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红
【摘要】美术作为美化生活的工具,不能独立于生活之外面存在。在小学阶段为学生介绍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的导入环节和施教环节,以便引导美术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学生
“感受”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情绪,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知识,也要对学生渗透欣赏美的技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体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感觉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这样不仅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抵触感,从而降低学习美术知识的动力。所以,“生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能够让学生从客观的事物出发产生主观的情感,从而形成美的感受。在当前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并从美术课堂中过渡到生活层面,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逐步走向生活化。
一、实施生活导入,拉近距离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教师往往希望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抽丝剥茧,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以期学生能对教材上的知识全盘接收。然而,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当学生单纯以教材为基础学习美术知识时,常会因为所学内容过于抽象而产生距离感,以至于降低在美术课堂上的积极性。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美术教师可以结合美术知识,从生活的角度进行导入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走进美术课堂,从而拉近学生与美术课堂的距离。
例如,在小学美术《剪纸中的吉祥纹样》这一课中,主要介绍了剪纸艺术中的吉祥纹样,以及这些吉祥纹样的美好寓意。剪纸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事物,所以教师就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为学生进行导入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春节时贴春联、贴窗花的场景,引导学生从红红火火的色彩冲击中初步感受剪纸上承载的美好寓意。随后,教师再将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剪纸图样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提出“除了这些纹样,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纹样呢?”“为什么叫这些纹样为吉祥纹样呢?”“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呢?”“这些图案上描述了怎样的内容呢?”等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在本节课上,从而拉近与本节课的距离,更积极地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探索。
不难看出,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有用的元素,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带给学生熟悉的感觉,让学生主动地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从而从心底接受美术知识,主动地建构美术知识。
二、打造生活情境,强化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这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如果教师不对学生活跃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走神等情况,以致注意力不能始终聚焦在美术课堂上,也无法真正实现对美的感受。而生活情境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场景,在生活情境中学生会主动地感受和体验美术知识的存在,并将注意力和思维始终放在美术课堂上。所以,在为学生介绍美术知识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利用生活元素创建情境,在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效果。
以小学美术《生活中的暖色》这一课来说,当教师单纯地利用教材为学生介绍暖色的色彩特点,以及暖色所传达的视觉感受时,学生很难真正地体验到暖色带来的审美感受,对此,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元素进行情境的创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阳光下照耀的小村屋、黄色的花朵和红色的楓叶等图片,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走进现实生活。显而易见,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情境的创建,不仅可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目光始终放在美术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美进行体验,增强自身对美的欣赏感受。
三、生活元素联想,培养思维
新课改教育思想对美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使得学生可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美术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生活实物,并让学生对生活实物的外形、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使得学生在了解生活实物的结构和作用中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更多新颖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也能够形成愉悦的学习体验,养成对生活实物进行联想的习惯,从而促进美术思维的有效形成。
比如,在小学美术《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激活想象力和创造的热情,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生活日用品跳舞的片段,并向学生提出“在影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日用品与影片中的日用品有什么不同呢?”等问题,使得学生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逐步走进本节课中,展开与生活日用品有关的联想。随后,教师将鞋、锅碗瓢盆、香皂盒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创造性的联想,让学生可以基于生活日用品实现想象力的有效发展。
显然,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会给现实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使得学生在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强化美术创新思维。
四、动手美化生活,强化应用
生活是最为丰富的素材库,在组织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从生活中为学生选取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创作的素材,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直观的观察,思索如何对生活元素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新的艺术价值。此外,当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实物进行改造后,也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实物的再利用价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地在生活中对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从而达到美化生活的结果,助力学生勤俭节约等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美术教师在为学生介绍美术知识时,应当主动地引入生活元素,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双手创造美。
例如,在小学美术《多姿多彩的靠垫》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改造,让学生在动手中美化生活。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收集家中不穿的衣服、不用的床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素材。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介绍靠垫的主要外形和结构,并让学生对形状、色彩、图案不同的靠垫进行欣赏。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靠垫外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我们在哪里经常见到这些材料呢?”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说出“布料”“衣服”等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课下准备的废旧衣物,并使用剪刀和针线等,对废旧衣物进行裁剪和拼接,从而制作出各种形状各异、样式百态的新颖靠垫。
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裁剪,能够重新定位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发现生活元素的艺术价值,从而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对生活的美化。
五、利用网络技术,延伸课堂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终身美术意识的发展情况,所以,教师也期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主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完成对美术知识的建构。而教育资源的制约,导致这一想法始终得不到落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资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因此,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应认识到这些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制作講解美术知识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
比如,对于小学美术《自行车局部写生》这一课来说,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技术,延伸学生的学习时空,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先对课本进行解读,指出自行车的基本结构、线条造型的表现手法等知识,这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随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进行微课的制作,并按照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对微课的整体时长进行把控。紧接着,教师将做好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观看这一视频,并从视频中学习自行车局部的结构,以及对局部进行写生的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根据视频,对家中的自行车进行写生练习”的任务,引导学生更为细致地吸取微课中的知识,进一步将美术学科中的学习内容延伸到生活中。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将美术知识引入现实生活创造了新的途径,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美术知识的建构,从而让美术课堂走向生活化。
总而言之,美术学科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为学生介绍美术知识时,教师除了要擅于挖掘美术课堂中的生活元素,也应当在生活中找到美术知识的落脚点,使得美术课堂在走向生活化中彰显魅力。然而,在目前的美术学科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因素影响美术课堂走向生活化,所以,教师应主动改良传统教学手段,更新以往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课堂的各个角落中,真正地打造生活化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嘉.新课程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9):43-44.
[2]武昊彤.扎根生活土壤 绽放教育之花—小学美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探索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72.
[3]陈超.生活化教学与小学美术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160-161.
[4]魏思东.构建开放式的小学美术和谐新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