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洪洋
银保监会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通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通知指出,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
(3月19日 《广州日报》)
一个行业被点名、被“罚站”,并非无缘无故。我们来看看大量小额贷款公司纷纷涌向大学校园、争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隐性危害有多大。一方面,互联网借贷大门洞开,将大学生消费欲望这只“猛虎”放出笼子,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成风,而现实并不允许他们“撒野”,因为多数人还是要靠父母供养。
另一方面,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雪中送炭的慈善家,而是乘人之危的阴谋家。大学阶段本是人生最美好的学习时光,因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陷入借贷泥沼而惶惶不可终日,多么不应该。对此,监管部门能够坐视不理吗?
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治理,宜疏堵结合。堵,要堵得牢、堵得死。因为小额贷款公司“本领大”,会“七十二变”,总能依据相关监管要求变出新花样来。监管部门要有见招拆招、蛇打七寸的功夫,不给无良小额贷款公司变身的机会。
疏,要疏得巧、疏得通。針对现实情况,银保监会在通知中也提到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在审慎原则下推进相关业务,既能满足大学生的部分需求,又做到风险可控,不失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