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君
有人说,教育就是让人遇见美好。而我想说,对一线教师而言,遇见能引领我们向前、启迪我们思想的名师,则是我们教育生涯里如歌一样的美好遇见。
生命中有很多不曾预约的相见,一旦遇上,便成为记忆里再也无法抹去的永恒。而我,正是因为遇见了江苏省盐城中学的李仁甫老师,便迎来了我教育生涯的春天。
清晰地记得那是2014年8月3日下午,江南的雨肆意敲打着窗棂,我和来自新疆的三十名初中语文老师全神贯注地坐在盐城师范学院国培班的学习室里,听台上的专家激情飞扬地和我们侃侃而谈。坐在台上的专家叫李仁甫,面容清瘦,平易随和,正带着明显的江浙口音跟我们分享他新近才研发的科研课题——生成语文,他讲座的题目是《踏在生成的途中》。那时候,窗外的风雨声和室内心灵碰撞的声音相映成趣,汇成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
那是我和生成语文的首创人李仁甫老师的初次相遇。不期而遇的相逢如微风吹皱一池湖水,生成理念在李仁甫老师全新的解读和阐释中,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钻进我心里,荡起一圈圈微小的涟漪。
第一次正式接触“生成”是在2012年10月,我参加塔城地区首届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执教《杨修之死》。因为采用的是我校生本理念下“32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起了自治区课改专家的关注。我的课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并被推荐到自治区课改项目研讨会上,作为观摩课供全疆语文老师交流研讨。初战告捷的我喜出望外,当天就联系了自治区农村课改项目专家组组长付刚老师,请他做更详细的指导。付老师给我的十六字建议里,明确提出要我的课堂要少教多学,关注生成。那时候,我对生成的理解还很肤浅,只知道生成是课堂上预设之外的意外,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听完李仁甫老师关于生成语文的讲座后,我对“生成”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层:虽然生成是课堂上不可预约的精彩,但只要充分预备,敢于放手,以生为本,就能够在课堂上促成无数精彩的生成。
用生成理念构建的语文课堂是真正大气、开放、灵动的课堂,是学生个性飞扬、思维火花四处迸溅的课堂,也是我们都期待的理想中的课堂。我相信它是美好的,但没有亲眼见证,我还是没法理解,完全不预设的课堂该如何驾驭,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启而不发,生成又从哪里冒出来呢?
困惑和疑问很快就在李仁甫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9月,我们开始分散到盐城各个中学去跟岗实习,进入课堂开展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很巧,我被分到了盐城最好的学校——江苏省盐城中学。盐城中学坐落在盐城市的黄金地段,很大也很气派,仅一个学校大门就足够高大上。据说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严格考试后选拔出来的,个个顶级优秀。水涨船高,能在盐城中学任教的老师也个个都是高手。实习第三天,我忽然记起前不久给我们讲座的李仁甫老师,好像就在这所学校,一问我们的负责老师,他果然在盐中。我问负责老师知不知道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语文,她不肯定地说:“好像有这么回事,但才开始,成效如何还不好说。如果你想了解,可以去听听他的课,李老师的课在我们学校是很有名的。”太好了!我就是想进课堂瞧瞧生成语文的真实面貌,现在机会就来了,我岂能轻易错过?
来不及考虑是否冒昧,我给李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李老师你好,我是新疆国培班的学员xxx,半个月前你给我们做过关于生成语文的讲座,我感触很深,很想亲临你的课堂听你的课,看看生成语文原生态的模样,可以吗?我心情激动,颤抖着双手把信息发送出去,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不知道这样唐突的请求会不会惹李老师不高兴。他若以各种理由拒绝我,那我该多尴尬呀。
信息在十分钟后回复了,李老师说他刚下课,很高兴就生成语文和我继续交流,他欢迎我进他的课堂,随时都可以。太好了!我立即回复信息:我就在你们学校实习,你啥时候有课?李老师很快回复了:下节就有课,你直接到高中部二楼高一(3)班来找我。天哪!现在就去,也太快了吧。我兴奋地一路狂奔,到处打听高一(3)班在哪,终于在上课前两分钟气喘吁吁赶到了教室。李老师彬彬有礼地跟我握手问好,请我到教室后面就坐,转过身,踏着铃声大步流星地跨上了讲台。
我毫不掩饰地讲,这样冒昧前来绝对是李老师没有想到的,他也绝对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了给我呈现一堂精彩的生成语文课而做刻意的准备,我听到的绝对是一堂原生态的语文“家常课”,没有任何表演的成分,也来不及“作秀”。但我听完课后又不得不发自内心敬佩和感慨:那是我听到的一堂最开放、最灵动、也最具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我没法做听课笔记(因为老师几乎就不怎么开口说话,开口的都是学生,说的内容又快又多,我根本就记不下来。)也说不出那堂课好在哪里,但就是听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也听得舒服、过瘾。
那堂课的学习内容是舒婷的现代诗歌《致橡树》,之前应该已经学了一部分,所以一开始,老师就完全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读诗后的理解和感受。一开始,学生很拘束,都不举手,也不敢发言。李老师也不着急,就那么耐心地等,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站起来。教室里一片寂静,绝对是那种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声音的安静。终于,一个学生胆怯地站起来了,声音不高,语意也不够连贯,结结巴巴,有些不知所言。但是李老师没有否定这个孩子,反而给了孩子极大的肯定,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朋友啊,你一定想不到,一个唯唯诺诺的学生,因为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学生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时内心受到怎样的鼓舞。你也不会想到,在李老师耐心的等待和鼓勵中,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相继站起来,课堂由沉寂开始变得活跃了。你更想不到的是,就着学生的回答,李老师恰当切入,及时的点拨、鼓励和肯定,让每个孩子都愿意开口说话了。课堂上到最后,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高一的学生了,竟然还像小学时那样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些学生进校才不到二十天,可能连什么叫生成都没搞明白,就进入了生成语文的课堂。短短二十天,从最初的一言不发到渐渐的畅所欲言,这个可喜的变化已足够惊人了。
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眼里和心里只有学生,他充满激情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肯定、激励学生。当他走近我的时候,一手拿着书,另一只手还在激动地打着手势,我无意间抬头一瞥,看到了他手里的课本。李老师的课本,绝对是我见过的批注最多、最细的课本,密密麻麻,见缝插针,却密而不乱,各版块知识之间的互联都用序号作了标注。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难怪他敢接纳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进他的课堂听课,敢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原来,虽然没有预设,但李老师是做足了各种预备后才开的课,早就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了呀。那一刻,忽然被李老师的严谨细致和率真纯粹感动了:不打无准备的仗,上台前的每一分钟都在备课,这样的课,经得起任何人、任何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又何须惧怕我一个无名小卒的造访?
这样的语文课,听一节怎么过瘾?我当下和李老师约定,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一定会再来听他的生成语文课。
回到宾馆,我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跟班里的其他老师大谈自己的听课感悟。大家听了也很激动,纷纷叮嘱我下次再去听时一定要叫上她们。短短两天,要求和我一起去听课的老师就达到了二十一人。这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我们首席专家史成明教授的耳朵里,他佯装生气的样子说:“为啥不叫我,算我一个啊,我也想去听听李老师的生成语文课。”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课还没听,整个班里已经被这个预约的消息掀翻了。
2014年9月21日,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一行二十四人一起涌进教室的场景:教室原本就不大,再加上我们听课的学员和史成明教授,教室后面已经难以下脚,密不透风了。
我们的听课阵容有点大,把学生吓懵了。为缓解气氛,李老师让孩子们转过身,看看有多少老师在听课,然后说:“之所以让大家看看听课的老师有多少,是希望你心里有个底,不至于过度紧张。而且我想说,你们不用紧张,这些老师是来看我怎么上课的,你们该干嘛继续干嘛,啥都不用想,有想法只管表达就是。”说完,又调侃了一句:“如果你还紧张,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世界。”确信学生不紧张之后,他才开始上课。
我以为,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李老师多少是要顾及我们的存在,至少会来一个精彩的开场白的。岂料和上次开课一样,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上一堂课最后十分钟,有四个小老师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了分析和点评,真正达到了老师期望的状态:千帆竞发。这堂课请大家对他们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短暂的沉默之后,几个学生相继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针对一个学生独到的观点,李老师两眼放光,激动不已地说:“你和他想法不一样,你颠覆了她的看法,很好!我们的课堂就是要敢于创新,有自己独道的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到让孩子们自由创作,以“面朝……,……”的句式仿写的时候,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已被完全点燃,星星点点,如一个又一个火把,把整个课堂映照得熠熠生辉。
那一刻,我真切的感觉是:李老师的语文课堂沸腾了!
等到学生的创意表达差不多的时候,李老师话锋一转,抛出一个新的话题:面朝你满意的地方,构建好你理想的一间小屋,你想邀请哪些人进来?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于是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畅所欲言:孔子、庄子、李白、苏东坡、陶渊明……课堂又一次被点燃了。
关于海子的死,众说纷纭。为了从正面引导孩子心怀美好,追求幸福,李老师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用自己别具一格的解读结束整堂课。他动情地说:“海子是一位善良、真诚的诗人,他背朝我们,决绝而去,然后又调转头来,为每一个人祝福。每读到此处,我都会感动得落泪,因为海子的心终究是孤独的,现实里没有他想要的美好,他祝福生活里的每一个人:幸福给你们,我寻找另一种生活,现实里得不到,我就到天国去寻找。于是,转过身,他断然离去,自杀了。”
课堂如急刹车一般戛然而止。谁也不忍破坏这份安静背后内心的思潮翻滚。铃声响起,起初是一片寂静,但很快,掌声雷鸣般响起。那一刻,我落泪了。迷蒙的泪眼中,我眼前分明出现了美丽的幻境:一望无际的大海,水天相接的开阔,我正迎着风,面朝大海,看见春暖花开……
不知道人的一生会有多少次这样美丽的际遇:偶然的相逢,因课堂而相互交集,赤子般的教育情怀,激活了课堂,也点燃了所有人思想的火花。如绽放的烟花,思想碰撞的那一刻虽然短暂,却惊艳了那段时光。那一刻,我困惑已久的心豁然开朗: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好,表演得多真,而要看学生的心弦是否被拨动,思维的火花能否相互碰撞,在交流与研讨中走向更高更深处,激起更灿烂的星火。
10月,我们完成三个月的国培,准备返疆。刚刚踏上归途,就收到李仁甫老师的短信:你在哪?我的专著出版了,送你一本,请你斧正。我回复信息说我已经离开盐城了。李老师说:“没关系,我寄给你,希望对你教学能有帮助。”我回到新疆后的半个月后,李老师的书就寄到了。淡蓝色的封面,像一片蓝色的大海,我打开书,认真解读李老师写下的文字:“所有的树木花草苏醒,才有真正绚丽的春天。所有的星星在闪烁,才有真正浪漫的夜晚。所有的人发挥主体性,才有真正的课堂生成。”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站上讲台,他全身心投入,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只为开启学生的思维,迎接课堂不可预约的精彩。手捧书本,我好似捧着李仁甫老师沉甸甸的赤子之心,淡淡的墨香里,我的记忆又一次回到李老师的课堂,回眸处,是他守望课堂的深情。
在李仁甫老师的启迪和引领下,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关注生成。开始尝试着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有好几次,我为课堂上学生出色的表现欣喜万分,也为自己大胆地放手庆幸不已。新初一后半学期,我开始尝试让孩子们做小老师,合理分工,各尽其职,合作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我原以为孩子们还小,教学过程中会漏洞百出,结果没想到,上台的小老师们有的维持纪律,有的负责板书,有的制作课件,有的专门讲解,有的设计作业,配合得极其默契,把我所有担心的问题都逐一解决了。
大胆尝试了生成课堂教学模式后,我深信不疑: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生成,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语文课堂,生成,是必由之路。
我知道,大气、开放的生成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极高,要真正落实,仅靠勇气还不够,更多的需要我们用丰厚的语文素养去支撑,用灵活的教育机智去驾驭。对我而言,践行生成语文,是对自我的极限挑战。但我坚信:生成课堂,能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在那里,我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能更好地成就学生。只因如此,我决定义无反顾地走向生成,用我全部的勇气和智慧,迎接生成课堂。
再回首,往事如昔,和李仁甫老师的这段际遇,成为我生命里最美好的遇见。我用深情的笔记下这段相逢,是想告诉更多的教育同仁: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我。如果你的生命中也遇到这样的贵人,请你务必珍惜,請你跟上他的步伐,牢记初心,和他一起继续风雨兼程。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李淳