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2021-05-10 14:49舒庆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公安机关诈骗

舒庆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便利。特别是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生产生活加速向线上转移,各行各业对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犯罪分子也更多借助网络实施非接触类犯罪,以电信网络诈骗(以下简称“电诈”)为代表的新型犯罪“异军突起”,给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党中央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我们打击治理“电诈”犯罪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会同相关政府部门,聚焦重点、以变应变,多措并举、尽锐出征,持续依法严打严防严控“电诈”犯罪,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实现了既遂数、立案数、案损数两年连降,破案数、抓获数三年连升。

“电诈”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突出犯罪活动

“电诈”主要是指不法分子在通信、互联网等渠道,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植入木马、网络诱导等非接触手段,诱骗被害人将资金转入其控制的银行账户、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行为。随着非现金支付的广泛应用,“电诈”已逐渐取代盗窃、抢劫等传统侵财犯罪,成为当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最突出问题。

“电诈”犯罪危害性大。被害人一旦坠入骗局,往往会蒙受巨额经济损失,甚至引发次生危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电诈”犯罪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2020年上海平均每名被害人损失达2.6万元,案值最高的一起被骗走了1225万元。对群众来说,被犯罪分子席卷而去的可能是“上学钱” “购房钱” “养老钱” “救命钱”,有被害人甚至一时想不开而走上绝路、家破人亡;对企业来说,大额周转资金被骗极易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有的企业甚至因此资金链断裂、歇业倒闭。2020年外省市有多家上市公司遭受“电诈”,有的被骗金额高达2千余万元,企业发出公告,造成股价大跌。

“电诈”犯罪迷惑性强。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诈骗,“电诈”犯罪分子藏身网络背后,深谙群众心理,套路手法多变,容易让人放下戒备心,甚至丧失基本判断,从而甘愿将钱财拱手送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电诈”手法多达6大类300多种,“套路”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一方面,犯罪分子炮制各种身份让人难辨真伪,从最早假冒“公检法”强令受害人转账,到现在度身定制“教师”身份要求家长“付学杂费”,假冒“老板”身份要求财会人员“转账货款”,等等。另一方面,犯罪分子制造动人的诱饵让人难以抗拒,比如以高额理财回报为名,引诱下载“定制”的交易软件,以前期小额赢利诱使大额追加投入,最终让受害者血本无归;以恋爱交友为名,诱骗被害人“为爱买单”,或引诱“裸聊”、事后要挟敲诈。

“电诈”犯罪治理难度高。“电诈”犯罪是典型的跨地域高科技犯罪,防范打击难度很大。犯罪分子利用电信网络高速发展之机,采取技术手段大范围布饵、地毯式群发,令人防不胜防。不少犯罪分子藏身境外,跨境实施诈骗、转移赃款,受到疫情、管辖、成本等因素影响,不管是抓捕还是追赃都很难。特别是近年来,“电诈”犯罪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也越来越细,治理难度直线上升。有的深耕“黑灰产业”,为犯罪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洗钱等“一条龙”服务;有的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诈骗“机器人” “木马”病毒等专业软件,使得骗局更难识破、证据更难收集。

坚持多管齐下,有效遏制“电诈”犯罪猖獗势头

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上海公安机关牵头联手各成员单位成立市反诈中心,统筹推进“打防管控宣建联”,有力遏制了“电诈”犯罪的高发势头。

线下与线上同步,广泛开展安全宣传。群众识骗防骗的意识能力是治理“电诈”的第一道防线。2020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联合基层治理力量,深入社区、企业、校园开展社会面防范宣传,累计出动警力57万余人次,开展登门入户宣讲,覆盖全市800余万户居民和10万余户商铺单位。特别是面向财会人员、学生、白领、中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推出定制宣传产品,针对性揭秘骗术,帮助他们更好地识破骗局。市反诈中心还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支付宝、微信、百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上开设“公众号”,持续向网站、手机APP用户推送反诈知识,努力营造无处不在的反“电诈”声势。

信息与资金并重,实时开展前端防阻。在与“电诈”犯罪的较量中,“技”高一筹,才能抢占先手。为了防范海量的诈骗信息“流入”,公安机关会同通信管理部门、运营商,研究落实反制措施,及时对发现的诈骗信息源头采取措施,日均反制诈骗电话20余万通、诈骗短信30余万条、恶意网址链接2亿次。为了防范受骗群众的资金“流出”,公安机关联手银行从被骗资金流转风险出发,推动落实“ATM转账延时到账”等干预措施,基本实现“接警即干预、接警即止付”,仅2020年就为群众避免了5.2亿元的直接损失,特别是面向企业的“对公账户网银交易风险防控”措施作用显著。2020年全市财会人员被骗案件、涉案金额同比分别下降60.4%和58.2%。

科技与人力结合,精准开展预警劝阻。劝阻潜在被害人是防止“电诈”发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公安机关紧盯诈骗分子动向,及时发现受骗群众,对正在实施的诈骗犯罪行为发出预警提示,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逐一提醒群众提高警惕。尤其是对尚未警觉、已被“洗脑”甚至准备转账的高危被害人,调集最近的民警赶赴现场见面劝阻,必要时动员家属、居村委干部、银行工作人员等配合劝说。2020年累计让20余万名身陷骗局的群众“迷途知返”。

治标与治本共济,深入开展打击挽损。创新打造了“全警种、全手段、全天候”打击犯罪新模式,对“电诈”案件坚持“每案必查、每案必侦、每案必追”,集中力量打团伙、追幕后。2020年抓获嫌疑人同比上升47.6%,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大震慑。同时,强力推进“断卡”行动,严打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累计抓获嫌疑人8100余人,缴获涉诈银行卡、电话卡2.6万余张,有力铲除“电诈”滋生土壤。

深化三项治理,坚决打赢打击治理攻坚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犯罪形态结构将从“接触”为主向“非接触”为主进一步演变,互联网将越发成为我们与犯罪斗争的主战场。上海公安机关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不断升级“电诈”犯罪治理的体系和能力,重拳出击,久久为功,更好地守牢群众的“钱袋子”、提高群众的“安全感”。

深化系统治理。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平台,将市反“电诈”联席会议的做法向各区延伸,更好地发挥部门专业优势、属地综合优势,联动融合、齐抓共管、因情施策,从整体上提升对“电诈”犯罪的治理效能。依托公安機关“情指勤舆援”融合作战机制,加强警种力量的整合和方法手段的集成,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全警参与、全力以赴,全链条发现、防范、打击“电诈”犯罪。

深化依法治理。推动银行、移动电信运营商等行业企业严格执行实名制等法律规定,依法严管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冒用他人身份申领银行卡手机卡等“黑灰产”,努力斩断犯罪分子的资金、通讯两条“命脉”,尽可能从源头上铲除“电诈”犯罪土壤。健全与检法机关的办理“电诈”案件会商机制,进一步统一认识、破解难题、细化标准,加大执法制度供给,为侦查打击、追赃挽损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深化综合治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基层治理平台的宣传引导作用,推出更多接地气、易接受的“现象级”作品,努力让更多群众对识诈、防诈的常识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全社会对“电诈”犯罪的“免疫力”,打好“人民战争”。发挥互联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紧盯网络诈骗新手法、新动向,合作研发更多“反诈黑科技”,抢占技术高地,拓展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发现、拦截、预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水平。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公安机关诈骗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拜访朋友
警惕电信诈骗
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的通知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浅谈自首制度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对群众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是怎么收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