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 要:项目课程的实质是“做中学”,而“做中学”的关键问题是学了什么。选择好了项目,如果不充分挖掘项目的教学功能,那么就不能促使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发生,以至项目课程仅仅成了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然而依托项目实施过程的教学活动是不会自动发生的,它需要教师进行主动设计。因此,项目课程开发,要在确定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项目的学与教活动设计。在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清晰地知道,借助项目实施过程的哪个环节可以进行相关概念与原理的讲解,借助哪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知识的内涵及其应用方式的理解,借助哪个环节可以进行相关职业素养的教育等等。只有当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学与教的活动时,项目才具备了完整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课程 ;任务 ;项目 ;相关知识 ;做中学
引言
项目课程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了我国历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的形成存在政府有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内在地源于职业院校自身课程发展的需要。但是,一旦当人们着手开发直至实施项目课程时,立即会遇到大量问题,而其中许多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基本理论、观念模糊不清所致。而项目课程改革矛头指向的是学科课程。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征分析
“学科”这个在大学教育中非常神圣的概念,在职业教育中却成了众矢之的。这种现象所隐含的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不明确。当许多人高喊打破学科课程的时候,其实他们既不明白什么是学科课程,也不明白职业教育课程的实际问题在哪里。事实上,学科课程的批判者所理解的学科课程,与支持者所理解的学科课程并非同一个概念,而他们所理解的学科课程与真正的学科课程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真正的学科课程是指以经典学科知识为内容的课程,而学科课程的支持者事实上只是强调职业教育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混淆了理论知识与学科知识这两个概念。批评者们所批评的则是职业教育课程所呈现的三个特征,即: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任务的联系;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符号的讲授。
通常,我们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归结为学校场地、设备的短缺,而事实上这并非最为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经常看到学校教学资源大量闲置的现象。笔者认为,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比较重要的原因是:(1)教师对职业实践理解的表面化。(2)班级规模过大,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3)缺乏完整的基于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作支持。遗憾的是,职业教育课程在这个方面的建设进行得还很缓慢,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在较大范围内深度进行的重要原因。
二、要避免以任务为中心的简单知识重组
任务课程强调依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它认为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它的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就可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对于那些与内容无关的程序化作业而言可能是如此,因为在这些岗位的课程开发中,借助任务这个中介变量便可获得工作知识;然而对于需要借助具体工作内容才能区分能力水平的岗位而言,要获得工作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工作内容相结合,否则,所获得的可能只是一些宏观的、原理性的知识,结果只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了原有的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就业后仍然不能完整地完成一项任务。
经过抽象的工作任务,除了难以从中分析出具体情境中的工作知识,以至在培养学生真实职业能力方面存在障碍以外,还会带来课程设计的许多问题,如中、高职课程的区分。高职课程在内容层次上显然应当高于中职课程,那么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这一要求?通常的方法是增加理论知识的难度,但它容易被批评为本科课程的压缩。而当高职课程力图避免本科课程压缩的陷阱,增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时,又往往容易与中职课程趋同,被批评为高职不高。高职课程的高是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解决的,比如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更高的预期岗位,以便在任务的层级上有所区分。但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仅仅依据抽象的工作任务,是难以进行这一区分的。如上述所列机械加工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是无论什么级别的工人都要面对的。因此要对能力作层级上的区别,必须把任务具体化,比如结合具体加工的零件进行设计,因为尽管任务的形式是相同的,但如果零件的具体加工难度不同,对工人的职业能力要求将是完全不同的。
可见,要开发出大量具有很高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彻底克服以任务为中心简单重组原有学科知识的状况,就必须有一个把经过抽象的工作任务进行回归的过程。实现任务回归的方法是加入体现任务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项目。
三、如何让学生掌握完整工作过程
任务课程还有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形成整体的职业能力。任务课程为了明确课程内容,采取了对职业岗位的任务进行逐层分解的技术。这一技术在增强课程内容的岗位针对性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把握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严重阻碍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它不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
其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再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要改变这一状况,课程开发中就必须有一个与任务分解相反的过程,这就是要进行项目设计,用以整合被分解了的工作任务。比如在中小型网络设计与集成这门课程中,有了校园网络设计与集成、企业网络设计与集成、行业网络设计与集成等项目,就可以把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系统集成等工作任务有机地整合起来。由此可知,判断某块课程内容能否成为一个项目的重要依据是它能否产生相对独立的工作成果。
四、真正让学生做起来
关于实践对教育的价值,是一个无需更多论证的理论。受过教育的人多数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讲千遍、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许多实习生反映他们实习两周学到的知識远大于在校三年所学到的知识。
然而有必要重新思考“做”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把“做”仅仅理解为使技能更加娴熟的途径是十分肤浅的:(1)以“做”为中心组织课程,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能力生长的路径。纯粹知识的学习,学生虽能快速积累知识,却始终游离于能力发展的路经之外。(2)“做”给学生提供了直接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并激发知识学习的动机。(3)“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并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概念知识与经验知识以“做”为中心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有机组织,形成灵活适应新情境的能力。(4)“做”的成果即产品,是评价学生能力水平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完成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的教育,无疑应当把“做”变成教学的主要形式。职业院校应当大幅度地压缩教室的面积,增加实训中心的面积;大幅度地压缩系统理论讲述的课时,增加实践操作的课时。然而要“做”,必然有个做什么的问题,取得什么工作成果的问题,即需要做的载体。这个看似简单的观点,却是目前阻碍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障碍。长期的知识讲述型教学,已大大破坏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实践思维,以致只关注实践的过程要素(知识),却很少关注甚至没有关注实践的结果要素(工作成果)。比如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反复练习加工技能,检验课程的教师只会反复让学生练习检验操作要领,却不知道用一个现实的工作成果去引领学生的学习。
缺乏实践教学的载体,甚至没有意识到载体设计的重要意义,使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最终均流于形式,如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教学也同样如此。任务课程实施中都有一个困惑,即虽然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但教学时教师往往是围绕任务在讲知识,却没有围绕任务展开情境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叙述方式也仍然是单方向的、静态的陈述,知识未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动态的、有机的组织。结果是,经过艰辛改造的课程,并没有带来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要彻底改变职业院校的教学形态,让学生真正做起来,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就必须在通过任务分析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上,进一步解决如何学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活动载体,即项目的设计。
因此,与传统课程模式不同,项目课程主张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因为只有有了这种载体,学习过程才能产生工作成果;有了工作成果,才能真正形成职业能力。任何以知识积累为特征的课程模式,都只是帮助学生获得了形成能力所需要的条件,而没有形成能力本身。但“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只是项目课程的表现形式,在理解项目课程的本质时我们更要充分理解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做中学”,否则很可能做了没有学。“做中学”的“做”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技能,更是期望通過“做”发展学生具有综合性质的职业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运用资源有计划地完成操作任务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工作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相关职业素养等方面。这意味着项目课程把“做”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然后期望通过应用所积累的知识形成能力;而“做中学”是让各种学习要素在“做”的过程中发生,“做”成了学的手段,而不是学的结果。因而项目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如何运用好“做”这个手段去促使学习的发生。
结束语
项目课程的实质是“做中学”,而“做中学”的关键问题是学了什么。选择好了项目,如果不充分挖掘项目的教学功能,那么就不能促使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发生,以至项目课程仅仅成了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然而依托项目实施过程的教学活动是不会自动发生的,它需要教师进行主动设计。因此,项目课程开发,要在确定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项目的学与教活动设计。在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清晰地知道,借助项目实施过程的哪个环节可以进行相关概念与原理的讲解,借助哪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知识的内涵及其应用方式的理解,借助哪个环节可以进行相关职业素养的教育等等。只有当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学与教的活动时,项目才具备了完整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萧今、黎万红主编:《发展经济中的教育与职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