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设计思维”选修课等,以供学生灵活选择。在学生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后,若个人感兴趣,则可以继续学习设计思路、创业实物等相关课程知识。或者学生也可以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创新创业集中实践活动等,系统化、流程化的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方式等。学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技能比赛等相互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相互融合。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讲解个人的创业经验,开展学校中的创新创业人才训练基地、兴趣小组等,由教师为学生实施创新的相关引导,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针对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创业类项目的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构成完整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也能够奠定良好基础。

(三)丰富培养路径,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跨界不但是产业与产业的融合,企业与企业的融合,更是大学与企业的跨界融合。地方应用型大学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活动,企业也需要跨界到校园中,与学校一同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地方应用型大学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环境及特点,主动与优秀的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关联。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构建实训教育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现代创新创业教育新合作模式的形成。以社会资源、社会各界力量等创设教育的新局面,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學体系,能够为双师型教师模式的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条件。

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丰富培养的路径。以市场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促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快速成长、优质创业项目的产生及发展。

根据地方应用型大学不同专业的特征、市场的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模块嵌入、渗透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市场调研、用户分析及产品创意分析活动等,指导学生学习成本投入控制的方法,成本收益获取的路径等。地方应用型大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积极构建产业跨界融合的教育模式。让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产品研发活动,面向社会环境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开展市场推广活动等。让学生在灵活、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跨学科的内容创新,掌握更多的创业技巧与创新方法,且将其融入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中。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面向于当地经济发展环境,面向周围经济圈,辐射全国及世界。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与优质企业合作。积极推动高校面向地方和行业的技术性成果转化,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创业导师的作用,弥补校内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如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由行业协会提供一定的指导,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需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跨界融合,重点培养具有专业优势、科研优势的项目,如“互联网+”项目,生物农业项目及环境保护项目等。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中心指导的效果,促进学生研发成果和市场的融合,使产品需求能够满足国内、国际需求。同时在社会各方资源的配合、利用方式下,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渠道,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各方资源的融合,使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快速呈现。

四、結语

地方应用型大学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需要借助跨界思维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基于市场、产业及学科交汇分析的视角,构建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学科教育的内容。引领专业建设,探究学科、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为学生未来的行业发展,现代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均能够创设良好条件。持续开展现代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创业,且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指导体系,实现教育的深度融合,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林进添.跨界融合视角下“Π型”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J].中国资产评估,2020(12):55-61.

[2]李华青,夏大文,王林,等.大数据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实践——以跨界复合型大数据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11):171-175.

[3]李楠楠.“多元融合”职教新模式探究——以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太湖传奇”产教学研一体化为例[J].记者观察,2020(32):64-65.

[4]王智金,杨天华,宣昌勇.“三全育人”背景下新商科“四跨融合”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以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1):92-94.

[5]白逸仙,耿孟茹.跨界融合:“双一流”建设高校教改新方向——基于40所高水平工科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4):111-118.

[6]徐健.探索跨界融合育人新模式——南宁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J].广西教育,2020(40):24-25.

[7]李科浪.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乘风破浪——深圳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研究生,2020(9):26-29.

[8]李祖旺.艺术及设计通识基础教学的跨界与贯通——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教师作品集汇[J].中国美术,2020(5):145-147.

[9]彭冠兰.跨界融合教育理念下大学公选课“舞蹈鉴赏”的教学分析——以舞蹈作品与动画短片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20,41(4):106-112.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Cross-border Integrat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 Dan-ning, LI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design, clearly defines the goal and plan of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constructs a progressive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innovate the model of talent training, which is not only the scientific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tho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t can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education of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 innov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o enrich the training methods, etc.

Key words: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model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应用型大学培养模式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