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状况分析

2021-05-11 03:32张凤梅王淑云徐恒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代谢性患病率教职工

张凤梅 王淑云 徐恒戬

1 山东理工大学医院卫生科,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2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代谢性危险因素[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发病持续上升,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1-2],早发现早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职工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既往关于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发病状况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高校教职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情况,为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4—12月份某高校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恶性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共3 321人纳入研究,其中男1 791人,女1 530人,年龄25~89岁,平均年龄(50.45±13.86)岁。

1.2 方法 (1)健康检查:询问研究对象既往患病情况、用药情况。身高体重和血压测量使用超声波身高体重测量仪和欧姆龙电子血压计。(2)血液指标测定:采空腹静脉血5ml(禁食至少12h),使用BECKMAN AU68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LDL-C、TG、HDL-C、FPG。(3)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判定:①肥胖: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协作组对我国成人代谢异常相关体质指数切点的研究[3],BMI≥28.0为肥胖。②高血压: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已确诊高血压正在使用降压药者。③血脂异常: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TC≥6.2mmol/L、LDL-C≥4.1mmol/L、TG≥2.3mmol/L、HDL-C<1.0mmol/L或已确诊血脂异常者,具备1项或1项以上者为血脂异常。④糖尿病:FPG≥7.0mmol/L或已确诊糖尿病正在治疗者[4]。具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4种疾病中≥2种者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比较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教职工BMI、SBP、DBP、LDL-C、TG、FPG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女性,TC、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BMI、SBP、DBP、TC、LDL-C、TG、FPG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HDL-C水平显著降低。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比较

2.2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情况 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最高的为高血压,患病率为33.7%,其后依次为血脂异常(24.2%)、肥胖(14.9%)、糖尿病(10.0%),危险因素聚集率为22.3%。男性教职工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患病率聚集率明显高于女性,高年龄组教职工患病率聚集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职工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患病率聚集率显著升高。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及聚集情况[%(95%CI)]

2.3 不同性别、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教职工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女性,分别是女性的2.35、1.43、1.73、2.25、2.14倍。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职工人群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显著升高,60~69岁人群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分别是40岁以下人群的2.00、3.66、21.56、17.60、9.11倍,70岁以上人群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分别是40岁以下人群的2.10、4.93、29.67、38.73、13.12倍。见表3。

3 讨论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与遗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工作性质、饮食营养、身体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5-6]。有研究发现缺乏身体活动和静态生活方式对健康产生独立的不良影响,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7-9]。高校教职工长期以从事脑力劳动,静态生活方式为主,视屏时间和静坐时间较长,身体活动较少,工作压力较大,很多人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已有研究报道高校教职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10-11]。

表3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OR(95%CI)]

本研究发现,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33.7%)、血脂异常(24.2%)、肥胖(14.9%)、糖尿病(10.0%),均低于江苏省35~75岁人群[12]和北京市房山区35~79岁居民[13]的患病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山东省18~69岁居民的患病率[14-15]。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研究人群年龄结构、生活方式、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居住地区等不同所致。男性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患病率聚集率和危险性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患病率聚集率和危险性显著升高,这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11-12,16]。本研究发现,肥胖和血脂异常是高校教职工出现较早的危险因素,在40岁以前就有较高的患病率。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在40~50岁进展较快,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和患病危险性明显升高。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率为22.3%,50岁以上人群危险因素聚集明显增加,发生聚集的危险性显著升高。何宇纳等[17]对我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上升,35~50岁是上升速度较快的时期,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较高水平;王柳森[16]、王志宏等[18]对我国成年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流行特征研究发现,45岁以上人群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和危险性显著升高,本研究支持上述观点。因此,从早预警、早控制的角度出发,高校教职工40岁以前就应针对肥胖、血脂异常采取预防干预措施,40~50岁是高血压、糖尿病预防干预的重要时期。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常常聚集在同一个体上,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使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2]。心血管病防控应强调关口前移,对高校教职工应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改变熬夜、身体活动不足、作息不规律、长时间静坐视屏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超重肥胖等代谢异常指标,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代谢性患病率教职工
减肥和改善代谢性疾病或有新途径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足月儿和早产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氨基酸浓度的比较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新时代青年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