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现状看,浙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初步脱钩。“十四五”、“十五五”是浙江省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增长预期下,浙江省5-10年内碳排放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实现“双碳”目标仍存在诸多挑战,未来可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创新、城镇化低碳发展等方面推进。
关键词:“双碳”目标;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态势,2020年9月,领导人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包含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目标,简称“双碳”目标)。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同时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无论是从内在动力还是外在影响出发,基于“双碳”目标视角探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碳排放现状
(一)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变化分析
从碳排放总量看,2005-2019年,浙江省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状态,累计增长48.87%。但自2015年之后,增速逐渐放缓趋于平稳。2015-2019年,浙江碳排放总量仅增长2.08%。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主要用于衡量能源利用质量和碳排放效率,也反
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量化减排目标的重要指标。2005-2019年,浙江碳排放强度指标显著下降,与2005年相比,2019年浙江碳排放强度下降45.65%,降幅排名位于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从人均碳排放量看,虽然呈上升状态,但增幅不大。2005-2019年,浙江省人均碳排放量增幅为16.55%。
(二)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分析
2019年浙江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四大部门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比重分别是1.7%、69.9%、16.8%、11.6%。2015-2019年以来,结合产业结构,浙江碳排放特点如下:(1)第一产业碳排放占比最小且保持平稳。2019年,浙江第一产业产生碳排放853.40万吨,碳排放量比2015年增加10.8%,第一产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7%,基本和2015年持平,碳强度为0.59吨/万元。(2)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最大,碳强度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部门,2019年,浙江第二产业产生碳排放比2015年增加10.3%。第二产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比重为69.9%,碳强度为1.67吨/万元。其中,工业主要行业的碳排放规模大、强度高,主要集中在化工、纺织、建材、钢铁、装备制造、电力、造纸和石化等8大行业。2019年,这8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全省碳排放总量和工业碳排放的比重分别达到59.8%和86.1%;碳强度有所下降,但整体碳排放强度仍偏高。(3)第三产业碳排放增长较快,但碳强度最低。2019年,浙江第三产业产生的碳排放比2015年增长20.8%,年均增速达6.5%。第三产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比重为11.6%,碳强度为0.41吨/万元,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4)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在四大部门中则增速最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電和汽油消费增多,2019年浙江居民生活产生的碳排放量比2015年增加26.1%,年均增速达8.0%,在四大部门中增速最快。
二、浙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呈“弱脱钩”状态
浙江生产总值(GDP)由2005年的1.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6.2万亿元人民币。十五年间,总量增长了4.8倍,年均增速为9.49%。同期,浙江碳排放总量累计增长48.87%。浙江碳排放量的总体上升主要源于该区域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浙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增长的依赖性在逐步减弱,呈现“弱脱钩”状态,在此状态下,碳排放增速略小于GDP增速。此外,我们也可从碳排放强度这个指标中窥见一斑。2005-2019年,浙江省的碳排放强度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4.57%。如果一个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GDP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递减的,就能说该地区处于低碳经济。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浙江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13.99%,超额完成了国家给定的目标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何建坤(2010)提出,想要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减排,就必须保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始终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浙江的数据来看,除了2012年和2014年以外,其余年份浙江省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均低于GDP增长率,表明浙江省还未完全实现二氧化碳的绝对减排,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双碳”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工业碳生产力存在提升空间
2019年,浙江生产总值(GDP)为6.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65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68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3.4∶42.6∶54.0。碳生产力分别为2.63万元/吨二氧化碳、0.88万元/吨二氧化碳、4.17万元/吨二氧化碳。其中,工业碳生产力为0.86万元/吨二氧化碳。碳生产力越高,意味着用更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了更多的社会财富。随着浙江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尤其是低耗能的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升,使得浙江省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及碳生产力的不断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三次产业的能源效率是不同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也是不同的。第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而碳排放量则相对较高。第二产业中最主要的是工业,由上文数据可知,浙江的工业碳生产力是0.86万元/吨二氧化碳,低于第二产业整体,更显著地低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源效率较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上升较快,就会使碳排放量减小,进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三、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浙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初步脱钩。“十四五”、“十五五”是浙江省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城镇化率要提高到80%左右,常住人口最高将新增近600万人。在经济增长的预期下,浙江省5-10年内碳排放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实现“双碳”目标仍存在诸多挑战,未来可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创新、城镇化低碳发展等方面推进。
(一)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对于高碳行业的落后产能,要加大淘汰力度。对于仍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要促进企业生产向能耗更低、排放更少的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企业优化生产技术和技术装备,改善经营管理。推动工业部门优化能源利用,推广实施园区集中供热,重点发展热电联产。二是大力发展较为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比较鲜明、主导产品竞争力较强、市场化机制较为健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创新能力较强的省级低碳产业基地。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打造低碳产品体系,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优势。三是探索推广工业低碳化发展模式。深化嘉兴秀洲工业园区等4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开展省级低碳园区试点工作,探索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模式。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在本行业技术领先、有较大影响、减排潜力大的工业企业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工程。
(二)构建高效低碳的能源体系。一是有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散煤治理,大幅削减散煤消费量,将煤炭集中用于发电和供热。推广清洁煤炭燃烧技术,推进清洁煤燃烧工程,率先完成煤电减排改造。二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核电、可再生能源等零碳能源发展,推动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应用,提高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核能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发电和生物质能源利用。坚持集中与分散供能相结合,优化城镇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天然气等分布式能源。三是积极节能提高能效。从管理节能、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入手,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实施一体化供能工程,加强终端供能系统集成。抓好重点企业节能,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小型分散与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新型用能方式。
(三)推动城镇领域的低碳化发展。一是把低碳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针对新城建设,要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效发展和低碳发展相结合。针对旧城改造,要在坚持科学 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二是推动建筑低碳发展。控制建筑规模总量,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大拆大建,推进紧凑型的建设模式。加快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深入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新建民用建筑强制执行绿色设计标 准,探索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墙体保温材料与节能门窗等新技术,有条件的新建建筑支持尝试试点零碳工程。三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绿色交通省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水运等 运输方式和现代物流,推动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交通低碳化,加快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自行车道、行人道等 慢行系统的建设,有效控制私人机动车的过快增长。深入开展公交、出租车电气化改造,推动新能源车辆和其它替代能源车辆的研發、示范及应用。
(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一是弘扬和践行绿色低碳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知识,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坚持适度消费行为,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加强绿色低碳消费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和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二是推动消费端和需求侧的绿色低碳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力度,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进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回收。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帮助消费者获取绿色产品信息,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三是强化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峰谷电价格调节、天然气阶梯价格调整等机制建设,帮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 成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等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居民减少不必要的衣物消费,推广衣物再利用。加大对绿色出行的 政策支持,推动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国平,吕爽.“双碳”目标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01).
[2]钟茂初.“双碳”目标有效路径及误区的理论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3]鲍健强等.浙江能否成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省[J].浙江经济,2021(02).
[4]周 纳,董璐,陈黎明.碳排放、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18).
[5]何建坤.我国自主减排目标与低碳发展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06).
作者简介:王芬(1978-)女,安徽绩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美丽台州’建设的绩效评估:经济发展、环境规制与污染治理”(编号:19GHY02)和2020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GHB0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