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主题海报的视觉叙事研究

2021-05-10 18:34邹晓雪邹晓雨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邹晓雪 邹晓雨

摘要:灾难主题海报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人文发展面貌。本文通过解读中外不同时期的典型灾难主题海报,具体分析灾难主题海报的视觉叙事表现,从视觉叙事的叙事思维、叙事构建、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分析灾难主题海报设计,表述灾难主题海报的叙事功能,为进一步揭示灾难主题海报的表意机制和设计模式提供一种分析路径。

关键词:灾难主题海报;视觉叙事;叙事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0 引言

灾难主题海报是公益海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宣传预防灾难、抗击灾难、灾后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灾难主题海报主要是通过图形语言来传达思想和引起共鸣,它能补充语言文字的不足,起到一般文字宣传难以起到的作用。视觉叙事是指以视觉呈现为主的叙事模式,主要是指设计师将需要传达的信息以视觉性的故事语言方式留在作品当中。受众接收信息的过程就是设计师“讲故事”的过程。这其中,“讲故事”不仅是设计师完成对信息的加工来让受众了解“故事”本身,也具有深远的启发性意义,进而发挥其功能性作用。本文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研究灾难主题海报中的视觉叙事,从具体作品切入,回避纯理论推演。

1 灾难主题海报中的叙事思维

所谓叙事,即“讲故事”。叙事行为以及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正如美国学者沃尔特·费希尔所说:“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故事,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都可以看作是叙事的。每一个人都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聆听者。故事作为叙事形式存在已经大大超越了一开始叙事学所涉及的概念。叙事学成为一门研究各种叙事文本的综合学科,研究对象涵盖了各种文化与媒介。”[1]视觉叙事是由文学叙事的扩散才得以发展的。简单来说,视觉叙事就是将文学叙事用视觉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文学语言的视觉化,即将文学叙事中的文本转化为可视的图像。叙事思维是指设计师为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创造性地对图形、文字、版式、色彩等视觉语素进行加工,其本身也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它不仅能满足作品的基本的信息传播功能,也能激发受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的思考。例如,台湾设计师蔡仕伟先生为南京大屠杀65周年设计的海报作品,海报采用大屠杀时的纪实照片,重现当年的那场人间浩劫,足够刺激受众对深重苦难的联想,海报标题为“北纬32°”。从叙事性思维角度分析,设计师通过对南京经纬坐标的解读,点名了1937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地点。采用纪实性照片对大屠杀进行回顾,其震撼不言而喻,形成了设计师作为“讲故事的人”,受众作为“听故事的人”的情形。传递出深重的苦难,由此使受众产生连续的心理感受,如勿忘国耻、发奋图强、珍爱和平等引起共鸣后所得的深刻含义。

此外,对图像叙事思维的了解还需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1.1 情景化设计语言

通俗来说,情景化设计语言就是通过创建“故事”的情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情境,来激发受众深层次的感受,从而帮助突出主题的设计手段。例如,上文所述的蔡仕伟先生为南京大屠杀65周年设计的海报作品,通过采用纪实性照片重现当年的场景,使受众产生连续性的心理感受,突出大屠杀的深重苦难。再如,2020全球抗击疫情国际平面设计展中高中立设计的海报作品《轮回》,他在海报中创建了一个情景,人类因为疫情被困在了城市的牢笼之中,而牢笼外哭泣着受伤的动物,却拼命地想把牢笼打开向人类“讨债”,显然这富有想象力的画面是一个假想的情景,但它令人们对这种情况产生好奇或者怀疑,进而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即海报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1.2 情感化设计语言

情感化设计是指从关怀人的角度切入,使受众感到温暖或者慰藉,如用灾难主题海报中常见的“蜡烛”“爱心”等元素。虽然此类海报满目皆是,但不置可否的是它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关怀作用。美国著名设计师米尔顿·格拉塞在“9·11”事件之后创作的《我比任何时候更爱纽约》,海报主体采用红色的心形符号以及单纯的文字信息,简洁到纯粹的视觉语言往往更能直击心灵。当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潜在于民族文化深层意象中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心理活动转化成直观的图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向社会各处渗透,向受众传达出爱能阻挡一切,这不仅缓解了美国公众的紧张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美国大众,凝聚了人心。

1.3 暗示性设计语言

暗示性设计顾名思义是用暗示而非明示的设计手法,利用间接的视觉语言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信息,这种设计手法虽然比较内敛,但更能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例如,侯锐淼为新冠肺炎设计的海报《拒绝野味》,以蝙蝠与肺的形状同构,暗示吃野味会严重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呼吁拒绝野味远离肺炎,其中巧思一目了然。再如福田繁雄设计的反战题材海报《1945年的胜利》,利用简洁的视觉语言,有力地表现了枪响的那一刻,最终伤害的是自己,非常直观地突出了反战的主题,传达出诸如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深刻内涵。

在现代读图时代,海报的视觉叙事主要借助图像符号来表现,如插图和摄影。图像符号传达的内容是其发挥功能性作用的根本动力,这作用于受众就产生了“情感交流”般的互动,三者共同进行“故事”的叙述。狄野教授认为:“视觉的图像话语是所描述对象视觉语境的重建或再造,可以建构类比的概念与意义,也可以获得叙事和写意的描述性功能。图像话语构造单位相当于文字语言中的句子或大于句子的段落、文本,有溝通对象、上下文关系等多元的信息语境。”[2]这里视觉语境的重建或再造铸就了叙事文本的叙事功能,如有叙事主体、有故事情节、能与受众产生互动等。

美国著名图像理论专家米歇尔认为,图像叙事必须包括情节、时间和空间三大要素,并通常以此三者为基础展开。就像你看到鸽子图案想到了它比喻和平,咬了一口的苹果象征苹果产品,由于它们并不具有故事性的丰富内涵,所以并不具备叙事性,最多只起到了叙述的作用。故事性需要情节作为支撑,而情节强调过程性,强调开始、过程、结束。图像叙事同样强调时间,强调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毫无疑问,时间对故事情节也起到了串联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说明性的作用,其虽然不是叙事主体,但没有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语境。此外,设计师作为叙述人,需要设计故事的走向,以有效传达信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叙事是一种设计,而设计也是一种叙事。设计师对故事的开始、过程、结果的设计体现了一种秩序,即时间的秩序。

视觉叙事的空间主要来源于版面设置和幅面尺寸。段炼在《视觉叙事的结构和话语》中把叙事结构概括成画框和画的关系,画幅可以看作是框,框里的景色则为画,其视觉性在于看与被看的关系,其借助的是画框在视觉上制造的空间距离和看与被看的分离。视觉图像以一种空间性的“时间切片”被转化为叙事文本。在灾难主题海报中也是如此,设计师通过娴熟的设计手法将画面定格在那一刻。例如,入选第三届中国国家海报双年展的斯洛文尼亚设计师拉多万·詹科为“印度洋海啸”设计的海报作品《海啸》为中国设计界广为熟知。海报画面大浪滔天,摄人心魄,以此情景作为海报主体图形,引发读者想象,汹涌的海浪仿佛在下一秒就要砸向海面。远处的朦胧的似乎平静的海面与前面的汹涌的海浪形成鲜明对比,空间进一步被拉伸,有力地传达出海啸带来的恐惧和摄人心魄。又如,俄罗斯设计师奥斯腾鲁佩为“9·11”事件设计的海报通过对文字有秩序的排列组成了世贸大厦的形状,海报中一架不期而至的不速之客——飞机自画外快速突入,飞机定格在接触到大楼的那一刻,“世贸大厦”已经开始倾斜。在这幅海报作品中,飞机由画外“飞入”画内、“世贸大厦”从直到倾斜倒塌的时间、飞机本身飞行的空间、飞机穿过大楼的空间、大楼倾斜的空间,如此总总,空间以及整个事件的情节造就了这幅作品的叙事性。

总之,叙事性的构建由情节、时间和空间三大因素构成,三者缺一不可。

2 灾难主题海报的视觉叙事表现方式

视觉叙事的表现手法体现在灾难主题海报中主要有三种,即以文字图形化、绘画、图像符号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文字图形化中的文字作为图形的一部分,文字本身的识别性让它格外跳脱,时刻提醒人们它的内涵。将文字的偏旁部首替代以图形或将文字组成一个图形,无论如何,二者都相生相息,散发着“互文”的魅力。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来说文字图形化有两种表现途经。一是纯文字表现。设计师通过对文字本身进行装饰性的加工处理或者从编排角度对文字进行空间性安排。文字本身的识别性有助于海报画面的直观性解读,以形解意,形意相生,宛如“互文”。例如,迟同斌为2020新冠肺炎设计的《坚持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等系列海报,在文字的大小、排列方式等方面都暗含巧思,对标题文字进行了字体设计,无论是风格上还是大小上都与辅助文字形成对照。此外,版面还有部分留白,与文字块形成对比,整个版面张弛有度,视觉上也更具有空间感。又如,日本设计师广村正彰2005年为纪念阪神大震灾10周年设计的纯文字海报《活》,采用简单的黑、红、白作为颜色,整个版面的字体排列秩序井然又不乏生动。二是文字与图形的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解读作品,更加具有趣味性。相较于纯文字表现来说,文字与图形结合在表现叙事性方面更为突出。例如,刘燕泉、曹建东为新冠肺炎设计的《2020众志成城》海报,海报主体是叠在一起的“众”,三人为一众,层层叠加果然众志成城,字的轮廓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的形状,传递出作者对武汉人民的关切和挂念。又如,石鑫为新冠肺炎设计的海报作品《KO!》,海报中以烧焦了的新冠病毒代替“O”,病毒的形状与“O”的形状存在的共性使得替换十分自然,读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理解起来也毫无压力,更精彩的是烧焦的病毒与“KO”本身巧妙“互文”。再如,卡尔·萨梅拉为汶川地震所创作的海报《YOU CAN SAVE LIVES》,分别把“Y”换成人民币符号“¥”,把“C”换成欧元符号“”,把“S”首字母换成美元符号“$”,把“L”换成英镑符号“£”。用世界货币符号来替换字母,言简意赅,传达出世界人民都在为汶川祈福,与汶川同在的信念,可谓深入人心。

海报中的绘画表现也别有魅力。20世纪之后,不少艺术家的个性化语言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其中绘画成为一种不错的表现方式,绘画独具的感染力为海报的创新贡献了相当的力量。例如,王炎为新冠肺炎设计的《肺炎攻略》,通过绘画的表现方式,展示了免接触、勤洗手、勤开窗、肉煮熟等四个画面,向大众传达在肺炎肆虐的背景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共克時艰。

另外,德国当代国际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教授曾经这样说:“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例如,一个匿名网友为澳洲山火设计的海报,海报主体是一颗热得快融化了的小熊太妃糖,传递出山火之甚以及山火肆虐下动物们堪忧的生存现状。又如,1898年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的《时局全图》,以一幅简易的中国地图为背景。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一头凶猛硕大的黑熊占据东北、华北地区,暗指当时正在疯狂侵略中国的沙皇俄国;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则画着一只凶猛的老虎,象征大英帝国对中国的侵略;在两广及云南与越南北部则画着一只巨大的癞蛤蟆,暗指法国对这些地区的侵略;在东边,把日本领土画成一个妖光四射的太阳,牢牢抓住中国的台湾,另外放射出若干道光线牢牢控制中国官吏的脑袋;在中国东南面的台湾地区与菲律宾之间,一只老鹰飞来,暗指美国飞来分食。画面上还有几个颟顸无能及昏睡不醒的清朝官吏形象。直观形象地表现列强想要瓜分中国的野心,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3 结语

本文以灾难主题海报为例探索其中的视觉叙事原理,从叙事思维、叙事构建、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切入,进行阐述与举例,揭示海报设计中视觉叙事的多角度内涵。并且,从叙事角度切入,在解释视觉叙事的同时,阐释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的思路。从这一点出发,对海报中的视觉叙事研究对推进视觉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

[2] 狄野.视觉叙事中的图像构建与传播[J].装饰,2015(2):130.

作者简介:邹晓雪(199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邹晓雨(199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