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 勇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分析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就2021年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努力写好河北教育奋进之笔,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教育强省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迅速反应、果断行动,把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组织3万多所学校、1750万名师生员工,打响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
面对世纪疫情,全省教育系统众志成城,凝聚起了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省教育厅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厅机关和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放弃春节假期,不分昼夜、不分你我,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建立“日报告”“零报告”等制度,每日报送1750万名师生员工体温有关情况,13个月不曾间断一天。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中高考工作方案、复学工作方案等,形成了完整的防控制度体系。疫情期间,先后召开教育系统视频调度会30多次,有力推动疫情防控、复学复课和考试准备等各项工作。
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扎实推进在线教学,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停课不停学”。构建了河北基础教育在线教学资源平台,覆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学科网络课程,为全省1180多万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线上教学服务,全省中小学生居家学习覆盖率达到100%,教学质量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7%,我省基础教育在线教学资源平台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学平台。指导职业院校“一校一策”实施在线教学,利用河北职教云平台“智慧职教”,免费向全省职业院校提供61个专业的国家级或省级线上教学资源库,参与线上平台教学的教师达到4.3万人、学生达到97.4万人,线上院校授课率、课程覆盖率、学生覆盖率均达到100%。全省57所本科高校全部按原计划开学时间开展了线上教学,日均学生上线学习134万余人次,日均到课率超过99%,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在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的同时,我们积极克服疫情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推动疫情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全省各高校共举办招聘活动上万场,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6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伟大抗疫精神成为最厚重、最鲜活的思政大课,“河北德育”微信公众号收到师生抗疫征文6000余篇,广大师生接受了深刻思想洗礼,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今年年初,石家庄市、邢台市突发疫情,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防控体制,指导藁城、南宫及时放假,有效防范了疫情传播。由于实行封闭管理,一些学生滞留在石家庄市内,为保障学生滞留期间的正常生活,我们开通了滞留大学生关爱服务热线和微信,24小时全天候受理滞留学生的求助。组建工作专班,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滞留在校外的学生每人发放生活补助、寄送口罩和方便食品等防疫和生活物资,共计救助、资助大学生12920人,发放救助资金682.49万元。为妥善解决学生返乡问题,我们制定了周密的学生返乡工作方案。各市积极配合、主动担当,连夜组织车辆,千里奔波,星夜兼程,集中时间接回了全部学生。在河北师大等驻石高校设立了返乡学生临时集结点,承担任务的学校调动精兵强将,以极大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集结点的组织工作,有力保障了学生平安有序返乡。省教育厅安排车辆,抽调30余名青年干部,护送省外大学生乘火车返乡,彰显了对广大学子的人文关怀。全省教育系统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圆满完成了滞留学生返乡工作,让孩子们能够回家过一个团圆年,让原本寒冷的冬天变得格外温暖。
在与疫情作斗争的同时,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推动河北教育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上。
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不断完善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定期调查登记机制、行政督促复学机制、动态监测机制等一系列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实现义务教育“应入尽入、应返尽返”。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1.58万人实现了动态清零。健全各学段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20年共安排各类资助资金83.6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70万人,有力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经过几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出色完成了教育扶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贡献了教育力量。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王东峰书记、许勤省长带头,所有省委常委深入高校听思政课、讲思政课,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全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大中小学书记、校长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深入课堂讲思政课,有力推动了“三进”工作,广大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加快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我省配备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强化大中小幼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德育共同体实现全省市、县全覆盖,在加快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五育并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工程,在全国第一批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增加普惠性学位25万个。实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工程,2020年新改扩建校舍48万平方米。稳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管理,推进农村学校“厕所革命”,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择校热”明显降温。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比例达到88.3%,居全国前列。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3%,提前实现国家特教提升计划规定目标。全省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覆盖,惠及农村中小学生396万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积极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有力保障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9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持续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先后印发城乡规划、全科医生、儿科医生、葡萄酒产业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深化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召开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深入推进新时代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全省高校2020年新增“长江学者”7人,创历史新高。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实行企业和院校“双牵头制”,共培育建设62家产教融合型企业,209所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我省因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年来,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既定发展目标,团结奋进、苦干实干,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新时代教育强省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教育普及化程度全面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07%,比2015年提高7.67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60%,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14%,比2015年提高4.99个百分点。基础教育普及巩固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29%,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进入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04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水平,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五年来,我们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公平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显著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8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2.98%,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消除,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提前一年全域整体通过国家督导检查。普通高中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近65%的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11所高职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数量居全国第5;10所高职院校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数量居全国第6。“十三五”期间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全省高校作为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11所高校53个专业通过工程(医学、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教育水平得到国际认可。
五年来,我们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解。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进入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在人才引进、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84万名中小学教职工和7万名高校教职工建立了“一师一号”电子档案,全省超过80%的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适合河北省情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五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建基层基础更加稳固坚实。全省16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全覆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健全。中小学党组织关系全部归口县级以上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学校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省高校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三清单四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教育系统连续多年保持总体稳定。
五年来,依法治校水平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逐步规范。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区学校专职保安、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及视频监控安装达到100%。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增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积极发展老年教育,教育宣传、干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离退休干部、驻村帮扶等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五年来走过的历程令人难忘,取得的成就实属不易。五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结果,更是在座各位辛勤工作努力付出的结果。
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教育水平急需提高,教育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全省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依然明显,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还不够充足,大班额治理成果需要巩固。二是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还不够紧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三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已经非常紧迫,但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匹配,一些改革举措还没有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直面矛盾,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努力实现河北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我们正确认识河北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基本坐标。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觉置身于国家和全省的大局中去谋划推进教育工作。
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坚实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别是普及化程度全面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我们迈进新发展阶段的坚实基础。
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新发展阶段之所以新,新就新在这是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要加强前瞻性和引领性研究,实现教育发展历程的交替和奋斗目标的交接,推动教育系统从理念到行动都进入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总结了13个主要方面。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要自觉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问题。比如个别学校“小胖墩”“小眼镜”现象突出。好学校与家长需要相比数量还不多,家长希望孩子有个好教师、好校长,希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自觉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找一找城乡差距、学校差距,还有地区差距。
要自觉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没有安全,发展就不可持续,没有发展,安全就没有保障。必须绷紧安全发展这根弦,构筑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铜墙铁壁”。要树立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困难、最坏处准备,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多一些忧患意识,少一些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要掌握战略主动。防范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控制风险办法。各地各校要加强对潜在的重大风险挑战的预判,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的安全防控体系,实现安全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迈进,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按照五中全会要求,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将对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教育资源的布局和优化、人才培养等提出新的需求。
从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都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把教育看做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变量,紧紧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我省经济转型升级要求,找准定位,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从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看,当前,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事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教育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河北教育改革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三六八九”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省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要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省教育厅今年要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指导。各地要坚持落实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各级各类学校书记、校长讲思政课的制度要求。高校要围绕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要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加强青少年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工作。要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意见为重点,深化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不断提升体育、美育综合育人功能。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逐步构建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地方责任,改善体育办学条件。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深入推进美育教学改革。要科学评价,促进体育美育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卫生健康教育,以近视防控为重点,推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及家庭各方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责任,深入开展近视防控人员培训,扎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把劳动教育清单丰富起来,把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起来。高校要建设一批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家庭学校共同发力,教育孩子从反对餐饮浪费做起,养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惯。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幼儿园建设民生工程,这项工程已经连续4年列入省委省政府20项民生工程,今年要建设300所普惠性幼儿园,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结合即将开展的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办园条件,统筹实施。各市县要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要弄清实现全覆盖需要建设多少所,我们建了多少所,各地要把底数摸清,压实责任,把这项民生工程办实办好。今年要启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推动县级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希望各地提高认识,提早谋划,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教育,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和工作平稳过渡。要抓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扩大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巩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成果,逐步推进标准班额建设。各市县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满足老百姓上好学的要求。要大力推广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学区一体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等发展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要优化课堂教学,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探究式、综合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今年要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对优质均衡,国家和省都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各地要主动对标,找准差距和不足,努力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强特殊教育,启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做好残疾学生入学评估和教育安置,巩固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要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全面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动优质普通高中与薄弱高中通过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合作共享,扩大优质高中资源覆盖面。要坚决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各地都要提高认识,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各地要持续加大普通高中大班额治理力度,按照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逐步推动班额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普通高中学校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加强中小学规范管理,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对各学段作业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高中作业不越界,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针对现在社会反响较多的“要求家长辅导学生作业、改作业”问题,要划出一个边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要保证学生睡眠充足,满足成长需要。要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要满足学生通话需求。对学生体质,要纳入管理。对课外读物也要加强管理,用什么由家长自主选择,学校和教师不能干预。教育部门主要是把好关。要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去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全面实现了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构建了一视同仁、互不享有招生特权的招生入学机制,有效净化了教育生态。各市县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工作,切实解决好民办高中跨区域掐尖招生,破坏区域教育生态问题。
健全完善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要服务经济发展。聚焦我省十二大重点产业、重大国家战略以及人才紧缺领域,继续加强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开展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提高质量水平。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力度,整体提升全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要深化校企协同。从行业部门、人才供需信息、职教集团与行业、职业院校与企业等方面,强化对接机制,进一步打通、搭建、拓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渠道。推动省级职教集团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培育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推进设区市建设高水平职教园区。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鼓励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聚焦我省现实重大需求,主动作为,推动全省高校教学科研“顶天”“立地”。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已经具备进入国家“双一流”基础的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汇聚高端人才,提升创新水平,争取早日取得突破。其他高校要对标同类一流高校,主动服务地方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要支持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对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要推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抓好第二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推动试点学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上来。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需要,优先发展大数据与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支持服务冬奥会、全科医学、城乡规划等重点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发展。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向纵深发展。鼓励各地各学校主动作为,但要及时与厅协同办沟通,并报告进展。主动加强与京津两市的沟通对接,共同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与京津教育深度合作。继续支持我省3所高职院校开展京津冀跨省市高职单独考试招生,不断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涞源、张北、围场三个县教师培训基地作用,带动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打造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典范。
大力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按照国家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一初心,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支持雄安新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支持雄安新区加快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打造“雄安质量”。
深化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轮滑鞋行动计划和体育教师冰雪项目培训计划,举办中小学生冰雪冬令营和“筑梦冰雪·相约冬奥”作品征集展览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冬奥会知识、观赛礼仪进校园活动,推动实现大中小学冰雪赛事活动全覆盖。要加快冰雪人才培养引进,有条件的院校要创新冰雪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增加招生人数,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全力做好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对标国家教育规划,高质量编制全省教育“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即:党建引领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好这八项工程,“十四五”期间教育工作就有了强有力的抓手。各地各高校也要认真研究“十四五”发展思路,把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规划好、设计好,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广大干部师生努力奋进。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破“五唯”为导向,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部署了22项改革任务。省教育厅全面贯彻落实方案精神,制定了我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行动方案》,目前已经进入送审程序。出台行动方案只是揭幕战,抓好方案落实才是攻坚战。各地要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国家总体方案和我省行动方案要求,不等不靠,全面清理不符合方案精神的规章制度,凡是与方案精神不一致的各种做法、规定要坚决改过来。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引领作用,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我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精心开展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综合运用标准、监测、评估、统计、信用、双随机等手段,把教育发展目标、措施的落实,教师和学生减负的要求纳入督导内容,让教育督导“长牙齿”,督出教育发展新天地。
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今年我省新高考即将落地,首次采取“3+1+2”选考模式,这是一次全新的机制性构建,考试和录取面临系统性重塑。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支持,按照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分层分类组织好培训工作,加强对考生应考、填报志愿等环节的培训指导,确保这项高风险改革平稳落地。
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警示一片。要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坚持德法并举,强化政治意识、品德修养,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推动师范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引导师范院校聚焦师范主业,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促进校企人员双向流通。大力推进教师专业梯队建设,开展各梯次教师培养,逐步完善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燕赵名师、教育家型教师专业梯队成长机制。
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这是教师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各地要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保障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各地要加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要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让教师尽心专心教学。
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稳步有序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加强中小学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每个教学点都要有党员、党建指导员,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工作体系建设,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教育管理全过程。严肃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进一步提高站位,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着力发现并整治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深入推进以案促改,扎实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不断完善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2年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地要按照这一要求,完善财政教育投入机制,更多地通过政策、制度、标准的设计带动投入,确保实现“两个只增不减”的目标,确保财政投入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任务相匹配。要加快资金支付进度,尽快发挥效益。优化教育经费使用,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教育教学改革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今年是“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的关键之年,是开创新局、谱写新篇的起步之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拼搏奋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出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