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家大师的艺术作品能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倾听,听学生的困惑,听学生的思路,听学生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伙伴的发言,听老师的讲解,在师生彼此的尊重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学习。
【关键词】记忆画;观察;美术创作
【版别】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册数】六年级上册
【课题】第十四课 爸爸妈妈
【教学设计者】王苏阳
【教学目标】运用记忆画的形式表现爸爸妈妈的形象特点,重点描绘他们的外貌、职业特征和神情,并适当添画相关的情境。
【教学重点】细致观察爸爸妈妈的特征,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绘画形式和构图形式表现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名作绘本,示范引领
将英国绘本巨匠安东尼·布朗的经典作品《我妈妈》《我爸爸》的绘本放在实物投影下,与学生共同分享。
由对著名绘本《我爸爸》《我妈妈》的赏析开始,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画家别具一格的人物表现手法和构图形式,学生以此为鉴,从而生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安东尼·布朗喜欢精细描绘,色彩明快,构图有超现实风,他笔下的爸爸、妈妈显得那样与众不同,你最欣赏哪些画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各抒己见,“表现妈妈厨艺高超时,为妈妈设计了一顶厨师帽,双臂交叉显得妈妈很自信!”“嗬!表现爸爸力气大时,画家用大猩猩的模样穿上了爸爸的衣服!”……由此,我顺利引入到今天的绘画主题—爸爸妈妈。
二、指上亲情,伙伴交流
前后四人小组,针对“爸爸妈妈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你们一起经历过哪些难忘的瞬间?”等趣味话题进行研讨交流。学生和组里的伙伴展示爸爸妈妈的照片,分享照片里的故事。接着,我设计了指偶游戏活动,请学生选择爸爸或妈妈的形象,设计指偶玩具。接着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指偶玩具,交流设计思路和分析爸爸、妈妈的形象。
趣味性的指偶游戏活动,为后面的绘画创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由简到繁,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在为指偶人物玩具进行描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抓住人物主要外在特征的重要性,甚至有学生已经提前考虑到了家长的职业特点等细节。
三、回忆总结,造型分析
(1)想一想:在创作指偶玩具时,你是如何运用造型特点来展现爸爸或妈妈的形象?描绘了哪些细节突出他们的个性特征?请学生同座间交流分享。
(2)比一比:外貌—比较爸爸、妈妈在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呈现的不同体貌特征。情境—结合爸爸、妈妈的工作环境、生活场景和服装等方面,丰富他们的人物形象刻画。神情—爸爸、妈妈生动的面部表情变化,揭示他们的内心活动。
(3)试一试:用深色笔单线条勾画爸爸或妈妈的形象,侧重于体现他们的年龄、神情和形态特点等。请作品有代表性的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亮点。
本课的创作内容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爸爸、妈妈的小任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再结合相应的照片,从而创作出体现学生对爸爸、妈妈美好情感的温情画作。因此设计了两次学生操作练笔的环节,层层递进。
练习一:制作指偶玩具,运用趣味游戏活动的形式,表现了爸爸、妈妈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表达的美术创作乐趣,进一步完善人物画的创作方法。
练习二:在习作画本上作画,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发现各种维度的构图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自己回忆或是想象中的趣味场景。
四、局部示范,经典品读
展示学生在人物单元的第一幅人物绘画作品,《个性的我》线描写生自画像,请学生简单评析同学的画作,找出相同的闪光点—抓住了人物的五官特征来表现。
本课的作业不是写生爸爸或妈妈的照片,而是通過爸妈的服饰、动作、神情等表现出爸爸或妈妈给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一个画面。要特别关注描绘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情,还可以适当添画场景或道具。我通过课件、现场局部演示的方式,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人物的表现方法,结合了名家大师的作品来帮助学生解决画面的构图问题。
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就正式接触过人物写生练习,对于人物绘画有一定的基础,我在本课中结合爸爸妈妈的发型、五官、配饰等进行局部示范,运用单线描绘的手法进行创作,将重点放在了发型的表现、人物表现内容的选择、画面构图的设计三个板块。发型,尤其是妈妈的发型,较之学生来说变化丰富,造型多样,师生互动交流。我现场范画几种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发型,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本次的作业形式,启发学生通过前期的细致观察和了解,回忆一个最能反映爸爸或妈妈主要特点的画面来表现。题材的选择可以看出学生对爸爸或妈妈的了解和亲近程度。有了愿意表现的内容,不一定就能创作出生动的画面,名家大师的画作能够给学生无声的指导,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扩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悟、提升,形成自己的观点,为他们接下来的创作夯实基础。
五、个性创作,伙伴分享
1. 创作建议:(1)为爸爸或妈妈创作一幅肖像画,重点表现出他们的体貌特征、职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等;(2)添加合适的场景、道具,突出表现爸爸或妈妈的个性特点,展现他们不一样的精神风貌;(3)深色笔单线勾画,动作快的学生可以用喜欢的涂色工具着色。
2. 创作实践:(1)根据“创作建议”,学生进行创作练习;(2)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示范、辅导。
3. 创作分享:小组先展开交流与分享,由组员自己选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作品,请代表在全班进行作品介绍,由同学自己担任评委进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关注作品的优点,还鼓励学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对伙伴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学生课堂习作)
六、专题反思
(一)伙伴觀察,积累我的学习
本课的美术创作,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细致地观察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留心他(她)们在生活中的动作、神情和语言,了解他(她)们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观察他(她)们的容貌特征、穿着喜好……这样的事情,不是他人可以替代的,必须依靠自己自觉完成。有了一系列的源于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学生才能有底气进行创作。于是,我们在学生的作品中看到了科研型的“工作狂”老爸,热爱生活、注重个人形象的“时尚美妈”、乐于助人、默默资助贫困孩子的“爱心妈妈”,体魄强健、酷爱运动的“体育达人爸爸”……
(二)巧用媒材,促进我的学习
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美术画材表现作品。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和绘画表现力不尽相同,他们的画作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设计“创作建议”时,我会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实际绘画能力进行分层设计。有的孩子喜欢用线条造型,有的擅长搭配色彩,有的孩子作品稚拙童趣,有的则精致秀美,有的孩子作品奇思妙想,妙趣灵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运用不同媒材进行美术创作。不同媒材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丰富地表现内心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增强美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三)伙伴赏析,提升我的学习
在日常的美术课堂里,我一直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总是抓住时机,进行5分钟的随堂“微欣赏”或40分钟的“专题欣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使之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自主评价的培养,每一节美术课都会邀请学生轮流担任小评委,组成班级“大众评审团”,对教师、伙伴、名家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励他们积极动脑,争取提出有价值的修改建议。
名家大师的艺术作品能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成果。同龄人的作品更接地气,更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教师要善于倾听,听学生的困惑,听学生的思路,听学生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伙伴的发言,听老师的讲解,在师生彼此的尊重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