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琴 周书伟
刘素琴,周书伟,广东省中山市南朗云衢中学教师。
【整体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传统优秀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不少,苏轼作品有以下被选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
这五首诗文除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外,其他四首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这三首诗文可以看出苏轼有一个明显的心路变化历程,由最初的失意苦闷到中期的随缘自适到最后的了悟人生、乐观洒脱。但由于这些作品比较分散,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法整体把握,因此有必要整合在一起,再補充有关的课外阅读,形成一个“阅读群”,在对作品进行欣赏、比较、归纳中体会苏轼“出世做人、入世做事”的人生态度。
九年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成长期,再加上他们已学过不少古诗文,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把苏轼的这些作品加以整合,不仅可以加深对苏轼的认识,也能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从古典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做人做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吟诵苏轼入选初中教材的经典作品,并补充课外资料,以群文阅读的形式,了解苏轼在坎坷命运中的心路历程。
2.通过对苏轼已选和补充作品的分析、提练、表述,理解苏轼“以出世之道做人、以入世之道做事”的人生智慧。
3.通过情景对话,学习苏轼“以出世之道做人,以入世之道做事”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搜集和专著阅读,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
第一课时:以出世之道做人
一、聆听古风歌曲,解释“出世入世”
1.播放古风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吟诵该词,引出苏轼。
2.解释:“出世、入世”
【预设答案】:“出世、入世”本是佛教用语,“世”指凡尘俗世。“出世”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这里指抛开世俗杂事、欲望,一切随缘行事,与周围的人、事没有矛盾,达到精神超脱。“入世”就是步入社会;在这里是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设计意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仅以歌曲形式引出苏轼。“出世”“入世”学生大多不能理解,在此先解释清楚。
二、吟诵已学诗词,初步了解苏轼
1.学生吟诵小学、初中所学过的有关苏轼的诗词。
提示诗词题目:《题西林壁》《赠刘景文》《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浣溪沙》《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
2.问题:学习了苏轼这么多的诗文,你印象中的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设答案】:才华横溢、命运坎坷、豁达乐观、超然脱俗、有个性、有抱负……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吟诵苏轼的诗文,唤醒学生对苏轼的记忆,并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苏轼的初步印象,为下面分析苏轼的为人处事热身。
三、分析苏轼作品,理解出世入世
展示林语堂和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的才华和地位;简介“乌台诗案”,转入对苏轼心路历程的分析。
(一)复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学生吟诵该词。
2.问题:这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从词中你能看出苏轼当时的心情如何?
【预设答案】:害怕、惊慌,孤独、孤傲、高洁……
(二)补充《西江月》,让学生深刻了解苏轼的这种心情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三)补充:苏轼在黄州4年,写下大量诗文,词作近百首,占其整个词作的四分之一,黄州是他文学的颠峰。为解决生活的困顿,苏轼带领家人开垦耕种城东一块坡地,帮补生计,并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屑吃,贫者不解煮”,[2]遂有“东坡肉”“东坡羹”。他写信告诉堂兄:“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物,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2]
(四)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问题:从这篇文章中,你能读出苏轼怎样的心情?
【预设答案】:从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苏轼经过两年沉淀,心情已能平静下来,悠闲愉悦,随缘自适,获得了初步解脱,但仍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不甘。
(五)学习《定风波》
1.听经典传唱,学生自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老师范读,让学生达到熟能成诵。
2.小组合作,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主要意思。
3.小组讨论,思考: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苏轼的反应怎样?“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这些句子中你能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答案】:面对大自然的风雨,同行“皆狼狈”,苏轼独“一蓑烟雨任平生”,泰然自若、笑傲人生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大自然阴晴风雨变幻无常,人生亦然。只要你心中无雨无晴,就会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整首词表达了苏轼豁达、洒脱、乐观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多数学生心中,苏轼一向豁达、乐观;选取以上诗文目的是通过分析苏轼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明白:苏轼虽被称作“不可救药的乐观派”(林语堂),但乐观并非天生,是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苏轼在面对人生的坎坷时也有常人的惊慌、孤独,但他能想办法愉悦自己,调适心态。这样避免了人物简单化、脸谱化。学生正值青春期,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苏轼这种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态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也是很好的借鉴。
第二课时:以入世之道做事
(一)联系旧知:《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朗读、吟诵该词。
2.小组合作: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和前面所学的几首词相比,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一样吗?
【预设答案】:全词即景抒慨,积极进取,老当益壮,使人感奋。清泉寺下蕲水西流,有悖常理,苏轼据此联系人生,喊出了“誰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强音,这是不服老的宣言,这是自强不息者所焕发的生命华彩。
(二)学习新知:《江城子·密州出猎》
1.先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2.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你能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感?
【预设答案】上阙:写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下阙: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苏轼幼怀报国之志,饱读经书,满腹才华,渴望辅君治国。因政见不同调任外地,虽白霜染鬓,但仍豪情万丈,他看到边境防守虚弱,希望能像战国时魏尚那样杀敌卫国。
【设计意图】苏轼积极入世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两首词却洋溢着老当益壮、积极进取、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面对人生不幸一边自我调适,一边随时准备为国效力。
(三)课外拓展
1.组内互讲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苏轼在外放或贬谪之地所做的惠民之事,并抽三组上台展示。
2.补充材料:
(1)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学生齐读,说其大意。教师总结:
苏轼知密州时看到蝗灾泛滥,亲自到田间指导和帮助灭蝗;还提倡减税、兴修水利。不到一年,密州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发展,百废俱兴;他离任时,密州百姓恋恋不舍,“遮道哭泣”。
1069年,苏轼被贬儋州,任琼州别驾。初到时暂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当地官吏景仰东坡,派人稍加修葺,上级得知,将东坡赶出。东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
住在自己亲手搭建的“桄榔庵”中,生活极其艰难,面对这些不幸,他又做了什么呢?
(2)宋苏文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琼台记事录》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苏轼在海南有何影响?提问学生回答。
师总结:此前海南还没出过真正的读书人,苏轼传播中原文化,兴办学校,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苏轼离开海南后,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除了兴办学堂外,他还兴医治病。当地人非常迷信,生病时靠术士,倾家荡产也要买牛来祭神除病,苏轼说服他们驱除迷信,并亲赴乡野采摘草药,为人治病。他还劝重农桑:看到当地人懒于耕种,以打猎为生,田地多荒废,苏轼就劝说他们重视生产。还倡导民族平等——咨尔黎汉,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设计意图】苏轼积极入世的诗词学生接触的并不多,用两首词来证明苏轼入世稍显单薄,需要教师补充课外资料做支撑。这些资料有不少原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则增强说服力;一则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多文本整合能力。
【教师总结】
对自己的遭遇不介怀,不怨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调适自己,安贫乐道,随缘自适,这是苏轼,一个“以出世之道做人”的苏轼;积极投身社会,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怕批评,以身犯险,这也是苏轼,一个“以入世之道做事”的苏轼。
像苏轼这样的传统文化名人还有很多,我们学过的还有范仲淹、欧阳修、韩愈等,他们虽遭不幸,但都能调整心态,超然物外,摆脱小我,把国家民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出世和入世很好地结合于一身。也只有以出世之道做人,才能抽出精力,以入世之道做事,造福黎民。
四、穿越时光隧道,探究伟人思想
(一)情景设置
1.假如你是记者,报社安排你去采访苏轼,你会设计哪些问题?
2.假如苏轼被评上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
3.假如你是苏轼,你会对现在的中学生说些什么?
4.假如你到惠州参观苏轼的景点,面对苏轼雕塑,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任选一题,先组内讨论,再动笔写下来。
(二)提示
学做人、学做事:不要过多追求物质享受,不和别人比拼外在;专注学习,学好本领,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大处着眼——要有大战略,大格局,大计划。从小处入手——要抠细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三)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
【寄语】心有东坡在,万难都如风。漫长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群星闪耀,苏轼只是其中的一颗。许多像苏轼一样的文化巨人,用他们的人格行为和文章,滋润着我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生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很荣幸,担子也很重。但愿我们能够接好他们的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两节课的总结,目的是让学生从苏轼身上学会做人处事,淡泊名利,目光长远,有大格局,大抱负,提升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语堂著.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