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富勤,马山俊,董 磊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云南省分布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种湿地类,湿地总面积56.35万hm2[1]。湿地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具有蓄洪防旱、涵养水源、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及补充地下水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当前,高原湿地已成为湿地研究的热点方向[2]。高原湿地植物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直接反映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3]。浴仙湖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中部,湖泊湿地在形成发展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湿地植被受扰动较大。
砚山县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县域内植物资源丰富,曾有针对该区域的乔木树种[4]、野生药用植物[5]、石漠化区域植被修复[6]、入侵植物[7]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但对湿地植物资源调查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浴仙湖野生湿地维管植物现状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其湿地植物资源种类,以期丰富砚山植物资源多样性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本区域湿地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同时,针对该区域湿地植物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旨在为云南高原湿地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浴仙湖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乡海子边村,是浴仙湖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湖盆周边分布有海子边村、新塘老寨、新塘新寨、接音坡4个自然村。浴仙湖属红河水系盘龙河流域支流的河源区,流域面积34.75 km2,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征。浴仙湖为砚山县第二大天然湖泊,为永久性淡水湖,属滇东南岩溶山原地区断陷湖盆,受岩溶地貌发育影响,地表径流缺失,湿地内无明显的入湖和出湖河流,仅在湿地东侧修建有人工泄水口。湖泊水位高程为 1 506 m,湖盆东西长约 2 750 m,南北宽约 2 250 m,水域面积约2.27 km2,平均水深4.5 m,最大水深15 m[8]。调查区域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干湿两季分明的特点,年均温16.2~16.7 ℃,年降水量 1 424~1 504 mm,土壤分布有石灰土和水稻土2个土类[9]。
植物种类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记录所见植物种类,辅以标本采集、拍照和当地居民访问。对所采标本进行鉴定,并结合文献资料[1,10-11],编撰浴仙湖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名录;生态型统计参照《生态学》[12]对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植被的调查主要采取样方法,确定样地位置后用GPS测定样地海拔高度、经纬度,记录样方内所有物种。在记录的同时采集未能确定物种的凭证标本,并拍摄群落外貌及重要物种照片。植被划分主要依据《中国湿地植被》[13]、《中国湿地资源·云南卷》[1]等专著中采用的分类系统,遵循群落学-生态学的分类原则,结合考察所得的样地材料,进行湿地植被划分;植物资源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参照参考《云南资源植物学》[14]、中国云南高等植物电子词典(http://db.kib.ac.cn/ynflora/)等资料,并结合浴仙湖湿地植物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分。
本次调查共记录有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38科77属97种(表1),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6种,被子植物有34科73属91种。统计结果显示,浴仙湖湿地维管束植物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占植物总数的93.81%。
表1 浴仙湖湿地植物种类组成统计
有5种以上的优势科有4个,分别为禾本科Poaceae(15属/16种)、菊科Compositae(12属/13种)、蓼科Polygonaceae(2属/6种)、莎草科Cyperaceae(5属/6种),总计41种,占该地区全部种数的42.27%;含2~4种的有12科,占全部种数的35.05%;单科单种的科有22科,占22.68%。详见表2。
表2 浴仙湖湿地植物科属种统计
浴仙湖湿地植物按生态型可划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沼生植物3种类型(表3)。其中:湿生植物所占比例最大,有86种,占88.66%;其次为水生植物,7种,占7.22%;沼生植物最少,4种,仅占4.12%。此外,在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所占比例最大,有5种;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均有1种。表明浴仙湖有明显的丰水、枯水交替的环境特征,这与干湿两季分明的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特点相吻合。
表3 浴仙湖湿地植物生态型统计
据野外调查及相关资料,初步统计浴仙湖湿地植被可分为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0个群系和10个群落(表4)。
表4 浴仙湖湿地植被类型
3.3.1草丛湿地植被型组
浴仙湖湿地公园湿地植被中该植被型组分布面积最大,包括2个植被型(莎草沼泽亚型和禾草沼泽亚型)、6个群落。
1)水毛花群落(Schoenoplectusmucronatussubsp.robustusComm)
优势种为水毛花(Schoenoplectusmucronatussubsp.robustus),高0.5~1.0 m,群落盖度达90%以上,伴生种有双穗雀稗(Paspalumpaspaloides)、水苦荬(Veronicaundulata)、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荸荠(Heleocharisdulci)等。
2) 狗牙根群落(CynodondactylonComm.)
狗牙根(Cynodondactylon)为云南省较广布的禾草之一。该群落在荒滩、田埂、湖滨等处常形成以其为优势种的群落。群落盖度达85%以上,伴生种有双穗雀稗、尼泊尔酸模(Rumexnepalensis)、鹅肠菜(Myosotonaquaticum)等。
3)棒头草群落(PolypogonfugaxComm)
棒头草群落在荒田中成片生长,蔚为壮观,群落总盖度达90%以上。棒头草(Polypogonfugax)占绝对优势,伴生种有天蓝苜蓿(Medicagolupulina)、茴茴蒜(Ranunculuschinensis)、石龙芮(Ranunculussceleratus)、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subulatum)、水苦荬。
4)李氏禾群落(LeersiahexandraComm.)
李氏禾(Leersiahexandra)为多年生草本,具有横走的地下茎,每年从匍枝的节上不断生长新枝、叶和须根。李氏禾作为优势种常交织成片,群落总盖度常达90%以上,常见伴生种有双穗雀稗(Paspalumpaspaloides)、尼泊尔酸模、棒头草等。
5)芦竹群落(ArundodonaxComm)
该群落主要分布于浴仙湖水陆交界处湖滩上,群落盖度约85%,株高1.5~2.5 m,以芦竹为优势。伴生种有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钻叶紫菀、荠(Capsellabursa-pastoris)、龙葵(Solanumnigrum)、尼泊尔酸模、鬼针草(Bidenspilosa)等。
6)蔗茅群落(SaccharumrufipilumComm)
该群落主要分布于浴仙湖水陆交界外围或田间地头上,群落总盖度80%,高0.8~1.5 m。以蔗茅为优势,伴生种有马鞭草(Verbenaofficinalis)、救荒野豌豆(Viciasativa)。
3.3.2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
浴仙湖湿地公园湿地植被包括3个植被型(浮叶植物型、沉水植物型、挺水植物型)、4个群落。
1)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distinctusComm)
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具有根状茎,大部分叶浮于水面,部分叶沉于水中,形成单优势群落。一般沿湖岸、塘沿分布,常见伴生种有棒头草、李氏禾、水苦荬、石龙尾(Limnophilasessiliflora)。
2)菹草群落(PotamogetoncrispusComm)
在该湖泊群落中多成带状分布,一般分布于水深2 m以内区域。伴生种仅见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轮藻(Charavulgaris)。
3)穗状狐尾藻群落(MyriophyllumspicatumComm)
该群落在云南各大湖泊中都有分布,在较大的湖泊中多成带状分布。一般分布于水深2 m以内区域,也可分布在4 m以内的水域。其能耐污、耐碱、耐盐,生态幅度大,是湖区的重要鱼饵,也是绿肥资源,入药清热解毒,可治慢性痢疾,是一种重要的水生资源植物。
穗状狐尾藻形成单优群落,伴生种有菹草(Potamogetoncrispus)、轮藻。
4)香蒲群落(TyphaorientalisComm)
该群落主要沿湖分布,群落总盖度70%,高度1.0~2.5 m。群落伴生物种有李氏禾、辣蓼(Polygonumhydropiper)、石龙芮、水苦荬等。
某种或某一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统称为资源植物。浴仙湖湿地共有资源植物55种。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可划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饲料植物、观赏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绿肥植物等7大类,其中药用植物种类最多,有47种,占总种数的48.45%(表5)。
表5 浴仙湖资源植物组成结构
1)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是浴仙湖湿地分布最广的一类资源植物,共有47种,占总种数的48.45%。代表植物有石龙芮、荠、头花蓼、水蓼、尼泊尔酸模、蒲公英等。
2)食用植物
可食用的植物有14种,占总种数的14.43%。代表植物有蕺莱、海菜花、荠、水芹等。
3)饲料植物
可用作饲料的植物有7种,占总种数的7.22%。代表植物有歪头菜(Viciaunijuga)、鹅肠菜(Myosotonaquaticum)、救荒野豌豆、菹草等。
4)观赏植物
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有6种,占总种数的6.19%。代表植物有海菜花、香蒲、棕叶芦、芦竹等。
5)纤维植物
可做纤维用的植物有5种,占总种数的5.15%。分别为长叶水麻(Debregeasialongifolia)、香蒲、斑茅、芦竹、类芦(Neyraudiareynaudiana)等。
6)绿肥植物
可做绿肥用的植物有3种,占总种数的3.09%。分别为穗状狐尾藻、小白酒草(Conyzacanadensis)、白酒草(Conyzajaponica)。
7)油料植物
可提取油料的植物有1种,占总种数的1.03%,为荠。
砚山浴仙湖湿地维管束植物有38科77属97种。其中,湿生植物86种,沼生植物4种,水生植物7种,是一个较为丰富的湿地植物区系。此外,全湖有适宜清水环境生长的海菜花和轮藻分布,沿湖有香蒲呈条带状分布。湿地植被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0个群系和10个群落。浴仙湖有“水生—湿生—沼生”各种生境下多种植被类型,有着非常丰富的植被资源。总的来说,浴仙湖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浴仙湖湿地共有资源植物55种,划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饲料植物、观赏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7种类别。资源植物物种丰富,类型多样。
1)浴仙湖湿地周边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如湿地西北处新建的安置点项目及湖盆周边分布的4个自然村,加重了浴仙湖生态环境承载负荷。
2)农业面源污染干扰强度较大,如湿地周边有大量耕地,种植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会造成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3)当地居民对资源植物的利用比较粗放,多以适时采摘食用、简单处理制成外用或内服药物服用、直接喂养家畜为主。
1)浴仙湖是云南高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喀斯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可结合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统筹现有的风景名胜区,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公园,提高县域内湿地保护率及管理水平。
2)建议加大对该地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在湿地修复过程中,注意对湿地植物生态环境的关注及保护。尤其是在今后湿地景观恢复、栖息地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配置应优先选用本土物种,如香蒲、菹草、穗状狐尾藻等,它们具有极佳的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其中一些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香蒲、海菜花等。
3)依法依规全面保护湿地,杜绝破坏湿地资源行为。对有海菜花分布的区域应该严格加以控制,以促进其自然更新。加强对湿地资源重要性的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