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华,欧阳渊,张建龙,刘小霞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610081)
三十多年来,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已形成了两种方法,即遥感间接找油方法和直接找油方法[1-8]。总的来说,建立在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提取和识别油气藏烃类微渗漏信息的遥感直接找油方法,标志着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以往大量的实践都表明[9-16],利用遥感影像进行线性构造、环状构造研究,来揭示与油气有关的地质构造,研究油气地质背景,寻找油气有利聚集区,仍然是遥感技术探测油气藏的主要手段,并早已被证明成熟可靠。
线性构造指遥感图像上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状)影像特征,通常与断裂有关,多数是断裂在遥感图像上的反映。遥感图像上由色调、水系、影纹结构等显示出来的圆形、近圆形的影像特征称之为环状影像(环状形迹),成因上与地质作用有关的被称为环状构造(环形构造)。中生代的燕山运动造就了雪峰山西侧地区典型的隔槽式褶皱带,这种侏罗山式褶皱,在遥感图像上具有显著的解译标志。雪峰山西侧地区植被覆盖度高,遥感地质解译中,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的解译效果最好,应用遥感图像解译线性构造比常规野外工作更有效,有助于识别出那些地面工作中不易发现或遗漏的断裂等构造信息,为油气地质调查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弥补地面地质工作的不足,提高地质工作的精度。
本文采用美国陆地卫星7号(Landsat-7)的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遥感数据,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遥感解译,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对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遥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与油气的关系,并大范围内快速筛选有利区块,圈定有利油气远景区。
研究区位于雪峰山西侧地区,大致为齐岳山以东与雪峰山以西之间的区域,西起遵义-重庆-万州,北抵万州-宜昌,东达宜昌-邵阳,南至邵阳-洪江,坐标范围为N27°~31°、E106°~112°,面积约20×104km2,其行政区划涉及渝东、川东南、黔北遵义、湘西怀化和张家界、鄂西恩施等地。该区地形复杂,主要为山地、河谷地带,发育长江及其支流乌江、清江等水系。
研究区内地层出露较齐全,从南华系到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出露。区内海相地层广泛发育,从老到新,发育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多套海相地层,沉积类型多样,其中,又以古生代海相地层最为发育(图1)。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多套有利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拥有多个优质的生储盖组合[17-27],具有优越的原生石油地质条件,油气资源勘探前景广阔。
ETM图像具有丰富的地质信息,尤其各种构造形迹显示清楚,因此,选用25景ETM图像来分析研究雪峰山西侧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先选择色彩丰富、清晰度高、干扰信息少的TM7、TM4、TM1进行假彩色合成,然后采用1/25万数字地形图对25景E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再进行图像镶嵌处理,生成全区的ETM图像,并进行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边缘增强和高通滤波处理,增强线性和环状影像特征。采用机助目视解译手段,在MAPGIS 6.7软件平台上,进行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遥感解译,最后编制1/50万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遥感解译图(图2)。
图1 研究区地质图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study area
本文所指的线性构造是指在ETM 遥感影像上表现出来的、与构造有关的直线状线形影像,不包括岩性界线、岩相界线、不整合界线、侵入体接触界线等地质界线,多数为直线状,少数略微弯曲、局部呈弧线形,其展布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通过与现有地质资料对比和野外调查,证实大多数为断裂构造和各种破裂(节理、劈理等),根据其遥感影像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Ⅰ级线性构造主要是区内的深大断裂,由于规模大、空间延伸远,在ETM影像图上表现为忽宽忽窄、连续延伸的线性负地形谷地,穿越不同的地貌景观地区而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沿其走向错断许多地层和岩体,常形成断裂破碎带,由于水理性质不同(富水或贫水)而呈现蓝色调或灰色调,在其两侧常伴生有次级断裂。
Ⅰ级线性构造空间展布具有较明显的方向性,多数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与地层走向较一致,少数为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Ⅰ级线性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均匀性,大致沿慈利-保靖断裂可以分成两个不同区域,慈利-保靖断裂以东,Ⅰ级线性构造数量较多,占区内的绝大部分,分布较密集,慈利-保靖断裂以西,Ⅰ级线性构造数量极少。
图2 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遥感解译图Fig.2 The interpretation map of linear structure and ring structure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Xuefeng Mountains
Ⅱ级线性构造主要是区内的一些区域断裂,规模小于Ⅰ级线性构造,在ETM 影像图上表现为空间延伸较远的线性负地形影像特征,但其空间延伸距离明显较Ⅰ级线性构造短,多表现为呈线状展布的低洼地形,有时可见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呈直线状断续或连续排列,水系往往受其控制,形成格子状水系、角状水系及对口河等,局部河段常常流向异常,在其两侧常伴生规模更小的次级断裂或密集节理带。
Ⅱ级线性构造的空间展布也具有较明显的方向性,多数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少数为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其展布方向与区内深大断裂较一致,表明可能受其控制。Ⅱ级线性构造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均匀性,也可以沿慈利-保靖断裂分成两个不同区域,慈利-保靖断裂以东,Ⅱ级线性构造数量较多,分布密集,慈利-保靖断裂以西,Ⅱ级线性构造数量较少,分布较为稀疏,在慈利-保靖断裂以西又可沿道真-沿河-秀山一线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Ⅱ级线性构造数量相对较多,南部相对较少。
Ⅲ级线性构造主要是小断裂、节理、劈理带等。
小断裂在空间上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多数小断裂展布方向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少数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优势展布方向。北西向的小断裂往往横切或斜切地层,造成地层被切割或错开,北东向小断裂多平行地层走向,在ETM 影像上表现为小型直线状影像特征,常造成地层重复或缺失及地层沿走向斜交。
节理往往成组出现,平行或雁列排列,或共轭相交,而劈理往往平行密集出现在大断裂两侧。在雪峰山构造带及西缘,节理和劈理分布比较密集,反映构造变形相对较强。
雪峰山西侧地区的环状构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活动成因、构造成因和地学成因不明三大类。
雪峰山西侧地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环状构造主要是岩体,主要分布在雪峰山中段的龙潭-小沙江和武阳-李西一带,主要是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体(γ3)和后期侵入的燕山早期二云母花岗岩体(γ52-1)。
在ETM影像上,岩体颜色为紫红色、肉红色,平面几何形态为圆形、近似圆形,岩体边缘水系形态略微显现为环状,内部则形成钳状-菱格状-树枝状水系,块状、网状纹理,受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影响,形成垄状地形或是带剥蚀残丘的丘陵盆地,岩体内部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其切割,表面破碎。
4.2.1 穹隆和构造盆地
雪峰山西侧地区穹隆和构造盆地主要分布在慈利-保靖断裂以西。
呈环形影像特征,平面几何形态多为近似圆形、椭圆形,穹隆以近圆形居多,而构造盆地则以椭圆形居多,其环形影像多是由环形、弧形分布的山脊、沟谷来表现。在地形地貌上,穹隆为隆起状山体,构造盆地为凹陷状盆地,穹隆多发育放射状水系,而构造盆地多发育向心状水系。
4.2.2 涡轮形环状构造
呈环线形影像特征,平面几何形态多为弧形、涡轮形、环形,多数不封闭。地形地貌往往较复杂,其环形影像多是由环形、弧形分布的沟谷来表现,呈现较强的环线形影像特征,水系类型多变,但局部水系往往异常,如水系倒钩状、钝角状或直角状转弯,发育多组不同方向的线性构造穿插,这种环状构造在息烽一带表现最明显。
在雪峰山西侧地区,有些环状构造的地学成因不明确,它们的平面几何形态是圆形、近圆形及椭圆形,这种环形影像特征大多数是通过色调环、地貌环、水系环、植被环、影纹环以及这几种环的复合表现出来的。这种环状构造的地学成因尽管不明确,但也可能反映了一些地下信息。
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密切相关,而雪峰山西侧地区油气运移成藏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分析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与油气的关系,可以在大范围内快速筛选有利区块,圈定有利油气远景区。
通过对线性构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作为深大断裂的Ⅰ级线性构造和区域断裂的Ⅱ级线性构造,由于规模较大,切割较深,其通过处可能切割盖层,可能是深部油气散失的通道,对油气藏而言,主要起破坏作用,因此,作为Ⅰ级线性构造和Ⅱ级线性构造分布较密集的地区,不利于油气保存。
区内Ⅰ级线性构造和Ⅱ级线性构造分布较密集的地区位于慈利-保靖断裂以东,加之这一地区靠近雪峰山构造带,构造变形较强,且在雪峰山构造带内有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因此,慈利-保靖断裂以东地区对于油气保存来说,可能是不利的。区内Ⅰ级线性构和Ⅱ级线性构造分布较稀疏的地区位于慈利-保靖断裂以西,在该区域Ⅰ级线性构造和Ⅱ级线性构造数量少,且分布稀疏,间隔大,有可能是雪峰山西侧地区油气保存较有利的区域。
从环状构造角度来说,有些构造成因的环状构造可能与地下深部的构造圈闭关系比较密切,可能是地下构造圈闭在地表的反映,同时,背斜转折端部位因局部张应力作用易产生张性裂隙,可能出现虚脱空间,为油气聚集提供空间,有利于油气聚积,故穹窿、短轴背斜等环状构造与油气保存关系密切,是油气有利聚集区。
区内构造成因的环状构造主要集中分布在慈利-保靖断裂以西地区,具体来说有三个较集中分布的区域(图2),一为利川-恩施地区,二为武隆-道真地区,三为金沙-仁怀地区。
在利川-恩施地区,多数环状构造成因与褶皱构造有关,主要分布在利川以南的利川复向斜带和恩施以东的花果坪复向斜带,且呈北东-南西向排列,同时,这两个复向斜带内基本少有Ⅰ级线性构造和Ⅱ级线性构造分布,因此,认为这两个复向斜带构造变形较弱,有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尤其是其内部的背斜,应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在武隆-道真地区,环状构造主要分布在武隆周围,呈现北东-南西向分布,多数环状构造成因与褶皱关系密切,有可能是隐伏背、向斜在遥感图像上的反映,同时,武隆周围也基本没有Ⅰ级线性构造和Ⅱ级线性构造分布,因此,认为武隆周围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
在金沙-仁怀地区,环状构造主要分布在金沙以南、仁怀以北,多呈大型环状构造群的“环套环”形式分布,“穹盆”构造特征明显,结合地质资料分析,认为该地区的环状构造主要是由于穹窿和构造盆地引起,环状构造周围断层不发育,没有Ⅰ级线性构造和Ⅱ级线性构造分布,因此,认为金沙-仁怀地区的金沙以南、仁怀以北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这一地区的穹窿、短轴背斜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雪峰山西侧的利川-恩施、武隆-道真、金沙-仁怀这三个地区对油气保存来说比较有利,可能是有利远景区,与谢渊等[2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1)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构造可分为三级,Ⅰ级线性构造主要为深大断裂,Ⅱ级线性构造主要为区域断裂,Ⅲ级线性构造主要为小断裂、节理和劈理。
(2)Ⅰ级线性构造和Ⅱ级线性构造展布具有较明显的方向性,多数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少数为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均匀性,慈利-保靖断裂以东,数量较多,慈利-保靖断裂以西,数量较少。Ⅲ级线性构造中的小断裂在空间上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展布方向性明显,以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优势展布方向,节理和劈理主要分布在雪峰山构造带及西缘。
(3)雪峰山西侧地区的环状构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活动成因、构造成因和地学成因不明三大类,构造成因的环状构造与油气关系较密切。
(4)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利川-恩施、武隆-道真和金沙-仁怀三个地区对油气保存比较有利,可能是有利油气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