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
1934年,在宛平城西门外卢沟桥畔的龙王庙,河北省宛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正式成立(以下简称“简师”)。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简师”不幸成为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被摧毁的第一所中国学校。学校被迫停办,当时很多学生怀着国恨家仇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抗战。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迁址,恢复办学。这段北京十二中前身的历史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段弥足珍贵的共同记忆,促使十二中在后来八十多年的发展中发扬抗战精神,将红色基因根植于血脉之中,传承红色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1.抗战胜利七十载,师生同台祭先烈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丰台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丰台区教委和一九九八国际青年剧团联合制作的大型话剧《宛平人家》在北京十二中报告厅举行首场演出。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宛平城内三户人家以及宛平简易师范学校师生在日寇围困下,与国民党二十九军将士及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先队奋起抵抗,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剧情真实惨烈,悲壮感人。这台凝结着北京十二中校史的话剧,有学校的9位师生参演,让全校师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切身感受到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倍增。
学校萃智创客研学中心的师生运用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以卢沟桥上的狮子为蓝本,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话剧首演纪念品——卢沟醒狮模型。卢沟醒狮作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时刻提醒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其制作过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实施的过程。
2.研学旅行抗战线,亲历古城看转折
学校师生共同设计抗战研学旅行路线,重温抗战史,感受家国情。例如,在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古城,师生们亲眼见证了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在经历过炮火的洗礼之后,非但没有垮掉,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跟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学生们仿佛在共同阅读一本行走的历史书。有的学生在镌刻着烈士们名字的“民族之光”墙前站立许久,不愿离去;有的学生深情感慨:“台儿庄是大劫,亦是大捷。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虽风飚道阻,但蓬莱有可到之期。台儿庄战役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此次研学旅行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个加油站,我们在这里收获的是知识,更是精神与信仰!我们坚信,先烈的血不会白流,未来我们会为一个美好和平的世界而不懈奋斗。”
3.抗战爆发纪念日,学生深情诵家书
2018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1周年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北京十二中学生受邀作为首都中学生代表,在纪念活动中饱含深情地朗诵“王雨亭家书”“王孝慈家书”。活动后,有学生深情写下这段话:“当我站在抗战纪念馆前,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和笔直地坚守在各自位置的列兵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爱国之情喷薄而出。今天,我站在这里,诵读抗战家书,缅怀革命先烈,学习朗诵,感悟历史。而明日,我定以不懈努力和實际行动,为祖国奉献青春,保卫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和平!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辉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圆梦中华,勿忘国殇!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这些生动鲜活的主题活动,之于个体,寄寓着对一城一事的感怀;之于国家,意味着对共同记忆的守护。作为师者,我们不仅要传承慎终追远的抗战精神,更要教育学生把缅怀追思的心迹化作勇毅前行的脚步。我们希望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行动践言,不断告慰前人:“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