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2021-05-11 21:2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燕王连词介词

玉环中学某同学提问

《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章提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又说“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这两句话所表达的观点是否矛盾?

不矛盾。

费孝通所说的“礼”并不是指当代注重的相互尊重的文明礼仪,而是古代经济、文化、习俗、权力格局下的一种礼制。《乡土中国》成书于1948年,书中所指的“礼”是指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礼制,这个“礼”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有不人道的成分,比如1947年续修的湖南《武陵郭氏公定規约》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因语言过激,其父母将欲杖之,其子抗拒不逃而反肆口谩骂者,处体刑五十。”鲁迅先生也通过小说《祝福》反映了“封建礼教杀人”的残酷现实。

所以,这里的“礼”是乡土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可以“野蛮”,也可以“杀人”。

台州中学 屈伟忠

[问题收集: 玉环中学 张珊珊]

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唐海霞同学发邮件提问

高考复习中,作文只练题目、开头、结尾,有用吗?

标题、开头和结尾对于一篇作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标题可以产生画龙点睛之效,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势,好的结尾有回眸一笑之功。但它们都是基于一篇完整的文章而言的,阅卷老师不会因为你的标题、开头、结尾特别出色就给你打高分。

因此,在高考作文复习中,练习取标题,锻炼自己写开头和结尾的能力是有必要的,但更有必要的是通过练习写作一篇完整的文章来提升自己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语文综合素养,评分标准一般分为内容和表达两项,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四大重点,全面衡量。你说的这种练习方式,无法训练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逻辑论证等写作的重要素质,对于高考复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仙居中学 丁敏

浦江县第二中学吴宇倩同学发邮件提问

前不久的考试中,有道文言文选择题考查了“与”作为介词和连词的用法,课内选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另一句是课外的,大致是“与中郎将助× ×(一个人名)共讨之”,我当时觉得两句中的“与”都是介词用法,结果选错了。请问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与”作为连词和介词的用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转折、假设、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与”作为连词是表并列关系的。

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质的短语前面,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以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所以从语法上讲,介词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它必须与另一个词或短语一起组成一个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

根据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辨析“与”在句子中是充当连词还是介词,我们基本可以用一个方法来解决:看“与”的前后词语能否互换位置。

例如以下四个课文中的句子:①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③未得与项羽相见。④与郑人盟。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四句中的“与”都可以翻译成“和”“同”“跟”,但用法却不一样。

句子①中的“物与我”紧密相连,“物”“我”两个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为“我与物”,在句子中共同充当主语,这里的“与”是连词。

句子②中,“臣”跟从的是大王而不是燕王,“大王”“燕王”的位置不能互换;“与燕王”是介宾短语,是修饰“会境上”的状语,因而“与”是介词。

句子③中,“与”的前面是否定词“未得”,显然不能和“项羽”互换位置,因此这里的“与”是介词。

句子④中,“与”出现在句首,其实是省略了句子的主语“秦伯”,前后两个词语如果互换位置,句子意思就变了,所以句子中的“与”是介词。

而根据你所描述的这个句子“与中郎将助××共讨之”来看,句子省略了一个主语(显然是一个人名),这个人和“中郎将”一起帮助另一个人讨伐某人(或某地),显然,这个主语和“中郎将”的位置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句意,因此这里的“与”是充当连词的。

仙居中学 丁 敏

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碰到了哪些难题?

猜你喜欢
燕王连词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介词不能这样用
被逼上兵变之路的燕王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棘刺雕猴
中国寓言故事:燕王学道
棘刺雕猴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