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叙事的民族特性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2021-05-09 14:02王彦宏
民族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叙事学中国故事

[摘要]印度电影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民众了解印度、沟通两国情感的重要桥梁。印度电影具有丰富的叙事经验,善于在传统中寻找时代命题,民族信仰下的二元冲突和根植于民族特性的爱情题材,把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结合的审美特征,都是宗教世俗观影响下的印度传统文化特征。为了实现故事本土化与他者化兼容的高超叙事能力,印度电影的民族化审美特色以配唱民族歌舞的艺术方式成为印度电影产业长盛不衰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符号。电影叙事他者化的现代改良,强调引入西方的视角思考民族社会问题;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巨星更是印度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国家形象代表,以宝莱坞为首的印度电影业成为其国家“走出去”的文化品牌。而中印文化交流路径的搭建和“元故事”叙述体的创新表达,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对中印文化交流具有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意义。

[关键词]印度电影;叙事学;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J8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1-0105-0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南亚国家政治法律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16JJDGJW01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安全格局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研究”(17ZDA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彦宏,

四川成都世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四川 成都 610064

电影作为一种结合视觉和声音效果的综合艺术载体,它直观而形象地再现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以丰富的镜头描写和独特的叙事视角展示了根植于民族、时代特性的文化内涵。简言之,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形塑、输出国家形象就是通过认同本民族的生活形态和立场态度得以实现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就拥有66家电影制片厂,发展至今日,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数、电影从业人员数等均居全球之首,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电影业已经成为其国家的文化品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电影市场占有者,分析其电影经验对我国文化传播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对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和以电影为载体的中印文化交流具有国家层面的外交意义。关于印度电影叙事的民族特性,国内外学者已做过一些建设性的研究。

首先,基辛格在其著名著作《论中国》中将中西方外交文化分别比做“围棋”和“象棋”,中国外交擅长围棋,讲究总揽全局、合力而为,无不透露着中国传统“和”文化思维方式;西方外交则遵循象棋逻辑和“零和博弈”原则,而在这种思维方式建构下必然形成不同的话语体系,这就直接导致了中西对话的异质性,加上制度的差异,导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常常被误解。其次,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内容和方式较单一。“走出去”的过程中,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缺乏叙事内容的多样化和叙事方式的多角度。现阶段,我国各机构和文艺工作者等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和传播方案,但却未建立起结构完整、专业高效的中国故事书写和传播队伍群体;未发动和引导更广阔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故事书写、内容讲述中来,缺乏组织有效的人际传播和激发民族自我认同感的路径。最后,国际语境的复杂性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诸多阻碍。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徐占忱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中提到,“中国形象很多时候还是以他者形象出现,一些人秉持冷战思维,为我所用地肆意夸大或渲染所谓的中国人权、言论自由、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官僚腐败、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蓄意制造关于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或脸谱化的国家形象。”[1]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给中国故事的传播增加了阻碍。

一、印度电影民族性的叙事经验

(一)在传统中寻找时代命题

中国学者梁漱溟先生曾这样评价印度宗教文化:“世界民族盖未有渴望于宗教如印度人者,世界宗教之奇盛与最进步未有过于印度之土者”,甚至说印度文化“俱无甚可说,唯一独胜的只有宗教一物”。[2]由此可见,印度宗教文化作为印度民众生活的重心,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其宗教派别众多,教义复杂,印度甚至被冠以“宗教博物馆”之称。

1.宗教世俗观影响下传统民族文化特征

印度教中超自然力量的最高层次是“梵”,“梵”是印度教的核心概念,和中国的“道”有相似之处,是指在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之外有一个超验的、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在阐释人与世界的关系时,印度教提出了“梵我一如”的概念。“印度教认为,在人的灵魂背后还有一个存在,叫阿特曼(Atman,或称‘我)。阿特曼是‘梵在人身上的体现,它记录着一个人生命现象的全部密码。通过冥想发现阿特曼便可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3]换句话说,个人可以通过自我的“修道养德”回归本源,与梵同一。尽管印度独立之后,为了遏制宗教冲突,防止国家的宗教化,总理尼赫鲁以强调世俗主义的手段规范宗教文化,但在长时期“梵我一如”的宗教观影响下,印度已形成了以平和宽容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性格与社会化进程在矛盾中融合,使得宗教世俗化的倾向愈发突出,在电影的故事选题和叙事中被不断展现。[4]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族信仰下善恶对立的二元冲突以及善有善报的大团圆结局。《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印度男人历尽艰辛,甚至搭上性命来帮助一个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憨厚老实的男主人公帕万以人类最本源的善良之心冲破宗教与国家的隔阂,最终实现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样的故事正是展现了印度“善有善报,因果轮回”的宗教观念,普世之爱成为宗教与世俗化和解的一把钥匙,这也是印度电影以其独特的宗教背景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并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二是根植于民族性的爱情题材的长盛不衰。印度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梨俱吠陀》把宇宙的起源归结于性欲,稍晚一些的《奥义书》也时常把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性欲联系起来,描写和赞颂男女爱情自然成为印度宗教的表征。在印度的电影中,像《季风婚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把情爱作为其宣扬的主题,对于这样的刻画不仅体现了其民族宗教观,更符合人类最真实的欲望本性;三是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结合的世俗情感的审美特征。泰勒的研究曾提到,“在古希腊,艺术必须是巧言善辩的;在中国,艺术必须是简单明白的;在印度,艺術必须是煽情的。”[5]情感的抒发与情欲宣扬的结合正是宗教世俗化的产物,使得即使拥有不同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的群众也能对印度电影产生认同感。

2.后殖民主义时代印度民族社会发展特征

马克思主义艺术反映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应。印度电影是作为印度社会发展状况的折射镜而存在的大众艺术。1947年印度正式独立,开辟了历史上的新纪元,但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对于印度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和政治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自我民族认同以及对文明异化的反思成为电影中时常思考的主题;电影《雄狮》中主人公萨罗在很小的时候与父母走散,被一对西方夫妇收养,他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寻找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更是对自我的认同与民族属性的回归。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技术的侵入与讲究静坐冥想、寻求梵我一如的宗教观念相对抗,使印度的社会结构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革传统平和无为的观念,开始思考印度式发展问题。

“影以载道”成为进入千禧年后印度电影产业的重要使命,民族社会问题的反映在印度电影中呈现以下特征:首先,电影中的社会矛盾涉及领域众多,即包括女性地位、种姓制度、宗教信仰、教育体制、贫富差距等多方面内容;其次,矛盾的交叉化,一部电影不仅仅反映一种社会问题,常是多种问题的“复合体”。例如,女性地位常常与印度传统的婚姻制度、种姓制度、嫁娶传统相关联,如《季风婚宴》和《神秘巨星》等;最后,矛盾主次鲜明。[6]一部电影虽然涉及领域众多,但最核心的问题常常归结为一点,这也是引导电影中故事展开的根本线索。以《摔跤吧!爸爸》为例,两个卑微弱小的农村女孩克服种种困难,尽管承受着来自印度社会男性的不断嘲讽,但最终成长为一名为国争光的摔跤运动员,国家荣誉成为拯救女性地位的唯一出口,领奖台所承载的不再仅仅是冠军的荣耀,还有女性的泪水。另一部电影《神秘巨星》也是女性圆梦的一部力作,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都是讲述女性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赢得社会的尊重。但两部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从一定程度上是为别人实现梦想(《摔跤吧!爸爸》圆爸爸的冠军梦)到实现自我的歌星梦,女性从男性附属品变成自我梦想追逐的主体,从被动引导到主动追求,在电影中女性地位刻画的变动意味着印度民族社会对待女性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两部影片中还配以母爱的温情、父爱的坚韧、有识之士的帮助,揭露问题而不绝望,暴露黑暗但仍散发光明,泪中带笑、苦而后甜的情节设置使得反映人类普遍问题的印度电影得到全球影迷的认可与喜爱。

印度电影中传统民族特征的世俗化表现对中印“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7]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受到传统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影响,形成了以倡导“血亲人伦”“修身养德”“中庸谦和”的“和”文化社会关系,这种思想文化根源与印度佛教“梵我一如”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讲述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故事应该首先将本民族文化心理考虑其中。“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在保证其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结合现实发展语境、群众消费心理,对不同的故事进行符合时代的、有针对性的改良,使得其更符合现代人及不同民族的感知体验,为讲好时代故事打下良好的民众基础。

(二)电影叙事的民族化与他者化兼容

1.配唱歌舞的民族化审美特色

“印度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引进有声电影,电影业在印度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百分之九十为歌舞片,占据着绝对的数量。”[8]歌舞在印度电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表现在:首先是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歌舞赋予了印度电影鲜明的民族印记。[9]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而作为印度三大天神之一的“毁灭神湿婆”又被称作舞蹈之神,在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存在着大量描写歌舞声乐的祭祀仪式和欢腾场面。另外,歌舞场景的表现常常伴随着印度传统服饰和器乐的配合。可以说,歌舞是印度电影的灵魂,是承载着一个民族基因的条形码,更是连接印度海内外人民内心的纽带,这种独特的异域风情和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电影艺术形式成为印度电影品牌的基石;其次是作为印度美学之源的歌舞承載了印度电影的精神内核。作为古代印度民族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舞论》这本书提出了印度美学传统中最基本的两个范畴,即“情”和“味”,认为戏曲表演的人物是要将统一情调的“味”传达给观众。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正是起到了烘托人物情感、表达人物情绪、渲染情感氛围的作用;最后是作为叙事语言的民族歌舞成为印度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标签,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民族歌舞成为最易接受的大众艺术形式,并在印度电影中承担着情节推进的功能。一部电影的故事常常在多种情节线中展开,民族歌舞作为次要情节在展现故事线的同时填补了主要情节的空白,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民族舞蹈成为意识流的视觉化表现,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皮亚对于兰彻的态度从最开始的嫌弃到一丝丝爱慕直至最后的奔放表露,正是以民族歌舞的形式将藏于心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带给观众强烈的身心感受与视觉冲击。配唱民族歌舞的艺术方式成为印度电影产业长盛不衰的民众基因和民族符号。

2.电影叙事他者化的现代改良

印度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文化的亲属性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后殖民情感间的紧密连接感。[10]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在印度推行的教育改革使得大批印度知识分子得以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印度电影常常思考全球普遍存在的民族社会问题,强调印度融入西方的深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影在故事的安排中更加强调空间地理的转换性,注重西方视角的介入,如在《雄狮》中被澳大利亚夫妇收养的主人公的归乡之路,在《季风婚宴》中登台的“伦敦叔叔”。这种故事布局一方面用更为亲西方化的叙事方式吸引了众多西方观众,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印度的民族根源性意识,成为连接海外侨胞的民族代码;其次,电影对话和台词中穿插着大量英语词汇,这一方面反映了印度后殖民情感的复杂性,同样也成为走进西方语境的敲门砖。影片《起跑线》早在上映之前,片方就发布“英语就是印度”的视频,揭晓英语在印度人心目中的超高地位和复杂情结;最后,印度电影中的民族歌舞、配乐和场景的选择以及故事长度的设置更加符合国际化审美标准和全球市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随着印度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叙事性歌曲段落对于印度电影的重要性却呈现衰微之态,其中有部分学者认为:“为了促进国际化传播和形成全球性特质,当代印地语电影的特点是努力抹去而不是突出文化差异。”[11]笔者认为,作为印度电影的文化表征和民族基因,民族歌舞是故事情节的重要部分,也是印度电影的群众基础,增强民族歌舞的叙事能力是印度商业电影未来发展趋势。

3.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巨星

印度电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当属像阿米尔·汗这样的电影巨星,阿米尔·汗曾获得印度前总统帕蒂尔授予“印度公民荣誉奖”的“莲花勋章”,美国《时代》杂志将阿米尔·汗评选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从《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特立独行、追求梦想的大学生,到《地球上的星星》中耐心帮助阅读障碍儿童的善良教师,再到《我滴个神》中行为怪异、直率勇敢的外星人和《摔跤吧!爸爸》中帮助女儿实现梦想的坚毅父亲,阿米尔·汗以其精湛的演艺技巧和个性十足的艺术形象以及极具社会意识的责任感被奉为“印度男神”。像阿米尔·汗一样的印度电影巨星不仅是印度明星,更是印度电影文化品牌,他们参演的电影总是以最大的勇气、最真挚的情感直击印度当下矛盾问题,成为推动印度社会进步的有力助手,更是印度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国家形象代表,越来越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民族化与他者化在印度电影中的兼容是其古老的民族艺术内核与全球化下印度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特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吸睛之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传统美学观念下所形成的民族舞蹈、器乐、杂技、戏剧等表演艺术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门秘籍”,但一味地自言自说也会导致文化传播的异质性。结合印度电影的国际化发展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应坚持“传统文化的现代立场,西方世界的中国本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形象,并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社会状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故事体系,对中国故事进行本土化改良,使其更符合他国群众的欣赏口味。

二、中印文化交流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習近平主席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2]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探讨印度文化重要代表的电影发展及其经验将为我国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宝贵经验。以此可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文明互鉴与对话,为双边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推动力。鉴于此,中国对印文化传播的深层研究将为两国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搭建快捷通道,为中国形象的印度本土化接受创造条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路径。

(一)中印文化交流路径的搭建

“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印象多来自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放映的《流浪者》和《大篷车》。直到2003年,《印度往事》因获得奥斯卡提名而成为中国1994年以来首部进口分账的印度大片。”[13]21世纪后随着印度电影的全球化推广,中国对于印度电影的引入也逐渐增多,近些年来以平均每年1~2部的引入量成为中国银幕的常客;截至2018上半年,上映的《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和《起跑线》三部影片累计中国票房过十亿,印度电影旋风席卷中国,深受民众的喜爱,这与中印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印两国地域相连、人文相亲,拥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印在传统的音乐、舞蹈、宗教、历史和文学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有着相似的国情,共同走过一段被殖民的痛苦过往;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共同经历着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中印建交以来,两国十分重视人文领域的文化交流。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并提出“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致力于东方文明复兴,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14]。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金奈同印度总理举行的会晤中,“人文交流”依然是关键词。2020年是中印建交七十周年,而全球遭遇了严重的疫情危机,中印在人文交流方面难以正常开展,但网络交流不受时间、地域和病毒的限制。

中印文化交流路径的搭建具有地缘性、政策性和历史传承等优势条件,这也成为印度电影对华传播的先决条件,也是印度电影对讲好中国故事启示的基础和前提。

(二)“元故事”叙述体的创新设计

习近平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15]。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四个主旨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战略布局的调整核心,结合印度电影叙事的成功经验,新时期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应确立“元故事”叙述体。所谓“元故事”叙述体是指对一般性故事的提升与概括,是在结合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和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所凝练而成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故事体。元故事叙述体以及元故事题材结构体系的建立将引导中国系列故事对外传播的整体布局。

在印度电影叙事的启迪下,中国元故事叙述体的创新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典型深刻的叙事主题

在印度电影中,每一部电影都有其深刻的主题,或是反映印度民族文化传统,或是直击当下民族社会发展状况。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确立典型的故事主题。在讲述中国不断进取的时代故事时,应抓住历史洪流中出现的众多影响社会进程的大事件。重大历史事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节点,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点对象,其描写的意义在于:首先是对历史进程的梳理,纠正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误解,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公信力。其次是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回顾增强本民族的自豪感和国家意识,中国的逐渐强大是根植于五千年华夏文明基础之上中华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未来共筑中国梦,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2.民族特色鲜明的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世界元素的一部分,是得到中华文化圈及世界文化普遍认同的,其本质是特有地域(中华文化圈)的国家民族文明,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16]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故事需要中国元素的融合,首先是器物层面中国元素的展现,这包括深受西方人喜爱的熊猫形象,长城故宫等各地方特色建筑,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茶艺、功夫、刺绣、京剧、川菜等;其次是精神层面的中国元素精神内涵,这主要是指以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教的“众生平等”的理念;最后是打造民族品牌的中国基因,中国本土特色的国际巨星——成龙的中国功夫,中国制造——华为的开拓创新,最大运动品牌——李宁的体育精神,中国名酒——五粮液的青年力量,中国空调——格力的民族创新,新媒体——抖音和快手的软文化传播等。民族品牌的一路崛起是中国社会发展孕育下的时代成果,是讲中国故事最鲜明、最真实的成功案例,也是增强国人凝聚力最自豪的直观表达。

3.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一件又一件小事汇聚成的大河。“以小见大”是电影叙事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印度发达的电影产业形成了以塑造普通的小人物形象和温情脉脉的民族民间故事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的叙事模式,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故事同样应该聚焦于人民群众的小故事,讲述中国崛起从国家到社会普通民众同心协力共克时艰;讲述在中华民族伟大扶贫征程从最偏远农村到一线扶贫工作者的坚强意志和忘我精神,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人如何从积弱积贫到走向富强的艰难奋斗历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讲人民的故事就是讲国家的故事。

4.世界高度的叙事格局

讲述中国时代故事首先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反映人类共同命运,在考虑不同国家的宗教背景、民风习俗和融合当地的审美趣味的前提下,以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视野对本民族故事进行系统的、具体的和有针对性的他者化改造;其次是搭建中外合作平台,不再局限于叙述者的主体身份,提倡跨国际合作。例如,被称作国产第一动漫的《一人之下》以日本动漫风格反映中国道教哲学文化内核。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功夫熊猫》,动画人员极为国际化,影片以人见人爱的大熊猫和中国功夫作为主线,以中国古代为背景,讲述了一只憨厚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由成龙等配音,深受广大中外影迷朋友的喜爱;最后是以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借鉴其有利方面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BBC紀录片常常以高端唯美的画面吸引全球观众,The Silk Road第一部分选取了西安、北京、吐鲁番等多个地方来展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故事以及丝绸之路的中国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思维指导下的另类视角,从这些视角可以了解到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程度,以此为参考塑造具备自身鲜明特色的国家形象。

三、结语

我国埋头发展经济并不能带来“软实力”的天然增长,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较于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相对滞后,已难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的新要求。

在国际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如何抓住有限的窗口期,树立起中国负责任的良好大国形象,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权和反华谬论,大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开展深入细致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文化传播活动,进而构建多样化、符合时代和民族性的电影传播渠道和方式,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

印度电影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基本国情,以高屋建瓴的国际视野和众善奉行的人类情怀反映社会现实存在的普遍问题。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带一路”沿线上,中印双方以电影为媒介搭建多渠道交流路径将有利于两国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推动两国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共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3):20-26.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393-394.

[3]尚会鹏.印度文化传统研究 比较文化的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4]杨涛.张建中,新概念印度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20.(15).80-81.

[5]Jay Taylor. The Dragon and the Wild Goose:China and India[M].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78:153.

[6]梁静茹.浅析近年来印度现象级电影的艺术内涵[J].戏剧之家,2020(30):143-144.

[7]焦玲玲,郭丹.印度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J].中国电影市场,2021(1):54-62.

[8]李美敏,周丽琴.印度电影中歌舞的叙事功能[J].电影评介,2011(18):13-14+17.

[9]赵琼.新时期宝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20(13):50-52.

[10]杜宁. 狂欢与人道:《调音师》等印度电影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J].电影评介,2019(7):27-31.

[11]特贾斯维妮·甘地,付筱茵,李妮乡.不再是华丽的歌舞制造者:印度电影业及其国际化探求[J].世界电影,2016(3):147-172.

[1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9-05-16)[2021-07-21].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516/c64094-31087252.html.

[13]张慧瑜.印度宝莱坞电影及其对“中国大片”的启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3):36-42.

[14]文脉颂中华:文化搭桥,推动中印关系行稳致远[EB/OL].(2018-04-28)[2021-09-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958643279114742&wfr=spider&for=pc.

[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5)[2021-10-11].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c64094-27699249.html.

[16]成阳.“中国元素”论[J].艺术争鸣,2010(12):61-64.

收稿日期:2021-05-12 责任编辑:王 珏

猜你喜欢
叙事学中国故事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