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锦绣中华 衣披天下”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21-05-12 02:49赵桠菏,杨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游部传统工艺文化遗产

2021年3月15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联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振兴传统工艺学术论坛 ‘锦绣中华 衣披天下’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古城举行。

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冬宁主持本次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发言,并围绕4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厅二级巡视员葛云峰首先致辞,他强调,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同年海南省制定出台《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海南省财政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意见》。此次学术研讨会聚焦极具中国特色的纺染织绣,针对多个领域深入探讨,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钟建波表示,近年来,文旅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其中,学术研究为改进工艺、完善功能、拓展用户、提高品质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利用现代科技,提高传统工艺传承和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旅部支持建立了3个传统工艺研究应用重点实验室,鼓励开展技术开发和基础性工作,支持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18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以推动当地传统工艺产品在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提升。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倪赛力介绍,北京服装学院长期以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人才引进,特别注重传统服装服饰文化在现代应用方面的探索,积极将非遗传承人与专家学者联合到一起,共同推进非遗事业的发展。

武汉纺织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唐敏表示,武汉纺织大学是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致力于发展非遗纺织的研究和教学。作为一所科技与文化并重的纺织高校,学校有责任和义务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传统工艺的技术难题,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刘魁立表示,自2001年中国昆曲以全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起,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有20年,今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10周年,还是“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举办5周年。他强调,不能忽略非遗当中的物质因素,要重视非遗的整体性和当代性问题,要有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才能让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表示,应继续改进和完善产品的市场渠道,真正实现纺织类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在“十四五”期间,在全产业链的改造提升及市场渠道的建设和完善方面都有所突破。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为非遗多维度创新,由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郭瑞萍主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首先从历史、文化、艺术3个维度谈及非遗创新的问题:应更好地记录非遗手工艺,形成著作和文本,供后人学习研究;要寻找具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符号;鼓励将非遗元素与当下生活结合,对非遗进行艺术再创造。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杨洁认为,多数设计师习惯思考符号设计背后的文化因素,而忽视了更国际化的传播方式和创作中蕴藏的商业逻辑。应该用设计语言构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美共性,用国际化视角打造非遗作品,让不同地区的人都能发现和认可中国非遗的美,才能让非遗在当下活态传承。

广州工业大学教授屈汀南强调,一方面可针对适合的非遗产品,在保留非遗精髓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工业手段予以产业化生产,加大推广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非遗的品牌化、高端化发展,该遵循传统工艺流程的决不可急功近利,严格保护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传统手工艺。

此后,D·RITA京绣代表设计师于丹、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吴建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超德就非遗传统技艺保护和打造非遗国际品牌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李教授还提及邻国日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借鉴价值。

本议题最后由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发言,他强调了非遗服饰秀的定位和意义:第一,服饰秀应定位于手工艺,既是振兴传统工艺的成果展示,又是对传统工艺创新性改革;第二,服饰秀要起到引领中国民族服饰新时尚的作用;第三,服饰秀引领的方向要注重实用,保持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辨识度,注重传统印记与当代生活和当代审美的融合。

第二个议题为非遗多媒介传播,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首席时尚研究员王晴颖主持。

中央电视台《时尚大师》制片人邹琳提及了3点感触:一是中国非遗应继续尝试用时尚这种有效的表达方式与世界交流;二是传统文化题材和电视节目结合的形式能够对普通观众进行更好地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播;三是当代设计师需要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文春英首先谈及城市品牌化的内涵,认为它是由城市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出的,从复杂系统的角度认识城市,使其获得文化认同,进而升华为一种城市精神。其次,城市品牌化与当地非遗的关联是动态的、有机的、持续的,将非遗保护传承跟该城市文化IP相结合,且应首要分析城市利益相关者的产业链。最后,我国在非遗推广过程中,缺乏对目标受众的深入调研,还需要大量借鉴营销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邬建安认为,非遗是大象无形的,艺术家需要思考如何把抽象元素用艺术化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此外,中国的非遗沃土能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创作资源,现在正是中国设计师成长的好时代。针对艺术家与非遗大师合作沟通时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应设置中间人双向沟通机制。

北京金一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晓丹、芒果TV整合营销定制内容副总监周敏彦,分别就非遗工艺与黄金珠宝设计的结合和打造针对年轻人的非遗品牌IP两个方面进行了发言。

第三个议题为非遗多专业合作,由教育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汉绣传习基地教授叶洪光主持。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任建新介绍,2017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恭王府博物馆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将非遗大师与学术研究结合,举办了多场展示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本科培养非遗人才需慎重,非遗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还需进行多方面研究。今后可考虑设置文化遗产学科,将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放在其中。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阎严谈到非遗纺织材料的创新问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认为文化是求异的,是多样性的,但同时要具备共有的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因素,否则非遗就会缺乏生命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认为,在非遗传承中要重视文化的包容性,要挖掘更多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历史脉络、民族符号有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以及能够准确把握各民族工艺传承历史的传承人,同时还要培养专业设计师,融入自身情感,对非遗元素进行升华和再创造。

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陈学荣从自身经历谈及金融与非遗的融合,形成“金融非遗+”的模式,他认为非遗应该跨行业、跨国际发展,同时要打通设计师与市场之间的门槛。

哲品文化(北京经理)韩淑华从产品设计方面分享了非遗工艺的运用和实践。中国乡愁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春园强调了乡愁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第四个议题为非遗多区域协作,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国家非遗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主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陈杭介绍了广东非遗的3个特点:中原文化为根,侨文化普遍,农耕与工商文化融合,这为区域协作打下基础。广东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海洋文化,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面向海南省协同发展的政策,非遗保护事业蓬勃发展,文创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的支柱产业。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乡村旅游创意产业指导处处长张晓莉分享了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二十四节气研究联盟等工作中的多区域协作实践。并表示,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应形成协同协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共识。

云南省文旅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王静谈及云南作为多民族地区,依托并整合了彝族服饰、苗族服饰等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致力于将省级非遗项目“赛装节”打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品牌,促成一批传承人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她强调,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应体现传承人的主体地位,期待更广泛的区域协作。

武汉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王建军、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黄艳都强调了区域协作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黄艳还提及正在建设中的广东非遗专题数据库和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关立新认为,高校教育要与地域特色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同时,在高校的师资人才及资金上也应得到保证。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常务副主任赵金龙表示,地方高校参与区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呼吁武汉纺织大学首开纺织本科非遗保护专业。

最后,马盛德先生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首先,2021年是非遗保护工作在中国实践20周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制时代,积累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值得国际借鉴的经验,如整体性保护与生态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的合理利用等。其次,非遗保护既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传播方式,也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其中蕴藏的民族情感和价值。在非遗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在,专业学者和管理者应保持清醒头脑,营造健康环境。最后,要继续加强合作,深入研究非遗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将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路径,并大力推广成功经验。

与会嘉宾合影(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提供)

猜你喜欢
旅游部传统工艺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No.2 中秋假期国内旅游超8815万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云南3地区上榜
文化和旅游部部署 国庆节中秋节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工作
文旅部:拟加强说唱、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审核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