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信息与技术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改变着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梳理小学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已有的农村小学信息化教学的案例,对当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进行剖析,肯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寻找已有模式的漏洞并提出改善策略,以期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历程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信息资源和方法完成教学目标、领悟课程内容。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基于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标志物是多媒体课件。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微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应用,进而掀起了教育领域中第一次信息化教学的高潮,在此阶段的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课件穿插音频、视频,要求图文并茂、逻辑清晰,技术性强;而且课件内容受教师风格影响千差万别,可移植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因此在此阶段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只是单纯地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呈现,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知经验,是信息化教学的初始阶段。
第二阶段的标志物是资源库。由于多媒体课件成本高、移植性差等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教育学者们开始思考替代方案,认为学校应该把焦点从开发制作课件转移到利用有效资源上来,重点关注教师收集、利用各种软件的能力培养和资源库的建设。但由于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并不丰富,资源库兼容性差且利用模式不成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库的利用率。正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立,耗时、耗力、耗财,现在已下线不再使用。因此,该阶段也只能是信息化教学的单纯资源应用模式。
第三阶段的标志是课程整合。离开了一定的教育模式,资源就会失去活力,難以盘活。在吸取了前两个阶段的信息化经验,改变以往的被动局面和单一作用,信息技术主动发挥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认知工具化作用,构建自主、交互、合作与共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新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历程将会继续延伸,有起点无终点是其本质特征。
2.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从国外发展情况和目前我国的政策性文件来看,我国的信息化教学主要呈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应用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网络化、多样化和全面化的趋势,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将会在教育领域催生新一轮变革。
二、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农村小学作为小学教育的薄弱点,其信息化教学的现状是研究的焦点,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是重点。该部分将以作者所在地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寻找现有模式的优缺点,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助力农村小学的发展。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融合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强且具有抽象特征的学科,平面教材晦涩难懂,单一的题海战术难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比如小学正方体、长方体知识的学习,圆的认识等,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制作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动画展示来认识立体图形、培养数学逻辑。同时,Scratch编程的开设,让学生在控制角色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小学语文的培养重点在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目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当有朗读需求的时候会借助多媒体课件,当需要知识拓展的时候作为素材库进行使用。教学模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依旧以单一的教师为主体,教师使用课件只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性,对信息资源是否有益于教学效果关注度并不高。
3.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融合
目前,在笔者学校,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中最典型的应用是电子书包。教师借助电子书包的音视频来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补充,借助电子书包的游戏闯关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及时监督学生在家的口语作业情况。
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融合
小学科学作为一类常识性学科,其知识内容具有科学性,缺乏故事性和情境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科学知识,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作为农村小学,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科学常识不多,科学意识淡薄,学校科学教师选择借助网络视频和教学动画,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从上述四个学科的现状表述来看,农村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处在辅助工具阶段,还未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三、农村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
1.建立信息化教育氛围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被列入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从国家层面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政府推行的“班班通”“校校通”“微课”“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等,以不同的形式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学校来看,要想真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没有信息化的氛围是难以实现常态化实践与创新的。作为教育领域的基层组织,应该学习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寻找适合学校自身的信息化教育路径,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独特优势,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2.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意识
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助力者,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意识直接关乎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氛围,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意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应注意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交流,通过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网络教研,充分汲取优秀经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点带面,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发展,更好地担负起培育英才的职责。
3.家校联合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催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选择信息资源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由传统的教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筛选合适的学习资源,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无论是资源的自主选择还是学习效果的监测,都需要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新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是释难解疑的,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发生在课外,这就要求家长要具备信息化意识,为信息化教学创造网络条件,与学校联手建立网络空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结语
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即为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辅助学生认知方面要胜过任何方式,我们应该不仅仅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而是应该让其真正走进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构建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学生中心、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学会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要求,在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上发挥着其独特作用。
作为一线教育者,应该自觉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合理客观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教研、网络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点,让学生们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更好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