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含量对形变热处理B30铜镍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21-05-10 11:13左承坤蒯支明胡安亚黄伟萍文利伟周海涛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21年2期
关键词:耐蚀性阳极电位

左承坤,蒯支明,胡安亚,黄伟萍,文利伟,周海涛

(1.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 中南大学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3;3.四川绵阳铜鑫铜业,四川 绵阳 621000)

近年来,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耐蚀铜合金也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其中,以B30为代表的铜镍合金具备诸多独特的优势:优良的冷加工、热加工和可焊性;在较高温度和较低温度下均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抗海水侵蚀和冲刷腐蚀性能;卓越的耐海洋生物腐蚀性能[1]。因此,铜镍合金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中各类船舶的冷凝管、热交换器以及海水淡化处理设备的管道系统[2]。

B30铜镍合金之所以具有优良的耐蚀性,是由于服役过程中表面形成了致密的Cu2O钝化膜[3],因此钝化膜的厚度和致密度将显著影响合金的耐蚀性。目前普遍认为铁的加入可以提高B30铜镍合金钝化膜的性能,然而对于铁的合理添加量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例如张杰等[4]基于团簇模型理论设计白铜时认为Fe和Ni原子比小于1/12时才可以生成稳定的固溶体合金,否则会有FeNi3相析出而降低耐蚀性。Beccaria等[5]也认为铁的添加会促使富镍相沉淀,增加基体的不稳定性。姜雁斌和谢建新研究发现[6],铁含量在1.8%时,B10合金的耐蚀性能最佳,但此时Fe和Ni原子比例Fe/Ni>1/12,这便与团簇模型理论一定程度上相悖。因此,铁的合理添加量及对铜镍合金的作用机理仍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等电化学手段,对不同铁含量的铜镍合金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铁含量的变化对B30铜镍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以纯铜(99.9%)、纯镍(99.9%)、纯铁(99.9%)、 纯锰(99.9%)和铜钛中间合金(CuTi20)为原料,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出不同铁含量的B30铜镍合金,试样的成分如表 1所示。

表1 B30铜镍合金化学成分表(质量分数,%)

对三种B30铜镍合金铸锭试样进行形变热处理,改善合金组织与性能,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

1)经 DSC 测得B30铜镍合金熔点约为1230 ℃,如图2所示,结合其再结晶退火温度750~825 ℃,确定样品的热轧在950 ℃保温2 h后进行。为获得完全再结晶组织,终轧温度要求不低于750 ℃。

2)由于常温下铁在铜镍合金中的固溶度有限,为了使铁尽可能的固溶于基体当中以提高合金耐蚀性,故选择高温下水冷处理。

3)为获得细小均匀的微观组织,同时诱发特殊晶界和孪晶,采用大变形量冷轧加高温短时退火的形变热处理工艺。

图1 B30铜镍合金形变热处理工艺流程图Fig.1 Process flow chart of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of B30 copper-nickel alloy

图2 B30铜镍合金的DSC图Fig.2 DSC pattern of B30 copper-nickel alloy

将试样线切割成尺寸为10 mm×10 mm×3 mm的电化学实验样品,背面用铜导电带将铜导线固定后用环氧树脂密封。待环氧树脂凝固后,将工作表面先用砂纸逐级机械研磨至2000#,再用颗粒度为1 μm的金刚石抛光膏进行抛光,最后经超声波清洗后备用。实验所用溶液为去离子水和分析纯试剂配制的浓度为3.5 %NaCl溶液。电化学实验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以Pt片作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对电极进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循环极化曲线测试、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和循环伏安法测试。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的扫描速率为1 mV/s,扫描范围为-0.6~0.8 V。循环极化曲线测试扫描速率为1 mV/s,扫描范围先从-0.4 V至0.2 V,之后反向扫描。电化学阻抗测试在开路电位下测量,测试采用10 mV 交流电压扰动信号,扫描范围为100 kHz~0.01 Hz。循环伏安法测试设定扫描速率为10 mv/s,电压范围为-0.8~0.3 V。为了实现可重复性,每个实验至少重复两次。

2 结果与讨论

2.1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量

动电位极化曲线可以表征暴露于腐蚀环境中金属的瞬时腐蚀速率[7],本文研究了B30铜镍合金的腐蚀速率随暴露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依据Tafel外推法对极化曲线进行拟合,拟合所得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自腐蚀电位(Ecorr)、阳极Tafel曲线斜率βa以及阴极Tafel曲线斜率βc,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Fe含量B30铜镍合金腐蚀不同时间的动电位极化曲线的特征参数

从表2可以发现,随着铁含量的增加,合金自腐蚀电位先增大后减小。当铁含量为1.2%时,合金自腐蚀电位最大,这说明该成分下B30铜镍合金的腐蚀倾向性较小。同时随着铁含量增加,合金自腐蚀电流密度先减小后增大,自腐蚀电流密度越小,腐蚀速率也越小,说明材料的耐蚀性能越优良[8]。由此可知,当铁含量为1.2%时,合金耐蚀性能最佳。

比较不同腐蚀时间下合金的Icorr值,发现初期合金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随腐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直至20 d以后,合金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才开始明显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致密Cu2O钝化膜的形成降低了膜层离子和电子导电性[9]。腐蚀20 d以后,钝化膜逐渐被破坏,产生了点蚀,导致合金的耐蚀性能急剧下降。除此之外,阳极Tafel曲线斜率βa随腐蚀时间的变化与自腐蚀电流密度相似,直到钝化膜逐渐被破坏后才开始降低,可见钝化膜的致密完善程度显著影响βa的大小,膜层越致密,βa数值就越大。这与Kato等[10]在3.5%NaCl溶液中研究B10白铜的极化曲线的实验结果一致。

不同铁含量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合金在极化过程中存在钝化现象,尤其是未腐蚀的B30-0.6Fe和B30-1.8Fe样品在进入阳极极化区段后便出现了约220 mV的钝化平台,之后阳极极化电流快速增大,这可能是因为点蚀逐渐产生导致电流迅速增大。大概在200 mV处三种样品的极化电流趋于稳定,再次钝化,这说明三种样品均有较好的钝化能力。然而,三种样品的维钝电流差异较明显,电流大小依次为B30-1.2Fe

(a)0;(b)3 d;(c)10 d;(d)20 d;(e)30 d图3 不同铁含量B30铜镍合金腐蚀不同时间的动电位极化曲线Fig.3 Potential polarization curves of B30 copper-nickel alloy with different iron content after corrosion at different times

2.2 循环极化曲线

为了进一步对比样品的钝化能力,通过测试循环极化曲线来对比保护电位(Ep)值来表征三种样品在点蚀之后的自钝化和自修复能力。循环极化曲线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a)可以看出,三种样品的负方向扫描极化曲线均与正向阳极极化曲线相交,这表明三种样品均有保护电位,即随着电压的下降,已产生的点蚀可以修复,样品可再次钝化。由图4(b)、4(c)、4(d)获得三种样品的保护电位分别为-96.5、-77.3、-97.6 mV/SCE。一般认为保护电位值越正,其再钝化能力越强,腐蚀抗力越大。由此可知,B30-1.2Fe样品的钝化性能更加稳定优良。

2.3 循环伏安法

目前,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机理常用循环伏安法来判定。本文利用该方法分析三种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机理,所测得的曲线见图5。从图中可以发现,三种样品均有两个阳极峰(分别为0.065 V/SCE和0.297 V/SCE)和一个阴极峰(-0.33 V/SCE)。阳极峰所对应的反应如下:

(a)三种样品对比;(b)B30-0.6Fe;(c)B30-1.2Fe;(d)B30-1.8Fe图4 不同铁含量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循环极化曲线(a)comparison of three samples;(b)B30-0.6Fe;(c)B30-1.2Fe;(d)B30-1.8FeFig.4 Cyclic polarization curves of B30 copper-nickel alloy with different iron content in 3.5% NaCl solution

图5 不同铁含量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Fig.5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of B30 copper-nickel alloy with different iron content in 3.5% NaCl solution

(1)

Eo=0.471-0.059 pH

Cu2O+H2O→2CuO+2H++2e-

(2)

Eo=0.747-0.059 pH

计算两电极反应在pH=7时的平衡电位分别为0.058 V/SCE和0.334 V/SCE,两平衡电位与两个阳极峰位置基本重合。可见正扫时,铜先失电子生成Cu2O,之后随着电压进一步增大,Cu2O与H2O反应生成CuO,最终形成内层为Cu2O,外层为CuO的双层氧化膜。图5中A2位置(0.115~0.135 V/SCE)存在钝化现象,但范围较小。另外,图5中唯一的阴极峰C表示Cu2O还原为Cu,如公式(3)所示。

Cu2O+2H++e-→2Cu+H2O

(3)

三种样品的循环伏安曲线特征并没有随铁含量的变化产生显著差异,基本遵循纯铜的循环伏安曲线特征,这与I. Milosev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三种样品中B30-1.2Fe样品的阳极峰更正,这说明该样品更不容易被氧化;B30-1.8Fe样品的阴极峰电流峰值明显高于B30-0.6Fe、B30-1.2Fe样品,表明该样品更容易被还原。然而,铁含量差异对于这一现象的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2.4 电化学阻抗谱

图6为三种样品在3.5%Na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的Nyquist图和Bode图。由图6(a)、6(c)、6(e)所示的Nyquist图可知,三种样品的容抗弧半径随腐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Nyquist图中容抗弧的曲率半径代表着电荷转移过程,半径越大,说明样品的钝化能力越强,钝化膜电阻值越大。由图6(b)、6(d)、6(f)可知,三种样品的最大相位角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宽。高频区域的最大相位角主要取决于样品表面形成了Cu2O膜,B30-0.6Fe和B30-1.2Fe样品的最大相位角值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由log |Z|-logf关系图可以发现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低频区域(0.01~1 Hz)阻抗值逐渐增大,这说明保护性钝化膜的厚度和密度在逐渐增大[12],而高频区域阻抗值变化较小。三种样品Bode图中的相位角均只有一个峰值,表明三种样品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仅生成了单层氧化产物膜。

图6 不同Fe含量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不同时间后的电化学阻抗谱Fig.6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 of B30 copper-nickel alloy with different Fe content after immersion in 3.5% NaCl solution at different times

为了进一步对比不同样品腐蚀产物膜的阻抗值,利用等效电路图对阻抗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并构建腐蚀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使腐蚀分析更为具体。图7(a)为腐蚀初期的等效电路图,图7(b)为腐蚀后期的等效电路图。等效电路中的电阻元件Rs为溶液电阻,CPE1和CPE2为常相位角元件,其中CPE1代表膜层电容,CPE2代表双电层电容,Rct表示电荷转移阻力。

表3列出了三种合金样品通过拟合等效电路模型所获得的拟合数据。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浸泡腐蚀时间的延长,膜层电容CPE1的值逐渐减小,而Rf的值逐渐增大,这说明三种合金的腐蚀产物膜逐渐增厚和致密。Rct表示电荷转移阻力,Rct值越大,合金的耐蚀性能越好[13]。对比相同浸泡腐蚀时间下三种样品的Rct值可以发现,B30-1.2Fe样品的Rct值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成分的样品,这说明B30-1.2Fe样的耐蚀性能最好。

图7 等效电路图(a)和(b)Fig.7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a) and (b)

表3 不同Fe含量B30铜镍合金腐蚀不同时间的电化学阻抗谱拟合结果

3 结论

1)随着浸泡腐蚀时间的延长,三种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自腐蚀电位均正移,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材料的耐蚀性能提高。当浸泡后期点蚀发生后,随着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加,合金耐蚀性有所降低。

2)三种B30铜镍合金均存在钝化现象。随着铁含量的增加,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当铁含量为1.2%时,该合金的自腐蚀电流和维钝电流密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合金,保护电位更正,点蚀后的再钝化能力更强,耐蚀性能也最佳。

3)膜层电容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三种合金的腐蚀产物膜逐渐增厚和致密。当铁含量为1.2%时,在相同腐蚀时间下,该成分B30铜镍合金的容抗弧半径更大,Cu2O钝化膜对电荷转移阻力更大,耐蚀性能更佳。

猜你喜欢
耐蚀性阳极电位
Al-Zn-In系牺牲阳极在间浸环境中的性能研究
测量模拟土体zeta电位的简易流动电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同步中断条件下恒电位仪运行状况对通/断电位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自组装复合膜的耐蚀性能
在役海洋桩基平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数值模拟
基于规范的牺牲阳极阴极保护优化设计方法
一种利用残极制备铝用碳阳极的方法
铝合金表面环境友好型钼盐转化膜的研究
化学镀非晶态Ni—P及Ni—Sn—P镀层在弱酸性介质中耐蚀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