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宁
《春润山色居家图》 高 远/作
从事艺术的人,都有一颗包罗万象之心,高远先生更是如此。正如其名,在他的艺术生涯里,高远之境正是他艺术灵感的源泉。为了扩充艺术灵感,让自己的意境更加高远,他拿起画板,走入了群山之间。
熟悉高远的人都知道,他最喜欢写生,从孩童时期起,背着画板,走在崇山峻岭之间,探访山村、涉足溪流,便是他业余最快乐的事情。转眼五十余载,他已从一个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在绘画艺术方面颇有成就的画家。但写生一事,在这数十载里从未放下,不仅如此,对绘画理解得越深,写生对他来说就越加重要。即便已经花甲之年,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依旧会背起画板外出写生。从朝阳初升便离家出发,这一画,便是一天光景。直到红轮西坠,他方才心满意足。
写生究竟是画些什么,高远先生有着一套独特的见解。从山峦到流水,从花鸟到行人,无不包含在这“生”之中,高远先生别出心裁,将“生”划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牛气冲天》 高 远/作
《春山锦绣图》 高 远/作
首先,“生”指的是陌生之物。虽然从艺数十年,早已见多识广,但是眼界越广,未知就越多,就越对未知之物充满好奇。每次写生,都是一个发现未知之物、与陌生之物相遇的过程。高远先生常言,就算是走过千百遍的田间地头,就算是看过千百眼的花草树木,每次写生总能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东西。每当有这种发现,内心总是激动不已,忙放下画板,取笔铺纸,想要立刻将这新发现的东西记录下来。有时一个司空见惯的事物,光影略微变换,视角稍有不同,便展现出一幅全新的景致来。又或许是心境有别,又或许是灵感突现,即使面对同一朵花、同一棵树,都能品尝出些新的意蕴。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继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古人的“看山之道”。在高远先生看来,这一过程并非经历一次便会结束,而是要经历多次,每次的体悟都有不同。读一本好书,三遍五遍才能品读出不同的滋味,自然风物更是一本绝好绝厚之书,若是只观一遍,则眼界狭隘,当反复多次,才能尽得其中奥妙。
其次,“生”指的是生灵之美。高远先生写生的内容,当以自然风物为多。生长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他,对自然之中的生灵有着非凡的喜爱之情。高远先生喜山,但不喜光秃秃的土山,山上没有荫荫绿树,山就失去了生气,成了颓山;高远先生爱水,但不爱阴沉沉的潭水,水里没有了尾尾游鱼,水就失去了灵性,成了死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如何绿,山如何青,正是因为有了生灵居住其中。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是山的灵魂,是水的情愫,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山才值得画,水才值得写。他画山,画的是那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树上五彩斑斓的花朵,花间蹁跹起舞的蜂蝶;他画水,画的是水中亭亭玉立的莲花,花边团团如盖的莲叶,叶下往来嬉戏的游鱼。要想把这些生灵画得惟妙惟肖,写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作为一个长年写生的画家,高远先生锻炼出了明察秋毫的眼力和挥笔如风的手法,花间蝶舞,水中鱼戏,只看几眼,便如同拍了照一般在脑中刻下了版,心中之像,随着笔尖地飞舞铺陈于纸上,实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技艺。
最后,“生”指的是人生之趣。写生所描绘的事物中,自然不能少了人的情感因素。绘画的过程,不仅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述,更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包含其中。画家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在作画之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尖。高远先生的画,每一笔都包容着他对自然的情感——画山能画出对山的崇敬,那是对万载千秋的厚重积淀的崇敬;画水能画出对水的感激,那是对源源不绝地滋养万物的感激;画花能画出对花的欣赏,那是对万象更新时百花齐放的欣赏;画果能画出对果的喜悦,那是对辛勤劳动后丰收满仓的喜悦。无论何时,无论何景,无论何物,高远先生总是怀着一颗理解与感悟之心去品读,去欣赏,去描绘。专注于写生,让他避免了闭门造车导致的空洞无物,他的画每一幅都是充实的、自由的、独特的。
写生伴随高远先生走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朝气蓬勃的青年、硕果累累的中年,如今又在老当益壮的老年生活中带给他无数的灵感与喜悦。如今,在绘画领域已经颇有建树的他,依旧不愿放下画板,不愿浪费每一个外出写生的机会。他把自己写生获得的经验和感悟,不仅画在画卷之中,也通过口头讲述传递给家人、学生、同仁,让大家分享他的喜悦,探讨他的感悟。
如果你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山间林内、公园村庄,看到一位头顶遮阳帽、手持画笔写生的老人,那或许就是高远先生。请不要打扰他,他正在描绘一个高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