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习作例文”的编排价值

2021-05-10 02:30张丽娜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例文杨梅小狗

张丽娜

三年级学生起步写作文离不开借鉴和仿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安排的习作例文是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如何有效利用呢?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两篇习作例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视域,明确价值

本单元以培养观察能力为主题,“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和“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整个单元编排上可分为五个板块:第一板块是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强调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第二板块是“交流平台”,通过讨论、交流,整理归纳出“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和“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两个知识点。第三板块“初试身手”,尝试写一写生活中观察的小片段,练习把留心观察到的新发现写出来,这等于是进行习作前的热身训练。第四板块是贴近儿童生活的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的习作引路,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使用的“样板”。第五板块是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集中指向核心——习作能力的习得,这是让学生借助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来落实语言表达上的训练要求,是单元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

整个单元功能明确,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表达方法;习作例文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知这些方法;单元习作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成果。单元内容围绕“观察”这个核心点,由整体到部分,最后再回归到整体,各项内容相互衔接,逐步渗透,循序渐进。这正体现了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所说的话:“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

由此可见,整个习作单元的功能定位都是指向表达、为了表达、完成表达,其核心目的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正确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功能,使习作教学落到实处。因此,备课时我们要运用更高层次的、整合的思维来看待整个单元的教学,不能将习作例文单独割裂开来,应该在整体视域下设计教学。

二、解读例文,探究策略

明确了习作例文的功能,教师还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整个单元的教学策略要把握学生表达的三个层阶:学得、习得、用得。这种结构化、阶梯化的三个台阶一个比一个高,层层递进,学生经历由知到行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学习层阶“学得”:通过学习《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是学得。

第二个学习层阶“习得”:第一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阅读例文,通过小狗的两件趣事,知道作者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来观察小狗。第二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在观察时要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觀察,注意事物的变化。围绕这两个核心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四大策略。

自读感悟。在《我家的小狗》导入新课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默读习作例文,思考:作者写了小狗的哪几件事?你觉得文中的“王子”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批注互参。旁批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把课后题和批注结合起来互参,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他们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

思维导图。《我爱故乡的杨梅》的作者把杨梅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将味道写得具体可感,是怎样进行细致观察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明确是从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入手,写出了杨梅的变化过程,还加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这在无形中告诉学生,在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时候,还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分类整合。《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放在一起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最大的特色。学生在《我家的小狗》这篇习作例文中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习作例文中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用眼睛看外形和颜色的变化,用手触摸表面,用鼻子闻气味,用嘴巴品尝味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不管是写狗的趣事,还是写杨梅的特点,只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文章就可以写得真实、生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真正了解一样事物需要持续观察,观察要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写事物的变化过程。

最后一个层阶是“用得”:习作训练是本单元的重头戏,让学生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它的学习策略是“学以致用”,学生在精读课文当中有“学得”,在习作例文当中有“习得”,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全部要把它用进去,这就是“用得”。

三、以生为本,灵活运用

在习作例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要么把习作例文当作“习作模板”,束缚了学生的创作个性;要么将习作例文用作“阅读文本”,忽视了导写功能。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使用时机和适度使用例文这两个“度”,使“习作例文”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1.例文前置,激发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能积极思维,主动写作。所以,教师可以将“习作例文”放在“初试身手”之前,或将两个板块合并,灵活运用,发挥例文的示范效用。

2.例文后置,诊断评价

也可以在习作之后运用例文,学生先按照要求进行写作,接着教师梳理出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再引入习作例文。由于此时阅读例文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生在阅读时就会特别认真,会自觉总结方法、利用批注,用心修改自己的习作。习作后用例文,针对性更强,直接发挥其帮助诊断、指导评价的功能。

3.灵活运用,注意整合

在运用习作例文的时候,全文和片段应该有机结合,而不是绝对割裂,这样才可以发挥例文的综合效用。教师可以先讲一篇例文,然后和习作有效衔接,再进行第二篇例文的教学;还可以让两篇例文在梯度上依次呈现,边读边写,组织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然后在习作教学中“用得”,这样的习作方法能将理性知识内化为习作行为。

不管如何运用、如何调整学习习作例文的先后顺序,毋庸置疑的是, 其运用不是一次性的,它可以成为学生多次回顾、对照与模仿的范例。

总而言之,要教好习作例文,教师必须在整体视域下解读文本。既要立足例文教作文,又要跳出例文教作文,立足学情,创造条件,激发兴趣,教给方法,让学生爱上习作,爱写习作,写好习作。

(本文系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研究课题“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例文选编价值及教学策略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XDKT6069)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方泉小学

猜你喜欢
例文杨梅小狗
清欢杨梅酸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杨梅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腊月杨梅红
杨梅
小狗的憧憬
小狗
小狗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