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和意大利在近代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没有像英国、法国那样形成一个稳定的统一国家。直到19世纪晚期,这两个囯家才最终实现统一。德意志各邦的统一和意大利的统一在欧洲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是举世曙目的大事,不仅影响了欧洲的地缘政治,而且改变了欧洲诸国力量的对比,对欧洲政治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是由铁血宰相俾斯麦完成的。俾斯麦出身于普鲁士世家大族,自幼在气派豪奢的庄园长大。他体格健壮,傲慢不逊,喜欢逞强好胜,性情火爆刚烈,一语不合即拔刀决斗,向来不甘示弱,发起脾气来行为不受控制,俨然就像一头愤怒的公牛。他一生参加过上百次决斗,仅在大学期间,就和自己的同窗决斗过27次,面部被利剑划伤,留下了多处疤痕,以致破了相,可他一点也不介意,反而把脸面的伤疤当成了荣耀的勋章。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欧洲各国决斗之风盛行,大学生之间有了矛盾,通常会用决斗的方式解决。决斗的规则比较简单,双方挥剑拼杀,一方被刺伤流血即宣告停止,以不伤对方性命为宜。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诉诸武力的行为是被鼓励的。这种社会风气深刻地影响了俾斯麦的性格,促使他对武力更加执迷。从政以后,他看不起那种韬光养晦、左右逢源的执政风格,对于长袖善舞、老谋深算的政客素无好感,只信奉武力和强权,曾经尖刻地嘲笑中產阶级纸上谈兵,主张动用武力将代表们全部驱散。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非常赏识俾斯麦的强硬风格,任命他为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上任伊始,俾斯麦就发表了一场煽动人心的演说,他慷慨激昂地说:“空谈不能解决政治问题,多数派开会讨论也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今,只有铁血政策可以拯救德国。你们不能指望普鲁士的自由主义给德国带来希望,德国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流血斗争赢得胜利。”
俾斯麦迫切想要结束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强盛的德意志联邦国家,依靠和平手段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可是在城邦林立、各自为政的情形下,实现大一统又谈何容易呢?国内各邦封建壁垒难以打破,国外许多国家插手德国事务,千方百计地阻挠德国统一。欧洲诸国并不希望德国崛起,希望德国一直保持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俾斯麦走了一步险棋,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强邻丹麦。丹麦国王野心勃勃,准备吞并普丹边境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俾斯麦以此为由,挑起普丹战争,联合奥地利,打败了丹麦,迫使丹麦放弃两地。
战后,俾斯麦把面积狭小的石勒苏益格划给了奥地利。这块领地与普鲁士接壤,方便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普丹战争后,俾斯麦一直处心积虑地挑起对奥战争,试图把奥地利驱逐出德意志联邦。他积极地在俄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之间周旋,着手孤立奥地利。1866年5月,德国正式对奥宣战,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国,也参加了对奥战争,双方会战于萨多瓦。奥地利被击败。俾斯麦见好就收,马上与奥地利签订了和平协议,奥地利正式退出德意志联邦,德国兼并了好几个德意志联邦公国,统一了北部和中部。
俾斯麦最后一步棋是挑起普法战争。在俾斯麦的一再挑衅下,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于1870年9月正式对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当时并没有把普鲁士放在眼里,把远征德国的军事行动,戏谑地称之为“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他没有意识到德国统一了北境和中部,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了,结果两国交战,法国吃了大亏,他本人兵败被俘,眼睁睁地看着俾斯麦率兵长驱直入巴黎。进入凡尔赛宫以后,俾斯麦高调地宣布德国统一。德意志由松散分裂的封建城邦变成了统一的大帝国。俾斯麦继续担任宰相一职。
统一德国后,俾斯麦继续推行铁血政策,血腥镇压了巴黎公社和德国的工人运动,疯狂掠夺殖民地资源,与欧洲列强争夺世界霸权。他倡导的内政外交政策不得人心,且收效不佳,最终被迫下台。
俾斯麦退出了政坛,但他的铁血政策对德国影响深远,后来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与俾斯麦当政时期一味鼓吹战争、推行强权霸权的政策是分不开的。铁血政策的后遗症给德国带来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差点把整个世界拖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
比起冷酷强硬的俾斯麦,意大利名将加里波第更具亲和力,也更富传奇色彩,他最擅长打游击战,战术灵活多变,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行动迅捷如闪电,凭借着这种出其不意的打法,他做到了以小搏大,为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从军之前,加里波第是一名水手,他长年在海上漂泊,练就了坚毅果敢的品质,培养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当时的意大利处在邦国时代,支离破碎,形同散沙,由于国力孱弱,饱受外族势力的侵略和压迫,只有北边的撒丁王国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独立王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个叫马志尼的律师秘密组建了青年意大利党,并创办了同名刊物,主张摆脱异族压迫,实现国家统一。加里波第被他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加入了青年意大利党,积极参与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军斗志高涨,准备在撒丁王国的热那亚发动起义,不幸的是计划败露,大批爱国人士遭到了逮捕,许多人英勇就义,马志尼流亡国外,逃到了伦敦。加里波第辗转到了南美。
在南美,加里波第仍然没有放弃战斗,到达巴西不久,他将当地的意大利移民组建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游击队,协助巴西共和国军队抗击反动的帝国政府军。后来又流亡到了巴拉圭,帮助巴拉圭迎战阿根廷。他率领的游击队行踪诡秘莫测,常常把敌人搞得一头雾水、晕头转向,屡屡出奇制胜。这支幽灵般的军队因为身穿红衣,被称为红衫军。那套鲜艳的红色制服最初并不是军服,而是肉食加工厂的工作服,加里波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军装,便向肉类加工厂借来了屠夫的工作服,后来这套红装成为革命军的标识。
1848年,加里波第离开了南美,率领红衫军回到欧洲,参加了意大利革命。次年,加里波第参加了保卫罗马共和国(欧洲革命时期存在的一个短命政权,历时4个月后垮台)的战斗,他带着少数人马利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打退了干涉意大利内政的法国军队,紧接着又击溃了兵力多于自己两倍的那不勒斯军队。法国人不甘心败退,又集中优势兵力攻打罗马,加里波第浴血奋战,杀得昏天黑地,军服被撕扯得稀烂,身上沾满了尘土和血污,军刀严重损毁,弯成了蛇矛状,终因寡不敌众,再次败逃。这次他搭乘渡船,潜逃到了美国,不久流亡到了秘鲁,直到1854年才返回祖国。
1859年,意大利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势力最为强大的撒丁王国准备借机完成统一大业,首相加富尔伯爵十分欣赏加里波第的军事才能,积极地游说加里波第为撒丁王国效力。为了意大利的光辉未来,加里波第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民族独立战争中,带领游击队赶跑了奥地利军队,攻克了伦巴第首府米兰。次年4月,西西里岛爆发了大起义。那不勒斯出兵镇压。加里波第闻讯,带领红衫军挎着刀枪背着干酪千里远驰西西里。
战场上,加里波第身先士卒,越战越勇,指挥红衫军杀退了两倍于己的敌兵,取得了卡拉塔菲米大捷,直捣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城。面对汹涌而来的敌军,加里波第采用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战术,把上万名敌军引诱到了城外,指挥主力部队集中火力猛攻巴勒莫城。楼上的市民积极响应,居高临下地朝那不勒斯军队扔花盆、钢琴等重物,甚至直接泼滚水。不久,巴勒莫城被攻克,西西里获得了解放。
不久,加里波第渡海远征那不勒斯,解放了南意大利。撒丁王国派遣军队进驻南意大利,加里波第功成身退。他婉言拒绝了所有的赏赐,无条件地交出了自己浴血攻下的所有城池,从从容容地解甲归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加里波第重出江湖,组织志愿军协助法军迎战普鲁士,使普鲁士军队遭受重创。拿破仑三世作战不利,被迫撤离了驻守在罗马的法国驻军,意大利军队开入罗马,经过公民投票表决,罗马并入意大利版图,意大利实现了统一大业。1882年,加里波第辞世,结束了他那富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传奇一生。
(摘自中国华侨出版社《欧洲简史》 编著:赵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