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锦阳 王洪阳 李中斌
【摘 要】生态、绿色逐渐成为这个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数字化的运用。论文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的管理思维,有效地将从企业离职的核心员工延伸为企业的“无边界资源”。在绿色、生态发展的背景下,争取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Abstract】Ecology and green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gital 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digit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management thinking of "internet +" to effectively extend the core employees who have left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border-free resources" of the enterpri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e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we strive to achieve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发展;核心员工;人力资源
【Keywords】"internet +"; green development; core employees; huma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3-0017-02
1 引言
有目共睹的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不断更迭。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绕不开的关键词。经济的高速列车在不断飞驰,“大经济观”的大格局带来的是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并重的发展轨迹,强调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应该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着重提高产品服务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绿色发展的能力,向着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不断维持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其自身的活力,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企业的绿色发展
谈到绿色发展,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只是节能减排,增大绿色植物覆盖面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从更大的格局出发,绿色发展并不局限于此。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节约内部资源,达到资源的有效循环,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这也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当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许多企业,都面临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核心员工的离职。核心员工之所以能成为核心员工,往往是因为他们掌握着某些对企业至关重要的核心技能,同时还担任着重要职位。从短期看,核心员工的离职会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运作,人心涣散,人力成本增加;从长期看,企业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人才优势,原本搭建好的人力资源体系遭受到冲击,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人才梯队建设,这将意味着企业未来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成本去招聘、培训新一批的员工。
3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成果,搭载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在知识创新的有力推动下,持续不断地给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剖开表面看本质,“互联网+”便可直截了当地理解为互联网与当前各个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但必须注意的是,这并不仅仅是对他们作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让互联网平台与各个传统的行业能够进行有深度、出成果、高效率的融合。利用好“互联网+”的思维,将互联网创造的优秀成果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中,使得互联网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优化作用。
4 互联网时代核心员工的离职
4.1 “互联网+”提供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
“互联网+”这个概念,直接从最浅层直观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任何传统的行业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共同形成一个全新的市场,传统行业联合互联网便可重获新生,但这个“+”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这是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企业打造的是生存环境,是企业生态系统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样的改变同时也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精尖技术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淘宝购物、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都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的产物,“互联网+”塑造和改变的不仅仅是商业型态,同时也在不断改变每一个独立个体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给个体提供一个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发展轨迹的机会,积极地扬长避短,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得高度的自我认同感。例如,“集体融资”这个概念就是个体依靠互联网的力量来汇聚成一个团体,去完成个体无法完成的事情,如大家一起去看球赛,一起发展慈善事业,甚至一起合伙成立公司,众人拾柴火焰高,原本遥不可及的夢想也许就在团队的力量下实现了。但是,互联网这一平台为大众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同时,其本身具有的“短、平、快”的鲜明特征催生了“粉丝经济”。例如,某一个狂热追星的粉丝,他的崇拜对象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同样的,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选择和自我定位也在不断变动。在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下,员工可以快速获取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企业核心优秀员工可以随心选择自己的心仪供职公司,离职的频率也随之升高。
4.2 追求工作价值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目标
核心员工是企业之中优秀员工群体的代表,该群体的工作目标清晰,工作动机强烈。他们认为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生存,工作得到的最大报酬就是工作所带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该群体的身上,离职二字不再避之不及,反而将会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全新标签。实现自我价值原本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金字塔顶部,生理需求才是基础。然而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优秀核心员工俨然成为管理大师德鲁克口中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自主性极强,忠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却又不断在追求工作价值,期望到达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六层——自我超越需求。“互联网+”之下,当企业的核心员工搜寻到更加广阔的舞台之时,离职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一种真实表现。因此,我们不难预见到的是:核心员工离职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路上的常见现象。
4.3 离职将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常见现象
既然已经具备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员工,那么该群体的离职对企业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他们的离职所带走的不仅仅是渠道、客户以及丰富的经验,最致命的是可能会带走其所掌握的企业的关键技术,这毫无疑问会给企业带来较为致命的伤害。除此之外,核心员工的离职还有可能带来蝴蝶效应。相关研究表明,一名核心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2~5名员工随之产生离职的想法,而3名核心员工的离职很可能会连带更多的员工想要离职,这无疑让组织需要支付较为高昂的人员置换成本。放眼整个行业,适度、合理的员工流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运作的结果,这实际上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让每个人都匹配上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这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但是,量变引起质变,过于频繁或者过多的核心员工离职,无疑会导致企业内部优质资源的流失,企业又须耗费成本重新投入资源,这必将给企业的运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有效地管理企业核心员工,保持企业内的员工相对稳定。
5 运用“互联网+”思维管理核心员工
5.1 数据化平台——建立信息动态跟踪系统
在这个大数据说话的时代,数据化平台无疑已经是企业管理员工的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从企业自身出发,这可以帮助延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触角,有效了解到企业已经离职的核心员工的最新职业发展状况,不仅可以有效掌握关键技术的变迁动态,同时还可以了解竞争市场的相关信息,即使该员工目前处于离职状态,也可以维系情感的纽带,将他们发展成为本企业的无边界成员,也为后续需要吸引人才回流提前做好一些准备。放眼世界,谷歌公司搭建了专门的离职员工网络平台,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Bain搭建了专门的离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数据平台。更特别的是,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本特别的校友录,记录的是已经离职的员工的相关信息,他们并不将员工的离职视为一种离开,而是当作“毕业离校”。离职的CEO、高管等均被视为其潜在的客户和丰富的隐藏资源。
5.2 柔性化管理——塑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心理框架理论认为,对于个体来说,同等损失所带来的影响其实比所得收益大得多。对于组织来说更是如此。失去一名优秀的员工在同等条件下可能比得到一名好员工更让组织感到恐慌。对于核心员工而言,每一段在公司的经历都蕴含着深刻的价值体验和情感体验。因此,组织要及时、有效地把握好员工的这种情感诉求,及时反思自身的错误,并且摒弃对待离职员工的传统心态和方法,不要随意去倾覆一艘船。和谐、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员工更加专心地工作,获得工作幸福感和归属感。
6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之下,企业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平台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优化,留住具有发展潜力和共同的目标的核心员工。即使目前暂时无法留住,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对离职的核心员工建立动态跟踪系统,密切关注该群体的发展,将他们纳入本企业的“无边界协同合作”的范畴之内,使得员工的离职管理不再是企业的“负资产”,让企业有效实现低碳运营,绿色发展。
【參考文献】
【1】郭薇.“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01):63-67.
【2】江凤娟,吴峰.互联网红利与我国人力资源跨越式发展[J].教育研究,2018,39(12):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