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乔木
薛其坤,是常人眼中的“天才”,而这个世界上,真正天赋异禀的人何其稀有,他不过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罢了。这是一部农村放牛娃走向科学顶峰的励志史。
2017年1月,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举行颁奖典礼,薛其坤获得“物质科学大奖”。薛其坤提出界面高温超导理论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未来,这两项科研成果,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
从一个农村放牛娃,到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到发现诺奖级的试验成果,薛其坤的一切成就,都源于他不断遭遇的挫败。
两次落榜
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农村,儿时家里穷,农忙时不上课,父母平时都忙着下地种田,根本没时间管孩子读不读书。放学回来,薛其坤先要帮家里放牛、割草、喂猪……忙完这些才有时间打开课本。正因为如此,薛其坤特别珍惜读书的点滴时间,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山东大学。
大学毕业后,薛其坤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当助教。他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结果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落败的他憋了一口气,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苦读。两年后,他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更惨,物理只考了39分。
连续两次落榜,对薛其坤的打击非常大,周围的人劝他别固执,已经有了稳定的教职工作,养家糊口也不错。作为一个山区长大的人,爬山对他几乎是本能,而爬山所需的坚韧与豁达则已刻入他的基因,他把求学当作爬山。薛其坤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考了第三次,并一举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考入中科院物理所当研究生后,薛其坤的科研道路并不顺利。他在北京读研,妻子和孩子在山东生活,他想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硕士毕业时,薛其坤看到身边许多人下海,自己却不知道前途在哪里。
薛其坤是过过苦日子的人,他不怕吃苦和等待,只怕半途而废,于是他选择了在学术科研的路上再熬一熬,继续读博。熬到一定份上,会恍然发觉:这人生,除了凑合,还有惊艳;除了划算,还有甘愿;除了权衡利弊,还有赴汤蹈火。而且,熬着熬着,痴缠里面有了热爱,热爱里面有了喜悦,喜悦里面有了过瘾的感觉。
别人读在职博士用5年时间,他却花了整整7年时间。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樱井利夫来中国访问,要从中科院挑选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薛其坤获得了这个机会。这是薛其坤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这个转折点却充满汗水和磨难。
以苦为乐
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导师樱井利夫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准时到达实验室。
樱井利夫的试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学生每天早上7点之前必须到试验室签到,晚上11点以后才能离开,中午仅有吃饭时间。除了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语言不通则是精神上的折磨。薛其坤几乎听不懂导师的指令,当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他连碰都不敢碰,只能怔怔地看着。身心俱疲的薛其坤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少去日本学习的同学因受不了这种魔鬼式的煎熬而纷纷选择回国。薛其坤感到异常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次落泪。有一次,上幼儿园的儿子在电话里给他背刚学的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听着儿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泪振作了起来。薛其坤坚持了下来。他起早贪黑地做实验,实在感到疲倦了,就躲进厕所里小眯一会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薛其坤取得一个科研上的重大突破。樱井利夫鼓励他去美国,做一个20分钟的学术报告,结果这20分钟的学术报告,又给他逼出一项技能。薛其坤的英语口语非常差,甚至没办法完整说一段话。他就把演讲一字一句抄下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训练,从头到尾,模拟了近百遍。他不但纠正了发音,还把演讲进度控制在秒上,连每一个单词做什么手势都练习到位。
正是因为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的演讲最终征服了在场的国外知名教授们。当听到赞扬与祝贺时,薛其坤觉得“像夏天很渴时喝了冰水一样,很舒服”。
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薛其坤最终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开始在国际物理界崭露头角,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
回国十多年间,无论在中科院还是在清华,薛其坤都保持着“7-11”作息,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左右。
常年“7-11”,世人以为苦,薛其坤却以此为乐。“当发现一个物理现象跟平常不一样时,我会试图去解释它,就像读一本侦探小说,确定嫌疑人,推理出他到底怎么做的,根本停不下来,非得看完才能去睡觉。”
“诺奖”级的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探险,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是在迷雾中寻找方向,是在千百种错误中吸取教训,却不知何时才能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发现。2012年,薛其坤发现提出界面高温超导,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期待着更大的发现。
从2008年起,张守晟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用磁性拓扑绝缘体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方案。这是理论物理学家画出的山顶樱桃。“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能达到目标更好,但在前往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本身就有很多收获。我们可能看到新的风景,也可能在半山发现桃树,摘到桃子。”薛其坤的答案一如当年爬山的少年。
薛其坤的实验小组花费了4年时间,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做出了融合4种元素的高纯度单晶材料,最终取得了完美的实验结果。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个实验成果一旦应用,将改变电子的运动轨迹,降低热消耗率,加快运行速度,大大提高电能的利用。
研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體管、电子学器件发展,必将加速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掀起一阵阵科学风暴,改变一个又一个行业,乃至人类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某一天,超级计算机将可能只有iPad大小,智能手机内存也许会超过目前最先进产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长的待机时间,还拥有无法想象的快速。这项科研成果被杨振宁称为“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发现”。
他们不但摘到了山顶的樱桃,也摘到了半山的桃子。在实验过程中,薛其坤发现了掺磁拓扑绝缘体的一些特殊规律,还观察到一些新的有趣现象,如零量子电阻平台,这是理论物理没有预见的地方。
桃李成蹊
在清华大学,薛其坤有一个比“院士”还要响亮的名号——“7-11”教授,是说他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会一直干到晚上11点,而这样的习惯薛其坤坚持了20多年。
在学生眼里,薛其坤乐观幽默,充满活力,大部分时候非常和蔼,还经常会买好吃的“贿赂”他们。但在实验技术与科研训练中,薛其坤对他们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他要求学生们写报告时,不要有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操作仪器,无论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都要养成习惯,要做到闭着眼睛都能操作无误。
对学生,薛其坤希望把他们培养成追求极致且快乐的人。一名学生要写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结果,薛其坤一看就忍不住感叹:“这个学生英文写作水平居然跟我当年的口语一样!”他把那七八页的论文发回给学生,“你先认真修订10遍,每改一次,存一个新版本,每个版本都发给我。”第二天,他收到学生邮件,发现只有两个文件,隔存才1分钟。这下薛其坤生气了,他马上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从语法错误,到句间逻辑,一个词一个词带着改。从每篇论文的标点符号,到操作仪器时的手法习惯,他对所有学生都严格要求。
薛其坤认为,严谨认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品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设备总价值大概3000多万人民币,一个操作失误,可能几万、十几万就没有了。如果没有精湛的实验技术和细致操作,很难实现重大的科研成果。”这种追求极致的科研态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执教18年来,薛其坤带出了17个博士后、72个博士和3个硕士。很多学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成为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教授,传递着科研的火种。
薛其坤是学术圈里公认的高情商科学家。他善于找到顶级的合作伙伴,也知人善任,让每一个人人尽其用。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科研团队中,马旭村、陈曦、王亚愚、何珂等年轻科学家都非常优秀,而且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了创造力。作为教授,薛其坤在培养学生时,除了严格要求他们的基本功,也十分重视情商的培养。他收弟子至少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真的热爱科研;第二,学会跟人相处、合作。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曾提出的沉重问题。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薛其坤,对这个问题持乐观的态度,并寄厚望于现在的年轻学子,“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智力水平高,又从小受到了完整的科学训练,我国这些年对科研的投入也远非从前可比,一流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会越来越多。我愿意期待将来某一天,也能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这个世界上的偶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是唱歌、演戏,每个职业都能成为偶像,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也可以变得多元化,科学家也能有光彩。”
灵精灵寄语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追求極致的过程中享受到幸福,每个人都能用追求极致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薛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