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越峰
有一位杭州姑娘,当年浙江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去装电表接电……1985年出生的徐川子,现在是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滨江供电分公司市场客户部(互联网事业部)主任,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高级工程师。
12年前,徐川子在浙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有人问她:“为什么选这个专业,这不是男孩子读的吗?”毕业后,她进入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成为一名装表接电工,又有人问她:“这个活是男人干的,你可以吗?”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五一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纷纷朝徐川子而来时,这些疑问都有了答案。
疫情防控期间,基层防控工作压力巨大。徐川子想到,能否借助电力大数据来缓解基层防控工作的压力。比如家里有人跟没人时,用电数据是有明显区别的,这点区别或许就能成为预判工具。她的想法很快获得了相关单位支持。于是,徐川子和团队集纳了滨江区试点区域160个小区的用电数据,把这些平时“锁”在数据库里的信息拿出来,根据居民短暂和长期外出、举家返回、隔离人员异动3种场景,构建起6套算法模型,勾画出区域内人员分布和流动情况,准确率达到了97%。借助这些数据,还能预测一个区域内流动人口的短期增减情况,方便基层提前分配人手。这一套系统,从萌生想法到落地應用,仅用了5天时间,但背后是150余万条次的大数据巡航。
徐川子2019年还荣获“2019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可持续发展先锋人物”荣誉。这份殊荣的背后,跟一张绿色“碳单”有关。
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如今是“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的明星村。在星罗棋布的民宿中,一家叫“麦浪”的民宿,推出一项非常有趣的福利——游客离店前,扫一个二维码,就能知道自己住店期间的能耗和排名,如果减排明显的,就能获得住店优惠。这就是绿色“碳单”。目前,全浙江已经有500余家酒店用上了“碳单”,跟同期数据相比,一年能减少约10%的能耗。
六年前,一些农村的支小路在地图上都搜不到,电力检修人员进村还要抄表员带队。徐川子就想:“要是开发出一套系统,能自动寻觅装电点位就好了。”于是,她和团队模仿“咕咚”记录运动轨迹的功能,结合经纬度和图文,把每个用电单元的位置都录进了系统,并同步到电力检修员的手机。这意味着进村检修,再也不需要“导游”了。
“这项技术经鉴定处于国际领先,也让我们初尝了创新的价值所在。”徐川子带领团队连续攻克了采集设备检修难、采集运维派工粗放、计量装置缺陷判别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获国家级创新成果5项,申请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部分技术如今甚至扩展到其他行业,比如应用到了快递行业上。“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作为电力人,时刻都要探索和研究前沿技术,通过技术创新让电网变得更坚强、让客户更信任。”徐川子说。
徐川子自认并非“天赋型选手”,小时候离家不远的场口变电站,是她父亲工作的地方。变电站里的电箱、电网,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大人,父亲的“安全提示”等,构成了她记忆中的乡音。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2008年毕业时,徐川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从事电力行业。她考入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穿上了蓝工装,成为富阳电力客服中心计量班的一名装表接电工。
基层的锤炼很磨人,每一次装电表都要很沉得下心。“最难的是夏天,外面40℃,变压器房间就有近50℃。在火炉般的屋子里,我们要挂电表、接线、通电、调试、检查,一套流程下来,衣服肯定湿透了。”她说。然而,她接的电表线路总是排得整整齐齐。同事们说,看一眼线路的拐角,就知道是不是她做的,因为她总会把拐角扭成正儿八经的90度,跟工艺品似的。
“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担得起坚强电网的脊梁,也做得了智慧电网的桥梁。”徐川子说,这是她心目中优秀电力人的形象,也是她努力的方向。
编后语
“跑到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痛苦些什么,问他要些什么。”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期许。徐川子的“成长梯”正是从基层“蹲苗”起步,稳扎、实扎、深扎,把名校标签转换为创新源泉,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了一条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