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单篇文本深度教学探究

2021-05-10 02:30孙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油麻草房子节选自

孙敏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部编教材要求每学期必读名著两部,选读名著4部,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量。部编教材编写时,还增添了名著的节选篇章,如《秋天的怀念》节选自《我的地坛》《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等。当无数节选的文本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时,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显然,从整本书节选而来的文本,教学时不能脱离整本书而单独进行讲授。

一、关注整本书内容,清晰了解小说情节

有人说:“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 《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文章开头:“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这是生活改变的开始。但如果仅仅只是阅读所选文字,学生将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变化及成长。杜小康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杜小康家有油麻地最高大也最结实的房子”“后三间,左两间,右两间,前面立起一道高墙,连成一个大院。院门两扇,为红色。虽然已多年未上新漆,但那门在擦拭过之后,依然很亮,照得见人影”。这就是杜小康之前的生活状况。如此的家境,一夕之间改变,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也因此,他离开了最喜欢的学校。学生能够从这样的情境中了解失学的杜小康,会更加明白他的孤独与迷茫。《孤独之旅》结束在暴风雨之后,杜小康找到了鸭子,鸭子还生了蛋,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草房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过了一个星期,杜小康在校园门口出现了。他挎一只大柳篮子。柳篮里装着七零八碎的小商品。柳篮上还放了一只扁扁的分了许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颜色的糖块,或是小芝麻饼什么的。盒上还插了一块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东西在玻璃下显得很好看。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令油麻地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们都感到震惊的是,这个当初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和同学问好或打招呼。杜小康不沉浸于过去优越的生活,也不因现在生活的不堪而痛苦,他能正确地面对现实,这是他人生的成长,也让小说人物形象更立体。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提前阅读《草房子》中与杜小康相关的情节《红门》,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只有将文本置于整本书中,置于整个故事中,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二、立足整本书阅读,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温儒敏教授在谈到部编版的总体特色时提到:注意以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整本书主题进行把握,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孤独之旅》是一篇成长小说。从小说的具体情节,杜小康不得不离开同学、学校,和父亲两个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这让他感到孤独。“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也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面对大自然“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恐惧之后,又是更深的孤独,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然而却回不去。杜小康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也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和恐惧。这些都让他感到无限孤独。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杜小康像大人那样战胜了风暴,拢住了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是委屈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也是激动的哭,在承受了这样的“磨难”之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杜小康从害怕孤独、逃避孤独到学会坚强、勇敢面对、分担责任,这一蜕变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的过程。《草房子》记叙了油麻地小学校长的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杜小康面对生活的变故,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坚强面对,他坦然地接受生活给予他的一切,把这一切都当成是人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即使去学校售卖东西,也毫无卑微之色,这是真正心灵的成长,是自我的觉醒。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草房子》中的相关情节,与所选文本相结合,探讨杜小康成长的经历。只有将文本立于整本书中,学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題,让文本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发挥文学的力量。

三、联系整本书语言,把握作者写作特色

温儒敏教授说,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景物描写也是独具特色,他说:“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适应儿童的阅读追求,他注重对色彩的描绘与搭配,借色彩的感性形象去呈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而色彩描写其实也是一种抒情、一种渲染。“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茫茫”,是一片白色,给人一种空而远的感觉。这种空而远,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已成为遥远之物,眼前“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四周只是草滩或者洼地,已无一户人家”,重要的是因为内心对前方的茫然与恐惧——“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少年心中离开油麻地之初的心情正如眼前的这一片茫茫的水色,迷茫与害怕暴露无疑。当到达目的地芦苇荡里,眼前“如绿色的浪潮”瞬间就惊住了杜小康。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苇荡”呢?难道他真的没有见过芦苇荡?显然不是的。这只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在如此孤独的心境下,在前方如此迷茫的情况下,看到过这给人强大压迫感的绿潮般的芦苇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正反映了杜小康内心巨大恐惧感对其心灵的包围与绞杀,也正是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幼小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文中大量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色彩描写,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纯粹地为描写而描写,它们的出现都融合了人物的主观情绪,或悲或喜、或明或暗都与人物的生命情调、心灵色彩息息相关,带有人物的感情与温度。因此,教学时,不能就文本而文本,不能只关注所选文本的语言特色,还要通过对整本书语言特点的研究,把握作家写作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谈道,对于选读的“文学名著”,必须使学生真正能解读它,能欣赏它;必须借此养成学生阅读其他“文学名著”的能力和习惯。所以,教学时以教材为依托,关注单篇文本教学,达成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而单篇文本教学的设计,又必须置于整本书阅读之中,引领学生完成由文章到文学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油麻草房子节选自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草房子(三)杜小康(上)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十月
名家写夏天
植物杀手
想飞的草房子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