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的叙事艺术

2021-05-10 02:30高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李陵苏武匈奴

高媛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创造了广阔的精神世界。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苏武传》不仅是典范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中明确提出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完成鉴赏作品叙事艺术的目标。此目标与往常的文言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言文知识,例如在具体语境中辨别和分析词义、掌握古今异义词,更重要的是以文言知识为依托,疏通文章,感受其作为史传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其目标来自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并明确提出“该任务群的设置不是以对文学史和知识点的罗列为主旨,而是以增强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核心设计的 ” ,由此可见,分析文章的叙事艺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并且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这篇艺术成就极高的史传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其叙事艺术,本文将从写人和记事两个方面探究《苏武传》的叙事艺术。

一、记事方面

1.以顺叙为主,兼以插叙、补叙

作为一篇史传文学作品,叙事是《苏武传》的骨架,这是作为传记的内在规定性。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常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的时间顺序来依次叙述,脉络清晰,但不是平铺直叙,将相关事件以倒叙、插叙的方式进行追述。例如,《苏武传》中第七段开头就交代“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李陵降,不敢求武”这句看似可有可无的插叙,一方面,既可以交代李陵和苏武之间感情的深厚,同时也可以为下文李陵对苏武设身处地、推心置腹的劝降做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插叙交代李陵投降,将李陵与苏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出苏武不失志洁的爱国形象。插叙中,提到了“不敢求武”,此处“求”是“求见”之意,写出李陵内心的羞愧之情,这种羞愧不仅是无颜见苏武,更是无颜见汉!

在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过程中,以李陵的口吻补叙了苏武出使以来的处境,自苏武出使以来,家人连遭横祸,大哥、三弟或“伏剑自刎”或“惶恐饮药而死”,妻子改嫁,母亲去世、三个孩子生死未卜,如此遭际,你何必苦苦为汉守节?文章借李陵之口的补叙既体现出李陵对苏武恳切、推心置腹地规劝,也是苏武和李陵两个人不同追求的一个真实的写照,李陵追求的是个人安危,个人利益;而苏武追求的是于国家的大义,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

2.虚实结合,富有传奇色彩

历史作品必然是基于真实的历史,真实性是其必备的属性之一,但是为了增强其传奇化色彩,作者也会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故事化的描写。《苏武传》中第四段,在卫律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过程中,苏武“引佩刀自刺”,经过“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的一系列土方救治,苏武终于“半日复息”,作者采用虚写的方式对苏武这种刚烈行为,死而不生的行为进行了描写,使其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让读者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读起来引人入胜。

在苏武被流放期间,匈奴将其“幽置大窖”,让苏武“苦守北海”,可谓将其至于绝境。在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趁“天雨雪”“啮雪,并粘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人将其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作者用传奇化的语言描写了苏武所处环境的恶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苏武能够活下去,并不辱使命,可见其强大的意志力。

二、写人方面

1.人物的刻画,蕴含作者的主观倾向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掺杂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都会寄予着作者的褒贬倾向,或赞扬批判、或褒扬贬斥,这都与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态度分不开。在《苏武传》中,卫律和李陵在本质上都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投靠匈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然而作者对卫律和李陵的态度完全不同,这从两个人对苏武劝降的方式态度体现得最为明显。卫律劝苏武投降时,先采取威逼,卫律斩虞常后,“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威逼没有成功卫律又采取利诱的方式,用马畜弥山,身居高位来诱惑苏武,可见作者笔下的卫律是一个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可耻形象。然而同作为投靠匈奴的李陵,李陵劝降时是以一个老友的身份来规劝苏武,并且李陵出场前作者交代“不敢求武”,这写出了李陵与卫律相比还是有羞耻之心。并且,李陵在劝降的过程中没有威逼利诱而是设身处地地以一个老友的身份进行规劝,并未见对李陵过多的贬斥之词。因此,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作品寄寓着作者态度的主观倾向。

2.选择符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刻画人物

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作者选取了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在《苏武传》中,卫律对苏武劝降的过程中,卫律先后用利诱和威逼來劝降,作者把苏武面对劝降反应的性格特征刻画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利诱时,卫律叙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武不应”,一个“不应”这一动作细节体现了苏武不慕名利的性格特征,以及卫律骄奢无耻的性格。在卫律对苏武“复拟剑举之”“武不动”,由“不动”这一动作细节展现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死的形象,同时包含着对卫律的蔑视。

作者在刻画卫律、李陵、苏武时所用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卫律对苏武利诱时说道:“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可见卫律对于投靠匈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其骄奢淫逸、贪图富贵的形象跃然纸上;李陵对苏武劝降时,对苏武说大多数投靠匈奴是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认为苏武空守无人之地,信义从何体现?可见李陵对苏武是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规劝,用现实惊醒苏武,用家事激醒苏武,与自身相比,如此规劝并没有摧毁苏武忠君报国之志;并且苏武的回答又和李陵的规劝形成鲜明的对比,苏武认为:“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认为为君主牺牲自己、为国家赴汤蹈火是臣子之责任所在。从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李陵是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关注的只是个人生死、家族兴亡;而苏武则是大义凛然,以国家利益为己任。

《苏武传》凭借高超的叙事艺术,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忠于大汉、坚贞不屈、无所畏惧、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苏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不仅可以积累阅读经验,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李陵苏武匈奴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奋不顾身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