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批作文

2021-05-11 10:57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具

点评: 苍南县灵溪中学·三禾中学 朱 伟(特级教师)

2021年2月温州市高三年级期末统考测试语文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工具原指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后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

人要把自己迅速工具化。工具化,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就会有空隙来生存。

——张艺谋

人,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只是把他当作工具来加以利用。

——康德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的“工具化”似乎无法避免。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工具化”的体验与思考。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题解:

命题聚焦在现代社会人的存在意义上。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的“工具化”似乎无法避免——这个“似乎”为我们的写作留下了可讨论的空间。“迅速工具化”“就会对别人有用”“就会有空隙来生存”,张艺谋不仅肯定了工具化,还强调了人要主动工具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康德则从人本身的价值强调了“人,是目的本身”,不能只是工具。其中的“不能只是”为人“工具化”留存了一定的余地。写作时,我们可论述人的工具化之于现代社会的必要性、合理性,并讨论这一进程的适用性,也可以专注于探讨人如何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保持自身特有价值;或者是综合两方面展开思考,提出具有思辨特色的策略与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是这一命题写作的具体情境,切不可忽视甚至脱离它而大谈人的价值意义或异化的可能。

得分: 51分

拒绝“工具化”,让人生活水涌流

? 张艺谋说:“人要把自己迅速工具化。”在这个速生速朽、人被无情抛入社会浪潮中的时代,这句话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然而,一心投入“工具化”,把自己变为“工具人”,真的是当今时代青年的正确出路吗?我并不认同。

? 诚然,时代的浪潮以“有用”为标杆衡量人的价值,唯有“对别人有用”,才有生存的“空间”,一旦无用,便会被卷入无底的旋涡。但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只是把他当作工具来加以利用。”试想,一个只剩行尸走肉般毫无思想的工具人的社会,还谈何发展、谈何进步?因此,当代青年理应拒绝“工具化”,避免使自己的精神萎缩成一潭死水,而要让人生的活水充分涌流。

? 鲁迅先生曾说:“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诚哉斯言!即使在当今时代,我们也不能将“生存”与“生活”混同,将“幸福”同“物质”绑定。“工具化”的生活,固然能解决物质忧患,却治愈不了精神贫血,甚至会让人异化为卓别林默剧中机械运作的“螺丝钉”、蒲松龄笔下漆黑好斗的蟋蟀、卡夫卡世界里麻木悲惨的甲虫……这样的人生,早已失去了为人的基本意义,而没有真正的“人”,又哪有社会、民族、国家?

? “工具化”不仅于个人无益,更是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戶枢不蠹。”人的智慧、创造的根本源泉是自由的精神。“工具化”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甚至鼓吹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但这样毫无生气的城堡,注定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并终将在呆板与凝滞中走向灭亡。

? 那么,当代青年应如何解决生存与生活的矛盾,既在社会中凿开一片天地,又安居自己的精神原野呢?早已有人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写下一本理想的教科书。君不见北大女生宋玺,远赴亚丁湾保驾护航;君不见外卖小哥雷海为,参加诗词大会勇夺魁;君不见留学生归国创业,为国家发展助力;君不见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国航天研究团队,仰望星空,放飞理想……将自己的热爱汇入时代的需要,由向内追寻自然走到向外输出,这就是当代青年拒绝“工具化”,以崭新姿态立于时代潮头现实意义的最佳答案。

?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愿每一个青年拒绝“工具化”,让人生活水涌流,注入民族、国家的汪洋。

开篇瞄准靶心,张艺谋“人要把自己迅速工具化”这一论点有着相对强大的现实依据,从“当今时代青年的正确出路”这一角度亮出了自己的不同态度,以设问引发思考,态度鲜明而表达婉转,再加上用语精练、准确,尺度分寸适度,颇得论述真谛。

第②段在“有用”与“无用”的探讨中,关注人本身的价值意义,进而提出当代青年理应拒绝“工具化”的观点。以活泼的精神引发人生活水涌流,具有鲜活的力量,特别容易打动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只剩行尸走肉般毫无思想的工具人的社会”的表述,用力过猛,带上了较强的主观想象而失去了说理的客观性,是一个不小的失误,须注意并纠正。

第③段进一步思考,“生存”与“生活”有区别,“幸福”与“物质”并非捆绑,展示了较好的思维力。以卓别林的“螺丝钉”、蒲松龄的蟋蟀和卡夫卡的甲虫,形象地勾勒出了“工具化”之后人失去为人的基本意义所导致的可怕后果,展示了说理的丰富性,进一步巩固了观点。

第④段由个人而社会,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工具化”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提出发展的根本源泉是自由的精神,而“工具化”可能会有一时之效,却绝非长久之策,分析理性而全面。“甚至鼓吹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句跟前文跳脱,可在“甚至”后加“令部分人”。

第⑤段以“当代青年应如何解决生存与生活的矛盾”聚焦于具体问题,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具有了现实意义。遗憾的是,所举的例子只是展现了气势强劲的排比,却无法必然地或者说直接地从这些当代青年的行为与选择中真正体现拒绝“工具化”的意义。尽管论述中出现了“将自己的热爱汇入时代”“由向内追寻自然走到向外输出”的表述,可所举之例不能与之相印证,是一个不小的硬伤。

第⑥段引用经典文句作结,点明青年之志,颇具气度,拓展了思想深度,但呼吁式的句子,主观情绪稍显浓烈,可考虑稍加调整。

文章优点

全文有驳有立,观点鲜明,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展现出了较强的思辨力。用语准确,表达流畅,段与段之间层次分明,具有较为严谨的内在联系,展现了论述文体的鲜明特点,可为考场作文的参考样式。

不足之处

本文在思考“工具化”时,更倾向于去“工具化”,而对现代社会人“工具化”这一实际过程缺乏必要的分析,在论述中,存在着把“工具化”弊端绝对化的思维盲区,同时对于青年如何拒绝“工具化”的具体内容把握不准,在文中出现了一些举例失当和表述不清之处,这需要在平常的训练中加以注意并尽力予以纠正。

得分: 43分

“工具化”,现代社会的潮流

? 在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效率发展的今天,每一项生产要素同样要拥有更高效、完备的品质。人作为社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就需要将自己“工具化”,以满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他人、集体、社会的各种需求。

? 但是,“工具化”并不等同于“工具”。人不可能成为器具,“工具化”是一种无限接近于工具但不等于工具的趋势。罗琳女士有言:每张平凡的面孔背后,都有一片独一无二的原野。正是因为人有意识、个性、情感,所以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成为工具。

? 所谓“工具化”的实质,其实是人类文明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全新要求。“工具化”亦是评判先进生产力中优秀劳动者素质的标准。将自己“工具化”并非是为了使自己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而是使自己变得独当一面、无懈可击。

? “工具化”的趋势是无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逆的。这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当社会完全完成或几乎完成了“工具化”进程时,那么这个社会、民族、国家、文明的发达程度将是难以想象的。

? “工具化”催生“工具人”。生活中总有人自嘲只是个“工具人”,但这自嘲归自嘲,有多少工作只有“工具人”才干得了啊!“工具人”这样的自嘲在其被需要之后,只是能者多劳。

? 我们没必要去排斥、抵触“工具化”或成为“工具人”。历史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不能改变潮浪的大小和方向,我们能做的,只有调整好自己,去迎接它。毕竟,人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其享用者;人是原因,也是目的。

? 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参与“工具化”的我们,是实现全面脱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工具化”是一种良性竞争,并且,“工具化”对人的要求是更好地使用工具以及创造新的工具。

? 面对“工具化”,智者埋头苦干,力求上进;愚者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我们肩上扛着的担子,是驱散黎明之前最阴郁的黑暗。这是“工具人”的责任,开拓,创新,不斷前进。

? “工具化”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更应是我们的追求。

第①段立足社会生产发展要素这一核心,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提出“工具化”是现代人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主动选择。论述角度与依据有着较为独特之处,思维既灵活又有一定的深度。

第②段辨析“工具化”与“工具”之区别,为“人需要将自己‘工具化”的观点划定界限,同时强调,人无论如何是无法彻底成为工具的,强调了人的特殊性。遗憾的是本段只是提出“人不可能成为器具”,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具体分析,比如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有较大比重的人的各种异化现象(螺丝钉精神、流水线工人等),显得单薄,缺乏说服力。

第③段对“工具化”给出自己的定义,可惜的是,“全新要求”和“优秀劳动者素质的标准”的评判,用力过度,显得有点矫枉过正,同作文题目中张艺谋的说法正好相反却不加以分析讨论,有自说自话之嫌。

第④段进一步以主观的臆想肯定“工具化”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发达程度将是难以想象的”这一论断,缺乏现实与推断依据。

第⑤段再进一步拔高了“工具人”的地位,完全无视“工具人”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论证再一次偏离了逻辑的轨道。

第⑥段正视人本身的独特性,既是原因,也是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回护了观点。但再次强调“工具化”是历史潮流,仍然只停留于结论,而没有具体论述与分析,显得空洞无力。

第⑦段联系社会实际,指明青年的历史责任。再次强调“工具化”的合理性——“良性竞争”,却仍是只有结论而无分析与论证。

第⑧⑨段以智者和愚者对“工具化”的不同选择进行对比,强调“工具人”的责任,并以“工具化”是社会要求与我们的追求作结。“我们……黑暗”句有明显语病。结尾展现了较强的表达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文章优点

从社会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视“工具化”为现代社会发展潮流,进而提出人要主动地“工具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一论点,联系社会,展现创新思维,显示出了较好的思考能力。

不足之处

未能相对完整地论述“工具化”的合理性,也没能说明“工具化”存在的弊端,只是在“社会潮流”的大前提之下,刻意地提升“工具化”的巨大意义,甚至提出“这是‘工具人的责任,开拓,创新,不断前进”,直接把“工具人”视为青年人的代名词。这种以结论为依据、主观臆断为逻辑的论述,偏离了现实,矫枉过正,足令人引以为戒。

猜你喜欢
工具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化学家的工具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Elektrobit提供的EB GUIDE工具链加速Pioneer最新显示音频系统的开发
基于Qone工具的GJB 5000A二级MA过程域
趣说算盘的由来
计时工具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