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Web3.0浪潮席卷而来,这股浪潮带来了信息发布和接收工具的变化,加剧了“去中心化”现象,使得人工智能介入信息传播的程度越来越深;提升了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丰富性、综合性与可获取性,赋予数字媒体更强的主动性。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国家应普及轻量级加密技术,完善隐私权;打破信息茧房,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数字传媒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坚力量。
【关 键 词】万物互联;人工智能;Web3.0;数字传媒
【作者单位】冉凌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基地项目(20KRIZYYB04)。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7.021
回顾数字传媒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层面的大发展都会引发数字传媒的根本性变革。Web1.0时代,互联网刚诞生,信息大多数时候以“只读”的方式存在,数字传媒的主流表现形式为形形色色的各类门户网站。Web2.0时代,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并成熟,信息不再是封闭和“只读”的,而是开放和共享的,数字传媒的主流表现形式为具备社交功能的APP。Web3.0时代,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将实现全面互联,每个网络用户将拥有更大限度的个性与自由。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5G网络的逐渐完善,Web3.0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互联网的伴生体,数字传媒必然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Web3.0時代数字传媒环境的变化
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然后脱颖而出[1]。如Web2.0时代社交APP的基本理念就是在Web1.0时代拥有社交功能的网站发展成熟后,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全新土壤形成的。Web3.0的理念目前已经普遍存在,只是在等待新技术的出现为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而已。当下,互联网技术中的两个热门发展方向,无疑代表着Web3.0时代数字传媒必须适应的基本环境。
1.万物实现互联互通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中心思想是将之前泾渭分明的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通过各类信息传感技术、智能嵌入技术深度融合,进而帮助所有智能化的物与人超越时间、空间,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要让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物品都实现智能化并加入互联网;其二,要实现人类日常生活的“整体感知”,即通过信息传感技术捕捉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语言乃至深层次的思考与需求。物联网一旦建成,将推动人类社会整体的智能化发展,在极大提高人类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
具体到数字传媒方面。首先,必将带来信息发布与接收工具的变化。Web1.0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个人计算机(PC)接收和发布信息,Web2.0时代,接收和发布信息的工具转变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Web3.0时代,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设备都将成为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工具。如已初具雏形的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系统,就基本实现了居家和通勤场景中全方位、全时段的信息接收与传递功能。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人基于Web2.0信息接收习惯的“手机焦虑症”将能得到极大的缓解。其次,Web2.0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的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现象会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物联网技术会让信息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加速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与之前的信息核心是“人”不同,新一轮由“万物互联”带来的多元化发展将使智能化的“物”也成为权利平等的信息创造、发布、传播和接收主体。这使得信息传播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因为智能化的“物”具备高效分析、过滤甚至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的“物”和“人”都被分配到更多资源和权限的同时,作为物联网核心架构的各类“云”设施也成为权限空前的信息收集者、储存者与分析者,这必然会导致很多潜在风险发生,相关管理层应当未雨绸缪,加强应对措施。
2.人工智能全面介入信息传播
人工智能(AI)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用算法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让计算机程序去完成过去只有人脑才能实现的智能行为,进而让计算机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脑”,控制各类机器完成智能工作。其主要的技术路线有两条。第一条路线试图完全参考人类的脑部物理结构和基于生物、化学的运行方式,在物质层面制造出“类人脑”设备,进而构建“类人”的机器人,这类人工智能甚至拥有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条路线被称为强人工智能路线(BOTTOM-UP AI),目前进展并不顺利,未来发展前景也不甚明朗。第二条路线则只追求对人脑的内部思维过程进行模拟,既不要求人工智能“像人脑”,也不要求人工智能拥有自主能力。这条路线被称为弱人工智能路线(TOP-DOWN AI),近年来这条路线不断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成果,在具体生活中应用的人工智能也大都来自这一领域。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接收的互联网信息几乎都是人工智能语言翻译、过滤、传递与处理过的。据统计,人类社会近30年产生的信息量,要远超之前整个人类历史所产生的信息量,当代人一年所接收到的信息比古代人一辈子接收到的信息都多[2]。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人的大脑在千年间却没有变得高效多少,其能够处理与存储的信息量依然非常有限。即便是已学会的知识,在24小时之内如果不反复记忆,其中的80%也会被遗忘[2]。因此,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帮助筛选、编辑、组织信息,普通人的生活中就会充斥着大量无用、重复、混乱的信息,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只有能敏锐捕捉用户需求的人工智能,才能助力数字传媒迅速脱颖而出。如抖音、今日头条等APP,正是在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强大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才能精准地满足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未来,缺少人工智能辅助的数字传媒将遭遇市场边缘化与淘汰的命运。
二、Web3.0时代数字媒体传播信息的新特征
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下,Web3.0时代数字传媒传播信息将拥有全新的特征。只有把握这些特征并顺应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切实推进数字媒体引导工作。
1.万物互联带来的新特征
第一,万物互联将极大地增强信息的实时性和真实性。在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全面连接后,信息传播将进入“万物皆媒”的状态。“万物皆媒”在保证信息第一时间就能得到采集与传递的同时,还能基于媒体的多样性,对多个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对比,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无疑能大幅提高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第二,万物互联将极大提升信息的丰富性和综合性。随着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和M2M系统框架的成熟,物联网的信息采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相对应的信息种类也必然会得到极大的丰富。智能机器通过光、电、磁和声等传感器可以超越人类的视、听、嗅、味等感官,从而扩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且它对这些感知信息的收集是海量的、不受环境限制的[3]。如果辅以人工智能对不同视角、不同属性的信息进行整体分析,那么信息的全面性、综合性将得到更好的保证。
第三,万物互联将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可获取性,完善互联互通功能。虽然以5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我国已经覆盖得比较全面,但距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能自由地获取或发布信息的理想状态尚有差距。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系统远未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的现象屡见不鲜。物联网在现实世界突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物质隔阂的同时,也将在虚拟世界中冲破“信息孤岛”之间的数字隔阂,让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基本精神得到更好的贯彻。
2.人工智能介入信息传播带来的新特征
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数字传媒最直接的优势体现在节省人力成本,完善行业结构上[4];在信息传播方面则带来了两个鲜明的新特征,即个性化和主动性。
第一,个性化。这是指当代数字传媒完全摒弃了传统媒体将大量同质化的信息传递给不同用户的信息传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先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研究用户的日常行为规律,分析其兴趣、爱好和需求;再结合其消费习惯、经济基础等情况,以其偏好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向其精准地推送相关信息;然后根据用户的后续反馈进行下一轮的分析,进而不断优化信息的内容与信息传递的方式、时间、地点等,在不断提升用户使用感受的同时有效降低传播无效信息的可能,避免资源浪费。这是一个不断优化调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本身也在持续改进,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和模仿不同人的思维过程。
第二,主动性。这是指数字传媒在积累足够的数据资源之后,依靠物联网主动出击,感知用户的需求。人在拥有个性的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共性,比如有某种相似兴趣、爱好的两个人,很有可能在某些时间和地点有着相似的需求。数字传媒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可准确把握这类需求,在节省大量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时间与精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人工智能的重复工作。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整个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协作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Web3.0时代数字传媒的优化路径
任何新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每次突破性的新技术出现时,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生产关系、哲学、道德等上层建筑往往都尚未形成。这将导致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产生,但这些矛盾与冲突也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基于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Web3.0时代,数字传媒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以适应新环境。
1.普及轻量级加密技术,完善隐私权
物联网实现万物即时互联互通需要一个基本的保障,即用户全方位的授权,而且必须是一种模糊的全面的授权。因为精确到每个细分行为、场景和时间都重新授权的话,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性、客观性就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这也是为何当代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使用者先同意一个冗长的“用户协议”,才能使用相关服务的原因。但因相关法律、规则和技术不完善,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风险一直居高不下。
当下,由物联网引发的信息安全事件,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比如近期的“手机APP窃取用户信息”“摄像头窃取人脸信息”等事件本质上都是物联网信息安全事件。整个物联网信息系统可以被分为感知、网络传输和处理应用3个层级。后两个层级大多建立在传统互联网成熟系统的基础上,相关安全措施和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新衍生出的感知层级却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即便是市面上最先进的传感器设备也缺乏基本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而从感知设备到网络设备的所谓物联网毛细血管的“最后一公里”,相关安全技术要求既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这与物联网相关产业太多,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有关。当连基本的行业范畴都无法确定时,更详细的行业准则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要解决物联网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应尽快制定行业规范,普及轻量级加密认证技术。随着智能芯片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有微型轻量级的智能芯片已经能胜任比较可靠的认证、签名和密匙工作,即在感知层阶段就实现信息的加密,从而保证感知层的信息在传递回网络层时的不可篡改和安全保密性。只要出台相关行业规范,对信息保密级别做出硬性规定,并统一加密认证规则,我国的物联网信息安全等级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其次,应立法严厉打击泄露、盗窃用户信息的行为。尽管2021年开始实施的新民法典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列入了人格权篇,明确了个人信息處理的具体条件和信息处理者的安全义务。但依然局限在民法范畴内,对犯罪分子的震慑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刑法措施,以严厉打击信息安全类犯罪行为。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信息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保障信息安全就是保障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正常运转。
2.打破信息茧房,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介入信息传播的程度越来越深,信息茧房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已经引发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茧房指部分用户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的获取。久而久之,这类用户的生活就會变得程序化、固定化,沉浸在个人的舒适圈内不愿意走出,进而被片面的信息包裹起来,失去了接触不同观点信息和新鲜事物的机会和能力。就好像蚕蛹被蚕茧桎梏住一样,人也在不知不觉之间以人工智能为工具,以片面信息为丝,为自己制造了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一旦形成,越是极端化的网络群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就会越少,而他们本就偏激的观点和信息也会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极端。这种现象被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称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即越是接触不到其他观点,人们就越会认为某种观点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5]。在这类信息茧房内,甚至会出现思想越极端越容易获得“同盟”认同的现象,而极端思想在信息茧房内经过长期酝酿发酵,再经由某些特定事件的催化,有可能会转化为极端的行为,进而危害社会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如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饭圈”事件,就是信息茧房消极影响的后果。
打破信息茧房,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上的应用型人工智能都是商业属性。人工智能过滤与推荐信息所基于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和内容推荐算法本质上都是通过满足用户的短期需要来“粘住”用户,进而制造商业机会,即人工智能最终服务的是资本,而不是人。这样的人工智能当然不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国家应在宏观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有所约束和引导,甚至将其纳入法律渠道,设置一系列的“底线”,使其既能照顾到公共利益,又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工智能与西方深陷利益集团斗争、阶级利益斗争的商业化人工智能应有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杜利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以实践为基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杰克·特劳特,史蒂夫·瑞维金. 新定位[M]. 李正栓,贾纪芳,译.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李程.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出版智库建设浅析[J]. 出版广角,2020(4):6-10.
[4]孙荧. 人工智能翻译的数字化创新与实践应用研究——以咪咕灵犀AI应用为例[J]. 出版广角,2020(4):58-60.
[5]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