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渠,刘庆珍,王晓霞,王晓丹,韩 姣 ,宋丽文
( 1.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吉林 长春 130022;3.长春市绿园区林业水利管理服务站,吉林 长春 130000 )
随着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林面积的增加和采摘红松球果等人为活动干扰的加剧,原有的森林生态平衡被打破,致使红松病虫害频繁发生,尤其是红松球果及枝梢害虫猖獗发生,造成了巨大损失[1,2]。红松球果害虫种类较多,一般在东北林区以梢斑螟属Dioryctria类群为主,常以两种甚至多种害虫同域混合发生。在吉林省东部红松分布区以果梢斑螟(Dioryctriapryeri)、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及球果小花尺蛾(Eupitheciagigantea)三种蛀果害虫危害为主。因红松树体较高、害虫幼虫生活隐蔽、成虫产卵分散、多种害虫混合发生等诸多因素,导致常规防治方法难以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 是一种广谱性的昆虫病原真菌,能侵染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等 15 个目 149 个科700 多种昆虫[3]。由于白僵菌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和作物无害,杀虫谱广且致病性强,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生防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害虫的防治[4]。目前,有关红松球果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研究开展较少,为探索防治新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项目组开展了对红松球果害虫具高毒力的白僵菌菌株筛选研究,为拓展球果害虫防治新途径提供依据。
1.1.1供试菌株
球孢白僵菌菌株为野外采集、分离、培养获得,共10株(表1)。
表1 菌株编号与来源
1.1.2供试虫源
果梢斑螟幼虫采于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
1.1.3培养基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
1.2.1半致死时间测定
用PDA培养基将供试菌株于25 ℃培养7 d,置显微镜下观察,长出分生孢子后,用0.05 %吐温-80配制成1×107个·mL-1悬浮液。取20 mL孢子悬浮液放在培养皿中。接种时,将果梢斑螟幼虫在孢子悬液中浸渍5 s后取出,25 ℃单头饲养。每组20头果梢斑螟幼虫,3次重复,以0.05 %吐温-80为对照。每日记录死亡虫数,持续10 d,统计幼虫死亡率与LT50。
1.2.2致死中浓度测定
1.2.3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接种后第2 d起,处理组幼虫出现不同程度的感病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活动力明显减弱等特征,随后部分幼虫死亡、僵化(图1)。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表2),菌株A3、J2对果梢斑螟幼虫的致病力最高,10 d死亡率均为100 %,LT50无显著差异。
表2 不同菌株对果梢斑螟幼虫致死中时间比较
图1 被球孢白僵菌感染的果梢斑螟幼虫
各菌株间对果梢斑螟致死中浓度有显著差异(表3),其中菌株A3毒力最高,LC50为2.97×105个·mL-1。其次为菌株J2,LC50为4.18×105个·mL-1。
表3 不同菌株对果梢斑螟幼虫的致死中浓度比较
通过10株球孢白僵菌对果梢斑螟幼虫致死中浓度和致死中时间的测定,获得了A3和J2两株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其LT50分别为4.13 d和4.22 d,处理10 d的LC50分别为2.97×105个·mL-1和4.18×105个·mL-1,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针对农林害虫的白僵菌毒力测定研究较多,多数靶标虫种可在实验室内饲养或野外大量采集获得,通常会选取低龄幼虫开展试验。而目前尚无成熟的红松球果害虫繁育技术,无法获取低龄幼虫用于试验。本试验中,供试虫体为即将进入越冬期老龄幼虫,与低龄幼虫相比,其致死中浓度或为更高、致死中时间更长。在林间,球果害虫通常散产卵于球果表面,幼虫孵化后很快钻蛀球果内,这段时间是应用白僵菌防治的最佳时期,所以,这与实验室内测试的虫龄或许差异很大,关于所筛选菌株的林间防治效果,还有待于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