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53例输血非感染性反应情况分析

2021-05-11 09:22:20薛雷张实秋
医药与保健 2021年5期

薛雷,张实秋

(1.周口市中心医院 输血科,河南 周口 466000;2.周口市中心医院 ICU,河南 周口 466000)

临床输血可以纠正贫血、改善凝血功能、补充血小板,还可以挽救大出血患者的生命。然而随着同种异体抗原的输入,输血也具有一定的风险,输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1]。输血不良反应是指与输血具有时序相关性的不良反应。它分为输血传播性感染/ 输血感染性反应和输血非感染性反应。输血非感染性反应包括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2]。为了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并为输血安全提供措施,我们将周口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结合临床病历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全院17 538 名输血患者共输注各类血液制品41 341 袋。所有血液制品均来自周口市中心血站,运输、储存温度及血袋外观均符合质量要求。

1.2 方法

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和类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比如皮疹、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出汗、心慌等。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表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由血液成分引起的免疫反应,与多次输入HLA 不相合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临床表现为输血开始至输血后4 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伴有发热症状[3]。对于过敏反应导致的发热计入过敏反应。出现其他反应症状的患者合并计入其他反应。

统计近2年来全院各科室填报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回执单》,在医院信息系统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基本信息。

1.3 观察指标

根据《报告回执单》记录的患者输血后出现的皮疹、腹痛、腹泻、头晕、心慌、寒战、发热等症状和体征,按照本文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和类型进行分类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率(%)=( 输血不良发生例数/ 输血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率的比较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血液成分制剂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

不良反应类型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共35例(0.085%),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8 例(0.044%)。没有其他类型不良反应报告。血液制剂中以混合浓缩血小板不良反应率(0.396%) 最高,其次是悬浮红细胞(0.204%)。将血液制剂分为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4 类,它们之间输血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8,P<0.05)。见表1。

2.2 不同科室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

把全院临床科室分为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把输血量少不便于统计的科室归为其他外( 内) 科。其中综合ICU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1 例(0.205%) 最高,且以过敏反应为主。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输血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963,P>0.05)。将各个科室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应于Fisher 的精确检验结果,精确双向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不同科室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n(%)]

3 讨 论

由于血液成分的异源性,输血不是绝对安全的[4]。输血不良反应就给人们带来了困扰。有的如过敏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是可逆的,有的如急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威胁着患者的生命[5]。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提供预防性措施。本次调查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28%,其中过敏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量66.038%,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量33.962%。这与谭春泽等[6]报道一致。但临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知、重视态度和与输血科沟通上的差异会导致数据统计的偏颇,本次调查中未有其他类型不良反应的记录。

成份输血明确了输血指征,避免了不必要成份的输注,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不同的血液成份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却不同。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四类血液制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血小板类发生率最高,尤其是混合浓缩血小板(0.396%)。混合浓缩血小板来自多个献血者,具有血小板自身抗原和患者受免疫刺激所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原抗体,及输注速度快导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红细胞制剂中,悬浮红细胞发生率最高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由于其没有去除白细胞,在储存中白细胞裂解而释放细胞因子或白细胞与患者体内已有的抗体发生免疫发应导致其发生率较去白细胞制剂高。四类血液制品中红细胞类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为主,血浆类以过敏为主。这与夏和凤等[8]报道一致。

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各科室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ICU 的发生率在各科室中最高,主要为过敏反应。经过分析发现,ICU 收治的病人多为急性创伤、产后大出血和外科大手术术后。患者短时间内输入大量血液制品,部分医生把血浆用作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全院各科室输注血浆与红细胞的袋数比为0.70,ICU 却为0.94。ICU 的血浆用量相对较大,并且有超适应证输注。准确把握输血适应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血液输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通过选择有针对性的血液制品和提高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认知等措施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