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宏伟
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花了大半辈子研究“穷人和贫穷的本质”。他发现,长期处在匮乏、稀缺状态下的人,都会慢慢被环境改变,逐渐形成一种“稀缺心态”。在教育领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谈论“东亚教育”时有个观点与此高度一致。他认为,东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学习卡位战和争夺战,其实质是对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争夺;而争夺达到这样的火热程度可归咎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
当下的教育,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教育资源;教师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课堂上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一个内容接着一个内容,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学生常常应接不暇甚至手忙脚乱;课间,往往有做不完的作业、答不完的题目,没有了休息的时间,没有了游戏的时间,也没有了自由呼吸的时间。短期来看,几方似乎都获得了“争夺”的红利——分数。然而,从长远来看,稀缺心态下的教育其实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在此,我要呼吁:教育应避免稀缺心态,留有闲暇。教育的闲暇,是摆脱了紧张忙碌后的一种恬静;教育的闲暇,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一种自然。教育的闲暇,是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有足够的时间静思默想,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体验,也就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与把握;教育的闲暇,是学生有时间去图书馆借几本自己喜欢的书,课间能去操场走走,中午享受完营养午餐后去学校的林荫大道或者小池塘边散散步。而对教师来说,除了备课、上课、批作业之外,也应该有时间去图书馆借阅喜爱的读物,去学校的茶吧坐坐,三五好友聊些感兴趣的话题,当然也可以去体育馆打一场球。
闲暇和求知有天然的联系,学校“school”一词,源于古希腊语“skhole”,意味着“闲暇时间,自由时间”。或许在希腊人眼里,教育就是享受一种闲暇,儿童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能力的发展。
闲暇不是空闲,也不是闲散,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放飞。正如学者肖川所说:理性的顿悟,灵性的生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当学校有闲暇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生发智慧,思考未来。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凤翔教育集团总校长、凤翔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