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互助宣布正式关停,蚂蚁集团旗下的相互宝面临用户骤减境地,百度灯火互助在去年就宣布下线……从2015年网络互助进入大众视线,到2018年前后互联网巨头扎堆入场,再到如今行业频频遭遇瓶颈,网络互助引发广泛关注。
网络互助进入瓶颈期
上线一年半,美团互助的用户人数曾达到1500万,仅次于蚂蚁集团的相互宝,从一开始的高调问世到如今的黯然落幕,犹如昙花一现。
对此,美团对记者表示:“因业务调整,关停后将继续聚焦公司主业发展。”
“老二”离场,“老大”相互宝的处境也并不理想。随着分摊费越来越高,近几个月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主动退出相互宝。相互宝公示的分摊数据显示,2020年11月第一期分摊人数为10580.35万人,2021年2月第一期分摊人数为9847.47万人,分摊人数持续减少,且跌破1亿人。
相互宝一开始打出了“低门槛,高赔付”“0元加入,最高30万互助金”“1亿人彼此守护” 等令人动心的口号,上线半年用户数就突破5000万,一年后用户数破亿。
蚂蚁集团此前发布的《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互助参与人数将达到4.5亿人。而如今的现状是,网络互助已然进入了瓶颈期,用户增长承压、投诉纠纷不断、监管真空地带等问题缠身,各家机构不得不进入“冷静期”。
中金公司的研报认为,部分用户本来抱着获取长期保障的初衷加入网络互助计划,业务突然关停将损伤用户对互助计划可持续性的信心。实际上,近几个月来,一些互助平台均面临用户加速退出的困局。
除了信任的减退,背后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需要分摊的金额越来越高。相互宝每期分摊金额从2019年的几毛钱一路上涨至如今的逾5元。对于分摊金额的上涨,相互宝曾对外回应是因为成员的疾病发生率开始走高,所以分摊金额随着救助人数的增多而变多。
网络互助的实质并非公益
在投诉平台上,关于互助计划的投诉有不少,主要涉及虚假宣传、诱导加入、莫名扣费、退出难、理赔纠纷等。
记者此前体验了美团互助,发现页面上写着“免费领保障”,实际上,一旦点击加入就要授权自动扣款,每月13日和27日为分摊日,也就是加入后就会每月在分摊日自动扣款。
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表示,网络互助平台一般载体为科技公司,其经营的互助性产品有保险的性质,却不属于保险公司,进入门槛低,在开展业务中假借保险名义和保险术语夸大宣传的现象普遍存在。2019年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事件引发社会关注,网络互助平台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的问题显露无遗。
相互宝还有过一段被监管叫停继而更名的历史。相互宝一开始名为“相互保”,是一款保险产品,但2018年11月27日,由于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被监管叫停。蚂蚁随后将相互保更名为相互宝,并将其定位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互助计划。这一字之差,让这款产品得以规避了监管,不断做大。
实际上,对于平台而言,网络互助并非做公益。以相互宝为例,每救助1人,相互宝会按照8%的互助金收取管理费。简单地說,申请救助的金额越高,相互宝获得的管理费越多。
张琳认为,与商业保险公司“少赔才多赚”的机制不同,互助平台的管理与互助金发放挂钩。也就是说,赔得越多平台提成越多,而赔款由全体成员分摊。这种计提费用的方式,会造成平台和会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近年来,网络互助平台不断做大,将其纳入监管的呼声不断高涨。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曾撰文直接点名相互宝等网络互助仍处于无监管状态,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让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对此,国内保险监管部门应将网络互助平台纳入监管,并尽快研究准入标准,实现持牌经营和合法经营。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4期 王淑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