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桃梅
那天吃过午饭,我正在洗碗,旁边传来招呼声,侧过头看,是学生小杨和小何。小杨一边洗碗一边对我说:“侯老师,小何想向您反映一件事。小何觉得元旦的‘一起作业时间有点长。”
我问小何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她低头看地面,小声回答:“15~20分钟。”时间并不长,我略带疑虑地问:“你觉得英语作业每天花15~20分钟时间多吗?你想把时间拿去做什么,发‘說说吗?”
我是小何的QQ好友,看到她在QQ空间频繁发“说说”,于是追问便脱口而出。没有回音,她把头埋得更深了。就这样,对话结束了。
一天工作结束,这件事却留在我心里。坐在地铁上,我一边琢磨洗碗时与小何的对话,一边打开手机里的作业管理软件,查看小何在元旦4天“一起作业”的完成时间。3天9分钟,一天25分钟。她花费25分钟写作业那天,其他学生也用了比平时长一点的时间。
看来,那天的作业量确实有点大,我之前对小何说的话有点重了。于是想在QQ上跟小何聊一聊,搜索列表却发现她把我从好友中删除了!顿时,心被狠狠地重击。我想第二天与小何好好沟通,可第二天因为忙于工作忘了这件事。再次走在回家路上,QQ弹出一条加我好友的信息,备注写的是“小何”。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不回复——也许她哪天又把我删了,我可不想受到二次伤害。
过了一会儿,小何再次添加我为好友,这一次的备注写道:“侯老师,当时删您是因为一时心里不平,后来看到您的动态后,实在……”
当天事发后,我发了一条“说说”表达自己的伤心。
其实,看到第二次备注内容时我心里已经放下了这件事,但手指很倔强,没有点击“同意添加”。
小何许久没有等到回复,便用父母的QQ给我发了两封短信,表达自己的歉意。看到后,我想第二天一定要主动找她沟通,化干戈为玉帛。
第三天上完课,我请小何帮我拿教具篮。走廊上我们并肩走着,我轻声问她:“为什么把我删了?是怕我看到你频繁发‘说说吗?”她微微点了点头,没说话,而是给了我一个拥抱,我也紧紧搂住了她。
被小何从好友列表删除这件事,我自认为是“受害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或许也是“施害者”——小何向我吐露心声是出于信任,我却在交谈中端着“为人师表”的架子,不讲沟通的语言艺术,还将小何越推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