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现实矛盾、深层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2021-05-08 09:13吕娟
考试周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应对策略

吕娟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小学起步阶段能否顺利开展的一大前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教学反馈可知,幼小衔接现状中存有一些矛盾问题,亟须整治,这些矛盾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性,幼小衔接的不当还极易对儿童的求学生涯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对衔接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索则是问题解决之路上的当务之急,而掌握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之后,也自能有的放矢,对幼小衔接矛盾问题缓解,提出一些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现实矛盾;深层原因;应对策略

一、 引言

尽管年龄差距较小,实际教学内容都比较基础、简单,但幼儿阶段教学工作与小学低年段的工作内容,还是存在比较显著的差距,这就凸显出了幼小衔接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然而,幼小衔接在教学领域及科研领域并未获得足够程度的关注、重视,幼小衔接的短板与缺陷则切实地造成了一些教学上的难题,倘若从根本处对幼小衔接的现实矛盾进行深度挖掘、探索,从家庭、校园及个体等角度对幼小衔接矛盾进行规范、系统地剖析,并依照研究成果和当下幼小衔接矛盾现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教学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了。

二、 幼小衔接的现实矛盾

(一)求学角度的矛盾

幼小衔接在求学角度上有较为明显的问题,近年来颇有显著提升的态势。幼儿园阶段的教学工作比较基础、简单,且更重视个人自理能力的塑造,也有兴趣培养的一些作用,但是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则少之又少,这导致了幼小衔接中,从原本丰富多彩,且并没有过多求学压力的幼儿阶段直接跨入相对来说,更重视知识体系求学,减少了一些灵活性的小学阶段,儿童必将承受显著的矛盾问题。求学角度的矛盾,似乎在众多升学时期都切实存在,但由于幼小衔接的特殊性,目前缺少对衔接工作的规范认识,且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处于高度敏感时期,问题则就凸显得尤为尖锐和棘手。例如,部编版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拼音课的内容,而幼儿园阶段没有,且国家一直在三令五申提出“去小学化”的纲领和指示,然而,倘若没有良好的过渡,过于生硬、刻板的拼音知识必将使儿童感到焦头烂额的困惑和畏难。幼师在幼儿园的最后阶段,即设计幼小衔接工作最为密切、集中的一段时期,缺少和小学低段教师的交流,以及缺少對小学课本的了解,也使幼小衔接所面对的求学角度问题日渐尖锐。

(二)能力规范的矛盾

幼儿阶段的能力培养,从儿童逐渐完全摆脱父母的依赖开始,再到依赖的过渡,从父母转向幼师,实际上,完成了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但小学阶段知识体系构建更为完备,对于小学生要求的基础能力,内容也并不局限于自理能力单一一项上,例如,小学阶段对于幼儿专注能力及注意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是衡量小学生能否在短期中高效、投入地学习的关键所在,而在幼儿阶段的衔接工作中,比较缺少对这一部分能力的重视,加之幼儿好玩和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天性,导致了基础能力上的矛盾问题。另外,幼儿阶段的学生,对于幼师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而小学阶段的重点意在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完善上,因而这一点,也存有矛盾空缺,幼儿阶段并不过分强调对儿童行为规范的重视,而小学阶段则不同,对行为规范的约束及要求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小衔接工作中矛盾的加剧和激化。

(三)人际交往的矛盾

幼儿阶段的教学工作中,课程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态势,使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生活知识确实产生了一定兴趣。然而,倘若教学工作仅仅局限在幼师对儿童兴趣的培养上,这显然是不足的,幼儿阶段缺少了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儿童与他人的交流、合作、理解以及帮扶能力上,都十分鲜明地呈现出一种巨大的短板,这种短板则是当前幼小衔接工作所体现出巨大矛盾之一。幼儿由于个性特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因素,性格各异,个别儿童比较外向、活跃,且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合作,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出众。然而,这样的学生群体是十分有限的,部分儿童过于好动,有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导致在与其他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比较蛮横,甚至偶尔有一些轻暴力问题的发生。而小学阶段的特殊性,导致教师不能像幼儿园阶段一样对儿童予以十分充分的观察和引导,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倘若没有受到良好干预,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一部分儿童缺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性格内向,习惯于沉默寡言,教师如果没有合理引导儿童,这样的儿童群体又极易被孤立,长此以往会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不仅是教学工作,生活上的许多方面都会对此承担一定的负面影响,人际交往的矛盾,是幼小衔接矛盾中的一个关键点。

三、 造成幼小衔接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角度

从社会角度来说,错误抑或是落后的教学观、不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监管工作的缺失和重视程度的不足,都是导致幼小衔接矛盾背后的一些深刻问题。目前,人们缺少一种对幼儿教学工作的重视,对于幼小阶段的求学工作,社会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教育制度的完善没有受到良好的舆论推动,始终处于一种摇摆时期,直到经过媒体报道的一些幼小期间不良教学事故以后,才人云亦云地开始反思,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显然是不会太奏效的。就目前的教育制度来说,尽管国家提出了幼儿阶段的“去小学化”要求,但这一要求的内涵应当予以推展开来进行理解,减轻幼儿阶段的求学压力和求学任务,并不意味着让幼儿阶段的学生面临“零任务”,且像特殊的、幼小衔接时期的教学工作也应另当别论地予以考虑,而目前教学现状却漏洞百出,且社会对于幼师群体的关注和重视也存有不足,监管、规培的工作也时常受到阻滞,这自然会加剧幼小衔接矛盾。

(二)家庭角度

幼小衔接矛盾有一定的家庭因素。首先是监护人的落后意识,比如传统的观点认为,幼儿阶段的教学内容或是诸多方面,都是比较简单和落后的,不需要家长太多关注和参与,由此也缺少对于幼师工作的重视与交流。而对于幼儿升上小学以后的工作,则在一开始,就倾注了过分的关注,这导致了从前并不理解孩子求学现状的家长,在面对由于幼小衔接问题而受到的来自低段教师的反馈后就立时判定为是从前幼师造成的问题,殊不知换一种角度来审视,自己更是问题的始作俑者。家庭是同时参与小学与幼儿阶段的,有良好的便利条件,可以缓和幼小衔接压力,但是家庭却缺少对幼儿工作的重视,缺少了监护人的合理引导,家庭中的儿童个体,即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人公,自然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应对策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