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思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推动绿化资源量质齐升,促进园林绿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江苏省率先在2016年开始开展“国土绿化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以下简称“三化”)示范创建工作。珍贵化就是大力推进选择抗性强、景观美、寿命长和材质优的高大乔木作为主栽树种,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森林财富;彩色化就是不仅让大地要绿起来,还要季相丰富、景观优美;效益化就是以特色经济林果为重点,促进林木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1]。
实施国土绿化“三化”建设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并积极参与、精心组织。徐州市铜山区针对独特的地理特点,高质量推进林业“三化”改革,促进绿化造林由单纯注重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方向深度融合,打造出绿化造林转型升级的铜山样板[2]。江苏盐城以推进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绿化与“三化”相结合的要求,全面开展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成片造林为基础,海堤、河圩堤林带、绿色通道为骨架,高标准农田林网为网络,高效经济林果相配置的林业发展新格局[3]。为促进国土绿化与“三化”有机结合,有力推动全域旅游建设,赵建林、钟家明阐述了淮安市洪泽区到2020 年国土绿化“三化”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创建目标和工作重点,并提出了示范创建工作的推进对策[4]。张玮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和现代林业发展趋势分析,对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及经济功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促进江宁森林资源“三化”发展,阐述相应的对策和建议[5]。
随着不断实践探索,“三化”的内容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深化,但其宗旨都是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空间品质[6]。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有序、深入地推进园林绿化“三化”建设,是高校绿化养护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绿化建设近年来不断取得进步,但与南京其他著名的最美校园如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相比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以校园绿化“三化”建设为契机,分析其思路与方法,对于加快建设美丽校园、提升校园绿化质量、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校园景观建成于2003年,校园绿化面积为55万m2(规划面积),其中林地27万m2,已绿化面积28万m2,单位绿化覆盖率为48.53%。校园景观整体布局以南大门入口一条主轴线突出主体建筑。轴线东侧,扇形排列的教学专科楼整齐有序;轴线西侧,围绕校园道路,分布着田径场及教工生活区;轴线北侧,有一处自然山体,如同校园绿肺,营造了清新的生态环境。整个校园的造园手法采用了西式的对称与中式的自然相结合地方式。同时,园内几处水系动静结合地穿插在景观布局中,如同灵动的纽带,将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进行融合与关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如今,校园内的香樟大道以及法桐大道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通过对校园进行实地调查,详细记录了各区域所分布的植物种类、数量等,经整理统计得出校园植物名录,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的植物种类共有154种,分属67科111属,其中裸子植物7科9属12种,被子植物60科102属142种。植物种类较多且排名前六的科为蔷薇科(8属17种)、木犀科(3属10种)、百合科(6属7种)、豆科(5属6种)、木兰科(2属6种)、禾本科(5属5种)。对校园植物的生活型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乔木植物53种(常绿乔木19种,落叶乔木34种),灌木植物52种(常绿灌木35种,落叶灌木17种),草本植物41种(一二年生草本10种,多年生草本31种),藤本6种,竹类2种。乔木树种数量为 7 837 株,灌木数量为 2 782 株,乔木树种株数占比为73.81%。
根据《江苏省珍贵彩色树种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以及《江苏省营造林统计软件(2017版)主要造林树种代码表》进行筛选,得出校园“三化”树种种类(表1)及数量(表2)。
表1 校园“三化”树种
表2 校园“三化”树种数量
校园“三化”树种数目为27种,占乔木树种比例为50.94%;树种数量为 2 996 株,占乔木树种数量比例为38.23%。从表1可以看出,“三化”树种中,珍贵植物的数量较彩色植物种类偏少,说明珍贵植物还需加大引种驯化力度;从表2可以看出,“三化”树种株数以10~100株最多,其次是数量小于10株的,说明“三化”树种在数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优势:校园植被完整,小气候环境较好;学校历史悠久,专业特色突出;储备资源丰富,利于规划调整。劣势:校园景观破碎,缺少联结;植物长势参差不齐;人文特色表现缺失。机遇: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挑战:植物具有一定的生长期,想要短时间内建设完成实非易事;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养”,只有详细的规划配合加上后期精细的管养才能达到最终的景观效果。
在充分利用校园现有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突出特色,长远规划,以人为本,通过提高珍贵、彩色树种栽植比例,扩大绿化面积,优化树种结构,将校园打造成集科学普及、生态旅游于一体,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于一身,具有特色标志性的现代化校园景观。
坚持由外及内,由主及次的顺序,前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改造,后期对次要区域进行优化,整体协调发展。彩化方面,在植物种类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彩色树种的引种栽培;珍贵化方面,引种筛选珍贵树种,同时加大对原有古树名木、珍贵树种的保护和挖掘;效益化方面,通过绿地质量、功能性的提升,提高绿地效益多样化。
根据校园绿化的特点,遵循尊重现状、主题强化、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四个原则,以增强“三化”建设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实施性。尊重现状是指在改造景点时,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绿地空间形态以及树种进行规划设计;主题强化是指对景点已有的主题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使景观特色更加鲜明;循序渐进是指树种的结构调整以及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规划设计时应分步实施,稳中求进;因地制宜是指应根据绿地特点和要求进行树种选择,以适合当地生长、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未经引种试验不可盲目引种。
在不断扩大绿量总量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区位分布,整体形成“一核、一轴、两带、六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图1)。一核:以喷泉广场为核心的景观视觉焦点,辐射图书馆、专业楼等区域。一轴:以中央花坛为轴线的景观线。两带:生态屏障带、滨河景观带。六片区:行政办公教学区、北苑生活区、东苑生活区、中苑生活区、西苑生活区以及生态山体区。
图1 校园景观结构Fig.1 Campus landscape structure
行政办公教学区以彩化、效益化为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适当发挥社会效益,在个别条件适宜的节点可推进珍贵化示范建设。北苑生活区、东苑生活区、中苑生活区、西苑生活区4个区域作为校园生活型绿地,以彩化建设为主,条件适宜区域增加珍贵树种。生态山体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功能,并逐步挖掘珍贵树种进行再利用。
根据校园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推荐珍贵、彩叶树种[7](表3)。
表3 校园珍贵、彩叶树种推荐
3.5.1玉兰春暖
现状描述:该地块处于专业组团教学楼的入口处。主要植物有广玉兰、玉兰、香樟、桂花等,地形较为平坦(图2)。
图2 玉兰春暖现状图Fig.2 Status map of Magnolia garden
规划方案:将其打造成玉兰园,增加木兰科观花、色叶植物,如二乔玉兰、宝华玉兰、木兰、含笑、深山含笑、杂交马褂木等,配植红枫、鸡爪槭、南天竹等,三五成群种植。同时铺设园路,为师生增设一处放松、游憩的场地(图3)。
图3 玉兰春暖意向图Fig.3 Intention map of Magnolia garden
3.5.2梅源春晓
现状描述:该地块处于校南大门西侧,绿地较为开阔,视线较好。目前主要季节性地撒播百日菊(图4)。
图4 梅源春晓现状图Fig.4 Status map of plum blossom garden
规划方案:将其打造成梅花园,铺设园路,营造地形。园内各品种梅花三五成群种植,并配植榉树、乌桕、桂花、鸡爪槭、红叶石楠、金森女贞以及宿根花卉等,向师生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梅花的自然风光(图5)。
图5 梅源春晓意向图Fig.5 Intention map of plum blossom garden
3.5.3梅香樱艳
现状描述:该地块处于专业组团北侧,是三岔路口的视觉焦点。场地内目前种有合欢、樱花、梅花、楝树、紫薇、竹子等植物(图6)。
图6 梅香樱艳现状图Fig.6 Status map of cherry blossom garden
规划方案:强化景观效果,丰富樱花品种,移除部分紫薇,增植雪松、枫香、无患子等乔木作为背景树种,形成樱花特色的景观节点(图7)。
图7 梅香樱艳意向图Fig.7 Intention map of cherry blossom garden
3.5.4湖山在望
现状描述:该地块处于艺术楼西侧,湖景优美,是师生放松、学习的好去处。湖岸边栽植了柳树、樱花、桂花、红花檵木等植物(图8)。
图8 湖山在望现状图Fig.8 Status map of lake and mountain landscape
规划方案:保留原有乔木树种,在湖边空地处配植落羽杉、池杉、鸡爪槭等色叶树种,营造春赏樱花、秋赏色叶的景观效果(图9)。
未来绿色空间能发挥更好景观效果的关键在于新优植物的引种、应用及推广持续发力[8]。经过调查发现,校园内很多珍贵植物应用不够广泛且数量较少,新优品种植物的应用也较少,导致植物多样性不够丰富。另外,学校建设前期为了快速成景,种植了大量的香樟、柳树等乔木,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渐退化。因此,需要通过季相分析、区位分析,提高彩化、珍贵树种比例,丰富植物品种,并进一步加大乡土树种和优良新优树种的收集、引种繁育工作力度。
在现有绿地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分阶段、分类型选择适合生长环境的植物进行树种规划。由于季相变换影响着景观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在植物的选择搭配时,应注重彩色树种的搭配利用,应尽可能选择寿命长、深根性的高大乔木树种构成群落的基本格调。改造调整时,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进行栽植和艺术性地配置,逐步淘汰老化树种,以形成稳定、持久的植物群落。
以往的绿化仅仅局限于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但在服务功能方面,共享程度不高,较容易忽视社会效益。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多的人追求户外身心的放松,大学校园也成为了社会人士打卡的一份子。因此,校园绿化建设不应局限于内,更应以人为本,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校园绿化中,遵从文化性原则,挖掘植物资源价值,突出区域和校园文化特色[9],充分发挥科普教育、游憩活动等功能,使绿化景观产生社会效益甚至经济效益,促使效益多样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的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至新的高度。绿化“三化”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加速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绿化应以此为契机,着力推进校园绿化,提高绿化质量,让广大师生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