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若雪,傅丽兰,吴湖炳,王巧愚,李洪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核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515)
脂膜炎性T 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 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种罕见的T 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gdkin’s lymphoma,NHL),约占NHL 的1%。近年来18FFDG PET/CT 在多数病理类型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价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但由于SPTCL 属于罕见类型淋巴瘤,18F-FDG PET/CT 用于诊断SPTCL 仅见于部分个案报道[1-5]。本研究选择13例经病理证实的SPTCL 患者,回顾性分析其18FFDG PET/CT 影像学表现,旨在探讨18F-FDG PET/CT 在SPTCL 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纳入2007 年8 月—2021 年6 月经病理确诊为SPTCL 且治疗前行18F-FDG PET/CT 检查的患者13 例,收集临床信息、PET/CT 表现及随访结果。
18F-FDG 由PETtrace 回旋加速器(美国,GE 公司)和18F-FDG 化学合成模块(美国,GE 公司)自动合成,放化纯度>95%。患者空腹6 h 以上,平静状态下按体质量通过三通管经静脉注射18F-FDG 270~410 MBq(5.55 MBq/kg),暗室内静卧约1 h,排尿后行PET/CT显像。
PET/CT 显像包括CT 平扫及PET 发射扫描,扫描范围从大腿中段至颅顶,必要时加扫双下肢。Discovery LS 采集参数:CT 电压140 kV、电流160 mA、螺距0.75、球管单圈旋转时间0.8 s,层厚5 mm;PET发射扫描采用二维采集,3 min/床位。BiographmCTx采集参数:CT 电压120 kV、电流为自动毫安、螺距0.55、球管单圈旋转时间1.0 s,层厚3 mm;PET 发射扫描采用三维采集,2 min/床位。PET 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图像衰减校正采用CT 扫描数据。CT 图像采用标准法重建,重建层厚4.25 mm(Dishbcovery LS)和2.0 mm(BiographmCTx)。将PET 和CT 图像传送到Xeleris 或Syngo MMWP 工作站,进行帧对帧图像对位融合。
图像经帧对帧融合,病灶由两位PET/CT 诊断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阅片确认,并结合同机CT所见进行综合判断,除外生理性18F-FDG 摄取。病灶浓聚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者为阳性病变。沿浓聚病灶边缘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由工作站自动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
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若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与四分位间距描述。计数资料与等级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两独立样本t 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例SPTCL 患者中,男7 例,女6 例;年龄13~56 岁,平均28.3 岁;平均病程9 月(1 月~3 年)。9 例首发症状为无痛性皮下结节,发热7 例,明显体质量下降3 例,头晕乏力3 例,红疹3 例,肌痛2 例。根据Ann Arbor 分期,9 例患者为Ⅳ期,3 例为Ⅱ期,1 例为Ⅰ期。根据IPI(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评分,高危组患者9 例,中低危组4 例。
13 例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均受累,15.39%(2/13)的患者出现皮下单发条片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伴代谢增高,46.15%(6/13)的患者出现皮下多发条片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伴代谢增高(图1),38.46%(5/13)的患者CT 示皮下脂肪层密度增高伴代谢弥漫增高。病灶分布:上肢11 例、盆腹部11 例、下肢10 例、胸部10 例、腰背部10 例、头颈部9 例。病灶18F-FDG 代谢均增高,SUVmax 为8.16±1.66(1.0~21.3),其中躯干病灶SUVmax 为6.53±1.32(1.0~21.3),四肢病灶SUVmax 为3.61±0.32(2.4~4.7),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图1 腮腺及胸、腹膜受累的SPTCL 患者。图1a:MIP图;图1c,1e:PET/CT 示淋巴瘤侵犯右侧腮腺,表现为高代谢病灶;图1b,1d:同层CT 示右侧腮腺见明显肿大;图1g,1i:PET/CT 示淋巴瘤侵犯皮肤,见多个高代谢皮下病灶;图1f,1h:同层CT 示病灶处见皮肤增厚;图1k,1m:PET/CT图;图1j,1l:同层CT 见受累腹膜弥漫性增厚,代谢增高。Figure 1. Image of SPTCL patients with right parotid gland,pleura and peritoneum involvement.Figure 1a: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image.Figure 1c,1e:PET/CT showed lesions of the right parotid gland which are high uptake of FDG;Figure 1b,1d:CT at the same level showed soft tissue density of nodule in the right parotid gland.Figure 1g,1i:PET/CT showed invaded lesions of the subcutaneous nodules which are high uptake of FDG;Figure 1f,1h:CT at the same level showing skin thickening;Figure 1k,1m:PET/CT image.Figure 1j,1l:CT showed diffuse abdominal mesenteric thickening,and PTE/CT showed high uptake of FDG at the same lesions.
6 例患者淋巴结受累,其中5 例出现多发淋巴结受累,最 大径(1.30±0.12)cm(0.8~1.9 cm),SUVmax为4.74±1.03(1.4~13.5),SUVmax 和淋巴结最大径呈正相关(r=0.430,P=0.031)。病灶分布:腋窝4 例、腹股沟4 例、腹腔3 例、纵隔及颈部各2 例、盆腔1 例。
9 例患者其他部位受累,骨髓7 例,腹膜5 例,胃肠道3 例,脾脏2 例,肾脏、腮腺、肝脏和肺各1例。骨髓病灶的SUVmax 为4.77±2.92(2.9~10.6),脾脏病灶的SUVmax 为2.85±0.9(2.2~3.5),其他部位病灶的SUVmax 为4.43±0.79(1.7~10.6)。2 例脾脏受累的患者中1 例表现为多发病灶,同时伴有肺、淋巴结受累;另1 例表现为弥漫性侵犯,伴有多处淋巴结、腹膜及腮腺受累。
IPI 高危组及Ann Arbor Ⅳ期患者的淋巴瘤病灶均表现为18F-FDG 高摄取,并且皮肤受累部位更多,淋巴结病灶更大。IPI 高危组(9 例)皮肤、淋巴结、其他器官病灶的SUVmax 均高于中低危险组(Z=-2.473,P=0.013;Z=-3.241,P=0.001;Z=-4.025,P=0.04)。Ann Arbor Ⅳ期患者(9 例)皮肤、淋巴结及其他器官病灶的SUVmax 也均高于低分期组(P<0.05)。
13 例SPTCL 患者,5 例采用化疗、3 例采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疗法、2 例采用对症治疗、3 例失访。5 例采用化疗患者中,2 例采用单纯CDOP 化疗方案,1 例采用CDOP 和自体移植方案,1 例采用VP16 和CHOP 交替治疗,1 例采用西达苯胺和CHOP 化疗。6 例SPTCL 患者于治疗后行1 次或1次以上PET/CT 检查(共13 人次)进行疗效评估,PET/CT 示完全缓解2 例,部分缓解2 例,复发2 例。3 例患者于PET/CT 检查评估后更改治疗方案,1 例完全缓解(图2),2 例部分缓解。
图2 行5 次PET/CT 检查的SPTCL 患者。图2a:MIP图;图2b:环孢素+泼尼松5 次化疗后第1 次复查MIP 图,上一次显像所见病灶此次均已消失;图2c:距上次显像6 月后复查,期间行环孢素+泼尼松化疗,此次见剑突平面偏左侧皮肤病灶,右侧耻骨旁病灶,考虑复发;图2d:距上次显像3 年,上次显像后继续行环孢素+泼尼松化疗2 年后停止治疗,复查见病情进展;图2e:距上次显像9 月后,行CDOP3 次化疗后复查,本次未见明显病灶。Figure 2. Image of SPTCL patients with 5 scans by PET/CT.Figure 2a:MIP image in the first checked;Figure 2b:MIP image after 5 rounds chemotherapy with ciclosporin and prednisone,the lesions seen on the last scan have disappeared this time;Figure 2c:MIP image showed subcutaneous nodules at xiphoid process left and pubis right which is diagnosed recurrence when scanned after 6 months;Figure 2d:MIP image showed progressive disease when scanned after 3 years,and continued chemotherapy with ciclosporin and prednisone for 2 years after the last scan;Figure 2e:9 months after the last scan,MIP image showed none obvious lesions after 3 rounds CDOP.
SPTCL 是一种罕见的NHL,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发皮下结节或肿块,反复发热,肿块或结节多见于四肢和躯干,亦见于面颈部、背部[6]。由于该病具有皮下结节可自行消退、需多次活检、不易与良性疾病区分、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法等特点,准确的对SPTCL 进行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及预后监测尤为重要[7]。传统影像学检查手段(CT、MRI 等)对于增大不明显的淋巴结病灶以及部分结外部位(如脾脏、骨髓、胃肠道等)受累情况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18F-FDG PET/CT 在淋巴瘤(尤其是NHL)的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弥补CT 和MRI 的不足。但由于SPTCL 病例数较少,仅有的5 篇个案报道表明18F-FDG PET/CT 可能在SPTCL 的诊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常规采用18F-FDG PET/CT 对SPTCL 进行分期和疗效评价。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 例经病理证实的SPTCL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18F-FDG PET/CT 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表现,并进行临床随访,探讨18F-FDG PET/CT 在SPTCL 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SPTCL 的18F-FDG PET/CT 显像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是病灶18F-FDG 高摄取。本组病例中皮肤病灶的SUVmax 为8.16±1.66,单发病灶、多发局灶性病灶或弥漫性病灶均表现为18F-FDG 高摄取;淋巴结、骨髓、其他器官病灶的SUVmax 分别为4.74±1.03、4.77±2.92、4.43±0.79,也均表现为18F-FDG 高摄取。因此18F-FDG PET/CT 可用于SPTCL 的诊断,特别是在指导临床活检部位及判断骨髓侵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8F-FDG PET/CT 为全身显像,在SPTCL 的临床分期上具有优势。本组中,SPTCL 分布较广,皮肤病灶(13/13)几乎可分布于全身任何部位,淋巴结病灶(6/13)分布于多个部位,其他结外器官病灶(9/13)也分布较广。常规单部位的影像学检查,无法检出全部受累病灶,对SPTCL 分期作用有限。而18FFDG PET/CT 能一次显像检出全身所有受累病灶,可用于SPTCL 的临床分期。
IPI 高危组及Ann Arbor Ⅳ期的患者皮肤受累部位更多,淋巴结病灶更大。本研究中IPI 高危组患者(9 例)皮肤、淋巴结、其他器官病灶的SUVmax 均高于中低危险组(P<0.05)。Ann Arbor Ⅳ期患者(9例)皮肤、淋巴结及其他器官病灶的SUVmax 均高于低分期组(P<0.05)。因此,18F-FDG PET/CT 表现具有预测SPTCL 预后的潜在价值,SUVmax 是否为独立的预后因素,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验证。
SPTCL 病程进展缓慢,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对症治疗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总体效果不佳。初次治疗后,及时、准确的评价疗效对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本研究中随访的6 例患者初次治疗后进行PET/CT 检查评估疗效,其中3 例更改治疗方案,1例完全缓解,2 例部分缓解。提示18F-FDG PET/CT检查可在SPTCL 初次治疗后准确评估疗效,对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改善预后起重要作用。
综上,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PTCL 具有一定的18F-FDG PET/CT 显像特征:病变分布较广,除皮肤受累外,常伴有淋巴结或其他器官受累,所有SPTCL病灶均表现为18F-FDG 高摄取。因此,18F-FDG PET/CT 显像可用于SPTCL 的诊断、分期、预后预测、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应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