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在多民族课堂上的培养策略

2021-05-10 15:50张刘越
教育界·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少数民族培养策略

张刘越

【摘要】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对国家稳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价值。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口语交际作为文字表达的主要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学生表达自我、融入社会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口语交际;少数民族;培养策略

目前,我國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普通话教学,但是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由于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社会资源等因素,有些学生在语言表达与运用上仍然呈现较低的水平。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展援疆工作一年来,笔者观察到身边的少数民族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大多是“重写轻说”,忽略了口语交际在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明确在多民族课堂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探究在多民族课堂中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多民族课堂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口语交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口语表达技巧对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提升语言学习水平,更能帮助学生自信地进行自我表达,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民族与民族间的交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因而普通话文字的推广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之一。少数民族的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是少数民族语言,部分偏远地区学生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汉语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在多民族课堂上,我们会看到部分少数民族孩子因为语音语调的不标准,羞于表达,不愿张口说话。口语交际是听说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它也包括在实际过程中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能力的运用。因而关注多民族课堂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既能让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成长为有自我表达能力的孩童,还能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维系民族稳定团结。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在多民族课堂上的培养

(一)以读促说,确保表达规范性

少数民族学生想要提升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面对的是表达不规范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学生校外生活的环境都是接触少数民族语言较多,因而很多学生使用普通话表达时语序表达不正确。例如哈萨克族语言和维吾尔族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部分学生在说话时仍然会使用“主宾谓”这样的语序,导致对普通话的整体表达是混乱的。除了语序问题,部分学生还会保留方言用语习惯,比如“我和妈妈说话”,当地学生习惯说成“我给妈妈说话”。

如何高效快速地纠正学生语序等规范性问题?大声朗读经典美文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整体水平不高,朗读中存在拖音、断句不明等问题,也就导致当地语文教师不愿意过多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但事实上,教材中的文章,除古诗文外,大多是运用普通话书写的经典文学作品,无论是从表达的规范性还是语言的文学性来说,都是非常值得诵读的。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挑选出青头和红头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中的提示语,再指导朗读。让学生知晓对话时,除了“说”,还可以用“问”“喊”等词语。接着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不小心受伤了,你会怎么向同学求助?指导学生在紧急情况时把事情说清楚。所以,大声朗读文本,既是朗读训练的要求之一,也是学生掌握规范表达的途径之一。

(二)切实创境,力求表达合理性

在多民族课堂中,不同民族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如果死板地按照教材提供的交际情境进行口语能力训练,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表达的障碍和羞愧心理。

例如在教学《名字里故事》时,教师先解释自己名字的意思。因为教师是汉族,所以名字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含义。此时班级中汉族学生都能踊跃发言,但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因为不能把名字单独拆开来解释,就不愿意回答。这时教师需要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机会,并且可以借助历史上著名人物如“成吉思汗”等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是有意义的,这样少数民族学生都能自信地进行表达。

只有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生活,才能搭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表达的舞台。今年暑期,因为乌鲁木齐的疫情,学生都无法出游,只能居家学习,因此,当同学们交流《我的暑假生活》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样“在家写作业”“做家务”,部分学生对这样的交流缺乏兴趣。教师可以改变设计,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如果疫情过去,你最想去做什么?让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展望假期生活,这样整个交际过程就会更加多样化,更具趣味性。

(三)科学建模,提高表达逻辑性

由于缺少规范化的语言表达训练,加上游牧民族自由奔放的性格,学生在接触口语交际初期,表达的内容都非常随意。很多学生在交流时思维非常发散,很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因此,加强口语表达的逻辑训练就更为重要。例如在《有趣的小松鼠》这一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借助表格,引导学生对小松鼠的皮毛、眼睛、耳朵、爪子等部位进行观察,做到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描述。

借助表格、树状图或者思维导图等思维模型,都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进行有逻辑的表达。在交流《身边的“小事”》时,学生就由“小”事入手,在班级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分类出“温暖”“开心”“难过”“愤怒”等不同情感主导的事件,再把每个情感分支细化成“养一只小猫”“得到别人夸奖”“帮助老奶奶买菜”“看到随地吐痰的人”等具体事件。思维导图模型让学生在打开思维的同时,仍然能有一根线牵引着他们的思绪,这样的叙述能有中心、有重点,学生对如何讲述一件事这样的主题交流活动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知趣明理,重视倾听专注度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关注表达能力的训练,交际中的另一方即听者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少数民族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说,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听。学听,其实是一门学问。提高倾听的专注度,首先要听得全面,其次要听得用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小组讨论—组员总结—课堂展示”这样的环节,让倾听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在一次口语交际活动《聊聊我们的校园》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分小组观察校园各处景物,小组内学生轮流发言,再由记录员做总结。请学生使用“我们组经过观察,有的同学发现……有的同学发现……”这样的规范句式进行发言。接着,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后再补充。在这样的分组交流中,学生必须对同学的发言认真倾听并记录,并筛选整合。这种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在一个学习群体中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听得全面。

那么如何能引导学生听得用心呢?在传统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会忽视“听者”的表达需求,因此扮演“听者”的学生往往游离于对话之外。例如《请教》这一口语交际中,需要提出“请教”的学生会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有礼貌地进行请教但是接受“请教”的学生常常只需要回答“好的”“没问题”等。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在不预设的情况下向别人请教,并且允许“听者”可以去刁难“请教者”。这样看似没有礼貌却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让学生非常兴奋,会在对话中彼此用心倾听,并抓住对方话语的重点进行“交锋”,令整个交际活动变得更加有趣起来。无论是“请教者”还是“被请教者”都乐于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且对话充满生活气息。

(五)延伸课外,增强交际实用性

口语交际训练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难题。那么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对话,更能提升学生实际运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场合则是在课外。只有学生能够把课堂随学真实地运用于课堂之外,解決实际难题,才能让他们爱上表达。

在一次放学排队时,某个其他班级的学生因为大声喧哗被值日老师批评,那位学生却谎称自己是我们班级的学生,导致整个班级被通报。我们班级学生因此情绪非常沮丧。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学生派代表和值日老师说明这一情况。在讨论中,同学们为了处理好这一事情,总结出该派谁去说、如何说明前因后果、用何种态度去解决等交际细节。当最后那位值日老师前来道歉时,学生都因为亲自解决了一件生活中的难题而开心。让口语交际在生活中真实地发生,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交际”的重要性。

三、结语

对于普通话基础较为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最直观的感受。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中、社会上,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将会帮助他们表达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难题。在一个多民族课堂中,只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多民族课堂就是社会的小小缩影,只有处于这个群体里的学生们都善于交流,乐于交流,才能真正打造和谐温馨的多民族课堂,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少数民族培养策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